長久以來,心臟儲存是個難題,零度以上儲存時效太短,零度以下人體組織又會被冰晶破壞。科學家一直試圖破解這個兩難的局面。而現在,他們找到了一條出路。
等容過冷用的容器示意圖 圖片來源:Anthony Consiglio, UC Berkeley
撰文 | 栗子
心臟一旦脫離人體,通常儲存不了多久。利用現有的冷儲存技術,心臟細胞的功能會在4小時後開始衰竭。如果把這樣的心臟移植給患者,器官出現功能異常的風險便大大增加。由於時間限制,捐獻的心臟中大部分都無法及時移植給需要的患者,只有被丟棄。
但如今,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科學家,找到了一種能讓心臟組織儲存更久的辦法,使得心臟組織在零度以下儲存3天后,還能成功復甦。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在《通訊生物學》(Communications Biology)期刊上。
溫度雖低,卻不結冰
那要把物體儲存在零度以下的環境,都有怎樣的方法?傳統的冷凍方法又叫“等壓冷凍”(isobaric freezing),就是把物體放在氣壓恆定的地方冷凍,比如一個標準大氣壓下面:當溫度降到零度以下,水會開始結冰。
可是冰晶會破壞細胞結構,讓人體組織受到傷害,不利於活體器官的儲存。那麼,怎樣才能實現既讓溫度降到冰點以下,又不讓組織結冰?
冰比水的密度小 圖片來源:Johnathon Choate
當水結成冰,體積會膨脹。但如果在一個堅硬的容器中充滿水,排儘裡面的氣泡,再將容器放進冷凍室,由於沒有多餘的空間留給水去結冰,於是,冰點以下的水也能保持液態。這樣就可以避免冰晶破壞人體組織。
這種操作叫做“等容過冷”(isochoric supercooling)。你也可以做到類似的事,比如把一瓶搖過的可樂放進冰箱的冷凍室,幾個小時後便會得到一瓶“超冷凍”可樂。
“超冷凍”可樂 圖片來源:The Sci Guys
它原本沒有結冰,但假如搖晃瓶身,就會發現裡面的可樂迅速凝固:當二氧化碳氣泡釋放出來,與液體部分充分接觸時,冰晶就在氣泡周圍形成了。
當然,伯克利的科學家們關心的不是“超冷凍”可樂能不能做成冰沙,而是“超冷凍”心臟能不能保留它原本的功能。
保留哪些功能才算成功?
於是,科學家誘導人源性的幹細胞形成心臟組織,它們能像真實的心臟那樣跳動,且跳動的節律也與人類心律接近。這樣的組織也稱作“心臟微生理系統”(MPS)。與此同時,剛性容器裡已經裝滿了器官儲存液。把跳動著的心臟微生理系統放進容器並密封好,幾乎不留氣泡,就可以開始執行“等容過冷”操作了。
心臟組織的過冷儲存,瓶中灰色為心臟組織,藍色為儲存液 圖片來源:doi: 10.1038/s42003-021-02650-9
他們把容器放進-3°C的環境裡,等到24小時、48小時和72小時後,分三批將組織取出,放在接近人類體溫的37°C環境中,看有多少塊心臟組織能夠復跳。結果顯示,曾經在-3°C停跳的心臟微生理系統,大多數都恢復了跳動。具體來說,24小時後取出的心臟組織樣本中,有65%能恢復正常的自發搏動。48小時後和72小時後取出的心臟組織,分別有50%和55%恢復了正常的自發搏動。
藍色為恢復正常自發搏動的心臟組織樣本,灰色為部分恢復自發搏動的樣本,其他樣本未能恢復自發搏動 圖片來源:doi: 10.1038/s42003-021-02650-9
科學家認為,這樣的成功率在心臟復跳方面算是相當高了。考慮到心臟組織之間還有個體的差異,以及整個過冷操作都沒有使用冷凍保護劑,這樣的結果就更令人鼓舞。
不過,自發跳動只是心臟組織功能的一部分。除此之外,研究團隊還要測試儲存後的心臟組織對外部電刺激的反應。假如你聽說過心臟起搏器,它的原理就是用電極刺激心肌,促進心肌收縮。而這次,科學家也為過冷後的心臟組織插上電極,檢視它們的表現。
結果發現,被插入起搏電極的心臟組織中,大多數(50%-70%)作出了正常反應。此處的正常,指的是這些心臟組織和未經過冷的對照組,在接受電刺激時表現相近。
第二項測試結束,又有第三項。合格的心臟組織,應當對一些治療心臟的藥物有所反應。科學家想知道,過冷後的心臟組織能不能產生這類反應。於是,他們用1微摩爾/升的異丙腎上腺素作為考題,這是一種用來增加心率的藥物。
實驗顯示,過冷儲存後取出的心臟組織暴露在藥物之中,心率有了顯著提升。雖然心率提升的程度與對照組有些差距,但研究人員並不能確定這個差距究竟是由過冷儲存導致的,還是與心臟組織之間的個體差異有關。
24小時後與72小時過冷後取出的心臟組織,暴露在藥物中,心率有明顯提升 圖片來源:doi: 10.1038/s42003-021-02650-9
經過各項測試,科學家終於確認等容過冷後的心臟組織還能恢復基本功能。另外,免疫熒光染色實驗也證實,這種低溫儲存方法並沒有損失心臟組織的結構完整性。
團隊相信,這是第一次有(幹細胞誘導產生的)心臟組織在過冷儲存之後成功復甦。雖然,復甦的還不是真正取自人體的心臟組織,但依然給心臟移植帶來了更多的可能。
遠距離傳送心臟
現有的心臟儲存技術,標配是把停跳的心臟放進儲存液當中冷卻,通常只能儲存4-6小時。所以長久以來,待移植的心臟都很難承受遠距離傳送,比如一位身在東南沿海的捐獻者,他捐獻的心臟可能無法用在西部省份的病患身上。
假如有一天,等容過冷技術能將心臟儲存24-72小時,且保證基本功能正常執行,心臟移植的時間視窗便能得到大大延展,讓更多有需要的患者獲得生的機會。
這項研究是一次關鍵的概念驗證。不過一小塊心臟組織可以復甦,還不代表一整個心臟也能復甦。科學家接下來要做的事,就是把技術適用的範圍從組織擴大到器官,讓等容過冷心臟早日投入臨床。
參考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003-021-02650-9
https://engineering.berkeley.edu/news/2021/09/cold-hearted-science/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724041/
https://www.livescience.com/how-long-can-donated-organs-last-before-transplant.htm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IiyuT-ogzo
來源:環球科學
編輯:dogcraft、yrLew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