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歷史,華夏文明具有獨特的文化基因和自身發展歷程,始終一脈相承。山西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因相對封閉的特殊地形,成為全國儲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大的基因庫之一。10月8日,“華夏之華——山西古代文明精粹”特展開幕式暨春秋蟠螭紋銅鼎入藏清華大學儀式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行。
此次“華夏之華——山西古代文明精粹”特展由清華大學與山西省文物局共同主辦,展覽以“文德幽明、瑞節信玉、道生器成、萬流歸一、漢唐奇蹟、畫妙通神”六個單元,展出山西省11家文博單位共計300餘件古代文物,其中一級文物達半數以上,時間從舊石器晚期至明代跨越一萬年。
開幕式上,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表示,近年來,博物館與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日益深入。此次展覽是清華大學與山西省的一次重要合作成果,期望雙方能繼續發揚省校合作優秀傳統,推動文物保護、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各項事業持續健康發展,增進觀眾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張復明談到,特展集中展示的三百餘件文物展品堪稱山西文物中的精華。入藏清華大學的春秋蟠螭紋銅鼎是晉國青銅重器,具有典型的晉系青銅器風格,是山西青銅文物的典範,希望這件青銅重器作為山西文化的特殊使者,傳播山西文明、增進省校情誼。
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旭表示,此次特展以實物證據全方位、多角度、高學術水準地呈現輝煌的古代文明,相信會讓觀眾對博大精深、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有更加全面深刻的瞭解。希望在國家文物局的指導下,山西省文物局劃撥入藏清華大學的這件春秋蟠螭紋銅鼎,今後能在教學和研究中充分發揮其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
隨後舉行了春秋蟠螭紋銅鼎入藏儀式,“春秋蟠螭紋銅鼎”為國家二級文物,經國家文物局特批,將成為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的重要館藏,用以開展專業研究和文化交流。
踏入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四層展廳,廟底溝型別的彩陶罐,龍山時代的線刻神面紋玉戚,商代晚期的龍形觥,西周的晉侯鳥尊,北齊的胡人舞俑,唐代石雕貼金彩繪菩薩立像,以及太原市王郭村婁睿墓出土的北齊時期《鞍馬遊騎圖》壁畫等,參展展品不僅時間跨度長,且品類繁多,精品不勝列舉,不禁讓人感嘆“華夏文明看山西”。
據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杜鵬飛介紹,清華大學與山西省自2016年雙方簽訂省校戰略合作協議以來,在平臺建設、科學研究、成果轉化、人才培養、戰略研究等方面進行了深度合作,取得積極成效。此次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援下,以省校戰略合作為契機,清華大學聯合山西省文物局,在清華大學校慶110週年、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開館5週年之際舉辦特展,是繼2019年清華大學與陝西省文物局共同舉辦“與天久長——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的延續。“展覽籌備了半年多的時間,通過歷史相關文物,以實物的證據,呈現輝煌的山西古代文明,講好中國故事。”杜鵬飛表示,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將持續策劃展出“古今中外”優秀藝術展覽,助力清華大學藝術教育及社會公眾美育,建立世界一流大學博物館。
據悉,此次展覽將展至2022年1月9日。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田呢)
部分參展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