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宮廷陳設和賞賜用瓷以瓶類器最為多見。瓶屬於琢器,既是清代宮廷陳設用器,也是皇帝在年節或舉行重大典禮活動時賞賜皇親國戚、大臣的禮物,這在清宮檔案中有明確記載,其中又以玉堂春瓶最具代表性。例如根據清代宮廷檔案記載,光緒十年(1884年)萬壽賞用瓷瓶有五彩百蝶玉堂春瓶、青花起線玉堂春瓶、天青釉金皮球玉堂春瓶等。根據燒造清單可統計出清代用於賞賜的瓷瓶共有8種樣式,按今天命名,即祭藍釉四方象耳瓶、仿哥釉杏圓貫耳瓶、窯變釉杏圓貫耳瓶、仿哥釉凸刻八卦紋琮式瓶、廠官釉直頸瓶、祭紅釉玉壺春瓶、青花竹石芭蕉圖玉壺春瓶等。
清代沿襲明代制度,亦在景德鎮設窯廠專門燒造宮廷瓷器,其供應形式大致分為三種情況,即大運、傳辦和貢獻等。其中以大運瓷器中的琢器數量最多。所謂大運瓷器,從字義上解釋就是指大批運輸的瓷器,從實際燒造情況看,係指御窯廠每年底在宮廷內務府奏銷,按年例不用皇帝另外降旨、按固定式樣燒造且統一運至京城、交付宮廷瓷器庫收儲的瓷器。根據清代宮廷檔案記載,清代大批次燒造宮廷御用瓷器始於康熙朝。大運瓷器可分為琢器和圓器兩大類,琢器造型主要源自宋、元、明代瓷器,個別為清代新創;顏色釉瓷器造型多沿用明代瓷器。但大運瓷器真正形成固定式樣並按例燒造,則始於乾隆十二年(1747年)。據清代宮廷檔案記載,當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乾隆皇帝旨令督陶官唐英,今後都要按照從宮中藏瓷中選定的52件琢器、164件圓器樣款燒造。琢器的樣式、尺寸不許更改,顏色、花紋可酌量相互更換;圓器的樣式、尺寸、顏色、花紋都不許少有更換。
乾隆時期由於經濟強盛加之乾隆皇帝對瓷器燒造的重視,致使景德鎮御窯廠創燒出許多新的瓷器品種。統觀清代所燒造大運瓷器中的琢器品種,以乾隆朝為最多,共計52種,以後各朝燒造品種每況愈下,嘉慶朝燒造了37種,包括瓶、尊、觚等,咸豐至宣統朝則僅保留其中的8種瓶式。
以上資料均來自故宮博物院(歡迎轉發、關注、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