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美博物館一樓的高棉文明館珍藏有吳哥窟的巨型文物
另一件具有重要意義的事件是對柬埔寨藏品的引進。建館不久柬埔寨國王曾贈送給法國一大批藝術品,大多為從當地廟宇中得到的小雕像和建築構件;另外,一位名叫Louis Delaporte的收藏家因繪畫能力出眾參與了19世紀中葉的法國湄公河探險隊,在探險期間,他用畫筆記錄了當地的地貌風情,這些珍貴資料在1930年代成為永珍及其周邊地區宗教場所修建的重要憑證。繪圖手稿、雕像和建築構件,一起構成了吉美博物館重要的高棉藝術藏品,也使其成為世界上第二大高棉藝術品的收藏地。
另外,吉美本人貢獻了一大批日本藝術品,自此之後博物館又收集了許多日本的版畫作品。種種的努力與機緣,讓吉美博物館從最初到發展以至今天,都聚焦在亞洲藝術上。
今天的吉美博物館二樓所展示的是中國西藏佛教藝術;三樓書畫件件精品;此外三樓四樓中國明清瓷器玉器等藝術珍品。展廳可分“遠古中國”“古典中國”和“佛教中國”三大部分。
吉美博物館館藏中國文物採華
西漢獸面紋玉璧
西漢彩繪灰陶女立俑
北魏熙平三年釋迦牟尼佛與多寶如來
北魏佛教已經發展到了巔峰,寺宇遍佈全國,相關藝術自然非常發達,出現了很多名品佛像。北魏佛像風格大致可分為遷都前和遷都後。遷都前所鑄佛像保留著較濃厚的西域和涼州地區佛像樣式的影響。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拓跋宏將首都遷至洛陽後,北魏開始完全照搬漢文化,不許說本民族的鮮卑語言,服式禮儀等完全模仿漢文化,在這個時候佛像的衣著樣式出現了褒衣博帶式。並且這時的佛像體形比較消瘦,所謂瘦骨清像。此造像完美的表現了褒衣博帶、式懸裳座、瘦骨清像等相關時代造像元素。
石造像數件(北朝時期)
北齊佛五尊像
新疆地區佛教壁畫
陝西省收藏家協會李健宏副會長表示吉美博物館所收藏的中國文物,自史前文明至當代,綿延時間之長、文物門類之齊全、時代脈絡之清晰,是世界其它各地博物館所難以媲美的。
唐三彩盤
唐彩繪陶打馬球女俑
女俑著緊身服、騎馬,手中木質鞠杖已朽失,但策馬打球的身姿栩栩如生。馬尾束起,以防爭搶中相互纏繞
遼三彩羅漢像
河北省易縣羅漢像總計16尊。這些佛教瓷塑人物容貌逼真,表情生動,衣褶紋飾流暢,塑像手法高超,是中國古代寫實主義塑像的傑出作品。20世紀初被盜運出境的過程中至少譭棄了三尊,迄今為止存世間者僅11尊。均流失海外。
北方青瓷(五代及北宋)
五代或北宋磁州窯系白釉瓜型注壺
五代或北宋初耀州窯青瓷剔花牡丹紋雙鳳口注壺
北宋或金耀州窯青瓷印花纏枝牡丹紋碗
元德化窯青白瓷雙螭耳盤口瓶
金或元鈞窯玫瑰紫釉葵式花盆
吉美博物館鎮館之寶——元代藍釉白龍紋梅瓶
全世界存世量不足5件。釉色和裝飾圖案則使之成為梅瓶中的翹楚:通體施以深沉典雅的寶藍色,在肩和腹的位置,描繪出一條蜷曲騰飛的白龍和一顆火焰珠,其間點綴四朵火焰形雲紋。雅緻靜怡的寶藍底色,與動感十足、絢麗光潔的白龍,既有強烈的對比,也有動靜相宜之互補。
西夏磁州窯黑釉剔牡丹花紋梅瓶
明天順青花高士紋梅瓶(一對)
天順時期是中國瓷器的空白期,傳世瓷器很少,至今沒有發現一件署有年款的官窯瓷器,而且民窯瓷器上也極少署年款。臺北故宮對於明代空白期瓷器已經出現了“官窯”的定義。對比臺北故宮藏品,可謂空白期極為少見的典型“官窯”器。
清乾隆(帶年號款)江西景德鎮窯粉彩百花錦紋樽
這件百花罐上繪有菊花、牡丹、百合、紫苑、喇叭花、荷花、木蘭花、山茶花。花朵的形狀和色彩展現了畫師觀察入微、妙手生花的精湛技藝。最終呈現宛如華麗錦緞的質地效果,足見燒製者蓄意模仿不同材質的用心。此樽的製作需要掌握不同顏料混合和配合燒出不同色的溫度經至少二次燒製而成。格蘭迪迪埃爾捐贈。
郎世寧《哈薩克貢馬圖卷》
約1769年。這幅畫描述西部民族的哈薩克人向乾隆獻貢馬,表示效忠滿清王朝的情景。乾隆皇帝鎮靜的面孔,線條精確微妙,坐在屏風前的平臺上,四周圍著幾人。構圖與其說是東亞不如說是歐洲繪畫傳統。畫卷顯然不是依次分段鋪開,而是整體展現,以求真切的視覺效果。同樣馬匹也按西方現實主義手法描畫,郎世寧在這方面實為高手,顯得空曠的環境,烘托出俊馬的如此強壯。馬身立體描繪分外出色,色彩層次過渡令人毫無察覺。
中國古代鼻菸壺
藏傳佛像一組
藏西地區與相鄰的印度西北部喜馬拉雅地區和北部的塔里木盆地;後藏與尼泊爾;前藏與東北印度;藏東與漢地四川省;東北藏區與漢地甘肅省,這些不同的周邊文化分別對西藏文化的眾多方面打下過各具特色的烙印。所以今天看到的這些藝術佳作,無與倫比,美輪美奐,西藏地區的文物已經是世界各大博物館、藝術機構、古董商紛紛趨之的藝術佳作。
古代青銅器數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