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和張說是盛唐時期兩位名臣。兩人和其他朝代權臣一樣,脫離不了圈子和鬥爭,這種爭鬥一直持續到姚崇去世。張說才氣橫溢,但也斂財好物,極度奢侈。姚崇經常用這點來攻擊張說。姚崇擔心自己死後,子孫會被張說收拾,臨終前安排家人把一些寶玉金石放在桌上,把計謀告訴家人後就去世了。做為多年老同事,張說當然要去弔唁姚崇。張說一到就被桌上的身外之物吸引住了,姚崇兒子更是客氣,包起來就要送給張說,老張假裝推脫,就被這些黃白之物俘虜了,口裡說著不用、不用,手卻不聽指揮的把禮物收了下來,老張看著躺在棺材裡的姚崇,心中實在高興,假裝抹了幾把眼淚,就興沖沖的回家了。
老張正躲在房間欣賞從姚崇家拿回來的玉石,姚崇的兒子就跟上門來了,小姚裝作很為難的樣子,老張還以為是要把東西要回去,心裡正想發作,小姚卻恭敬的說:“世伯大人,我父去世,我觀大人也是傷心欲絕,真不愧同朝為官的多年交情,我父逝後,我輩無能,無才寫就碑文,想請世伯大人出手,幫幫忙。”老張一聽不是要回東西的,心裡就放鬆警惕,也是拿人手短,立刻揮筆而就,不假思索地寫好一篇介紹姚崇生平、充滿溢美之詞的碑文。小姚拿到碑文後,立刻按姚崇的囑咐,把碑文拿給當朝皇帝唐玄宗過目,並請玄宗老大背書“同意刊印”之後,馬上把碑文刻上安裝好。
過了幾天後,老張回個神來,才意識到自己又被老姚算計了,找了個修改的理由去找小姚要碑文,小姚直接說皇上已批註,碑文已刻成。有了這麼華美的碑文做為姚崇的總結,張說也不好再去找姚崇家人的麻煩了。這就是三國有死諸葛嚇退活司馬,唐有死姚崇算計活張說。
張說因此事被姚崇算計後,有所醒悟,對黃白之物有了新的認識,不久以後又因為其他事情牽連被貶官,更明白了人離不開錢,但太貪錢肯定會出事,於是寫下這篇千古奇文《錢本草》:錢,味甘,大熱,有毒。偏能駐顏,採澤流潤,善療飢,解困厄之患立驗。能利邦國,虧賢達,畏清廉。貪者服之,以均平為良;如不均平,則冷熱相激,令人霍亂。其藥採無時,採之非禮則傷神。此既流行,能召神靈,通鬼氣。如積而不散,則有水火盜賊之災生;如散而不積,則有飢寒困厄之患至。一積一散謂之道,不以為珍謂之德,取與合宜謂之義,無求非分謂之禮,博施濟眾謂之仁,出不失期謂之信,人不妨己謂之智。以此七術精煉,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長壽。若服之非理,則弱志傷神,切須忌之?
張說把錢比作一味藥材,按介紹藥材的方法來介紹錢及對錢的認識。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錢這東西啊,味道甘甜,能讓人心情愉悅,能讓人上癮、痴迷,所以有毒。小的方面講使用後能保住容顏,使人肌膚柔潤有光澤,大的方面使用錢來解決饑荒、幫助人們解除禍患與困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一方面能利於國家發展,另一方面也能讓賢能達人受到鑽到錢眼裡的汙染,使他們德行虧損,但錢最害怕的是清正廉潔。貪心的人使用錢,必須均衡平均得當就沒有事,如果平均不當,則會使人性情大亂、六親不認。錢這味藥,不同於其他的中草藥,並沒有固定的採摘時節,但如果不按禮節來採摘則會傷害人的精神。錢既然長期在世間流傳,那麼容易通神靈的福氣,沾染鬼怪的戾氣。一個人如果只知道積累錢財而不去花費,則容易產生盜竊、搶劫、水火等無妄之災;如果只知道花錢卻不懂的聚財的話,可能會產生缺糧少衣困難不順利等禍患。對錢的花費和積累能達到平衡是道,不把錢財當做珍寶的是德,錢財的來源取之有道是義,不去貪求不屬於自己的是禮,大量、慷慨的救濟社會上的苦難人是仁,說到做到是信,和氣生財、儘量不與他人發生衝突是智。對錢使用道德義禮仁信智七種方式來精煉,才能長久且安全的服用,使人長壽。如果不按這七種方式來處置,則使人意志變得薄弱、神經受傷,一定要注意這一點!
張說寫《錢本草》時,思想觀念確實發生了很大變化,從前只是愛錢貪財,對影響不管不顧,使得自己經常被政敵攻擊,現在對錢有了客觀的認識,錢確實是好東西,從我們每個人來講都離不開錢,吃喝住行沒有那樣不是用錢解決的,能解我們燃眉之急,國家大事、國泰民安也需要國家擁有足夠經濟實力來保障,能利邦利國,我們確實喜歡它、親近它、追求它,但君子愛財,必須取之有道,需講道德禮義仁信智,君不見頻繁落馬被審查的官員們,如果能夠細細品味《錢本草》,也不至於一條道走到黑;咱們普通老百姓多學習《錢本草》,也能知足常樂!擁有的才是自己的,自己的才是快樂的,我們不要做金錢奴隸,把錢當做一味藥,平淡的服用,快樂的享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