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安陽林州市,有一座聞名於世的水利工程,叫紅旗渠。
紅旗渠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它像一條玉帶,盤繞在巍巍八百里太行山的半山腰上,將汩汩清泉,從山西長治平順縣境內的濁漳河,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林州市,滋潤了百萬林州老百姓的心田。
一
林州在1994年前叫林縣,位於河南省最北部的太行山東麓,地處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處。在過去,林縣是一個極度缺乏水資源的地方。這裡十年九旱,一滴水比一滴油更加珍貴。林縣境內雖然有濁漳河、洹河、淅河、淇河4條河流,但這些河流要麼是季節性河流,要麼與林縣“擦肩而過”,難以讓林縣老百姓受益。
同時,林縣屬於黃土高原的東沿和華北平原的過渡地帶,地殼十分破碎。老天爺“賞臉”降一次大雨,雨水很快就會被滲透到地下,或者流走。
在歷史上,林縣旱災頻繁,滿目瘡痍。
在林縣合澗鎮小寨村,有一塊荒年碑,記載了1877年林縣發生旱災的慘景:“回憶凶年,不覺心慘,同受災苦,山西河南,唯我林邑可憐……,人口無食,十室之邑存二三。夫賣其妻,而昨張今李;父棄其子,而此東彼西。食人肉而療飢,死道路而屍皆無肉,揭榆皮以充腹,入莊村而樹盡無皮,由冬而春,由春而夏,人之死者大約十分有七矣……”
二
1949年林縣解放後,修建了英雄渠、淇河渠、南谷洞水庫、弓上水庫等水利工程,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林縣缺水的問題,但並沒有解決水源問題,一旦發生長時間旱災,老百姓還得到很遠的地方取水吃。
1995年版《紅旗渠志》記載:在上世紀50、60年代,林縣550個行政村中,有307個常年人畜飲水困難,其中100多個行政村的老百姓需要到5公里以外的地方挑水吃。農作物也深受其害。由於經常遭遇旱情,林縣糧食產量極低,畝產只有200斤,僅為南方地區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糧食產量不夠,老百姓只能過上“糠菜半年糧”的日子。
1959年,林縣再次發生旱情。到了6月份,旱情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時任林縣縣委第一書記的楊貴坐不住了,與縣長李貴、縣委書記處書記李運寶一起,各自帶領一個小組,分別沿著濁漳河、淇河、淅河溯流而上,尋找穩定的水源。經過實地考察,他們發現淇河、淅河水量較小,不足以供林縣老百姓使用;只有位於山西長治平順縣境內的濁漳河,有著豐富的水流,年徑流量達到7.3億立方米。
濁漳河是長治市最大的河流,流經山西、河南、河北等省,是漳河的支流之一。可是,濁漳河在平順縣境內時流量豐沛,到了林縣境內時卻變成一條汛期才有水流的季節河,你說氣人不氣人?
三
水源找到了,這是一件讓人高興的事情。林縣很快確定了“引漳入林”工程——這就是後來舉世聞名的“紅旗渠”。可要想透過修建渠道的方式,把水源引到林縣來,面臨的困難卻一個比一個大。
一是經濟上的困難。當時國家面臨著全國性的糧食短缺,河南省也不例外。新鄉地委在批覆中說:“林縣可根據自己的財力、人力,考慮是否興建這個工程。”這就意味著,林縣修建紅旗渠,幾乎全靠自力更生。
二是屬地上的困難。紅旗渠的源頭取水位置位於平順縣,平順縣屬於山西省。林縣要從平順縣引水,人家答應嗎?願意配合嗎?
三是修建上的困難。紅旗渠最大的“攔路虎”是太行山。太行山橫亙400多公里,海拔動輒在兩三千米,到處是懸崖峭壁。在“基建狂魔”還沒有叫響的年代,要修建如此龐大的水利工程,施工難度可想而知。許多人都在質疑,連林縣縣委一班人也捏一把汗。楊貴不止一次表態:“一旦紅旗渠修不成,我就從太行山上跳下去向林縣人民謝罪。”這話聽起來極為悲壯,也折射出修建紅旗渠面臨的實際困難。
四
“辦法總比困難多。”財力不夠,林縣發動全縣老百姓動手,省吃儉用支援紅旗渠。數萬修渠大軍自帶鐵钁、鐵鍬、小推車上了工地。後來統計,紅旗渠總投資12504萬元,其中國家投資4625萬元,佔37%,社隊投資7878萬元,佔63%。
屬地上有困難,林縣找平順縣商量,平順縣二話不說就同意了。時任平順縣委書記李琳說得好,我們“都要識大體、顧大局,統一安排,統一部署”。不僅如此,在修建紅旗渠的過程裡,平順縣上上下下給予了巨大的幫助,寫下了一個個動人的故事。
施工上有難度,林縣發明了各種“妙招”。要想“馴服”堅硬的太行山岩壁,炸藥必不可少。可林縣沒有錢購買足夠的炸藥,就對原本用於農業的硝酸銨化肥進行改造,土法生產了幾百噸炸藥。
1960年2月,林縣人喊著“讓太行山低頭,讓濁漳河聽用”的口號,打響了修建紅旗渠的攻堅戰。經過5年的艱苦奮戰,1965年4月5日,紅旗渠總乾渠通水。1966年4月,3條幹渠同時竣工。1969年,紅旗渠所有乾渠、支渠、斗渠配套建設宣告完工。至此,一條以紅旗渠為主體的灌溉體系基本形成……
10年間,建設大軍付出了艱辛的努力,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一共有81名幹部和群眾犧牲在紅旗渠工地上。10年間,建設大軍在缺乏現代機械裝置的艱苦條件下,一共削平了1250座山頭、架設; 151座渡槽、開鑿了211個隧洞、修建了各種建築物12408座、挖砌了2225萬立方米土石。
紅旗渠修好後,甘甜的濁漳河水沿著紅旗渠流到林縣的土地上,解決了56.7萬人和37萬頭家畜的吃水問題,以及54萬畝耕地的灌溉問題。糧食產量大幅度增加,從當初的畝產200斤,增加到1991年的953斤。林縣乾旱缺水的命運得到了徹底改變。直到今天,紅旗渠依然在發揮著重要作用。
飲水思源。林縣老百姓沒有忘記楊貴作出的貢獻。當地流傳著“南有都江堰,北有紅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楊貴”的說法。
“劈開太行山,彰河穿山來,林縣人民多壯志,誓把河山重安排……”1971年上映紀實電影片《紅旗渠》,讓紅旗渠傳遍中國,將“紅旗渠精神”深深地印在了很多人心上。今天,許多中外遊客慕名來到紅旗渠,實地見證“敢叫日月換新天”的“紅旗渠精神”,帶熱了當地的旅遊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