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長江中游的長江捕撈村陰雨綿綿,起重機、挖掘機發出的轟鳴聲不絕於耳,57歲的漁民看著他們祖祖輩輩謀生的傢伙——一艘10多米長的鐵製漁船被拆解,久久不願離去,眼裡不自覺地泛起了淚花。
2020年初,農業農村部發布了長江的禁漁方案,表示長江將全面進入十年禁漁期。10年,這是長江流域“史上最長禁漁期”。長江流域約11萬條漁船、28萬漁民將逐步告別“水上漂”的生活,退捕上岸謀求新生。那麼長江為什麼要禁漁?禁漁後我們還有魚吃嗎?長江禁漁十年,裡面的魚又會變成什麼樣子?退出江湖後,漁民何去何從?
長江“無魚可捕”,全面進入十年禁漁期
長江是我國的第一大河流,全長6300多公里,是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的母親河,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據不完全統計,長江孕育了4300多種水生生物,哺育著兩種淡水鯨類,其中共有4300多種水生生物,魚類約400多種,特有魚類180餘種,還有浮游動植物1900多種,其中白暨豚、中華鱘等稀有魚類均為國家重點保護動物。長江成為周邊無數漁民的生活依靠,千百年來,漁民和長江也都保持著和諧平衡的關係。
“千斤臘子萬斤象”,這曾是長江漁民的一句俗語。“臘子”說的是中華鱘,它的最大個體體重能達680公斤;“象”說的是白鱘,最大個體體長達7米、體重達908公斤。這句俗語雖略顯誇張,卻也真實反映出長江曾經的富足。然而,從2006年,長江流域的生物便出現了滅種的跡象,單單是僅存的哺乳動物江豚就在短短的十年裡減少了700餘頭,甚至就連被稱為淡水魚中的“第一巨人”白鱘也在2019年底,被宣佈滅絕。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為中國的飛躍式發展,使得對長江的依賴也逐漸加大。長江的捕撈量已經是今時不同往日了,長江漁民大肆捕魚,賺的是盆滿缽滿,
因此漁民的數量呈幾何式上升,給長江的生態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在禁漁前,整整十個省份差不多23萬漁民都是依靠長江捕魚為生,但是漁民們沒有常識,他們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
很多的漁民不惜使用迷魂陣、絕戶網等非法方式捕魚,甚至是電魚毒魚,硬生生的將一些魚類趕盡殺絕。
長期以來,漁民的行為給水生物種的延續造成了巨大的影響,過度捕撈使長江流域的水生生物資源已經嚴重衰退。加上水域頻頻受到汙染,生態功能退化嚴重,已經有一些物種瀕臨滅絕。
就拿長江江豚來說,在20世紀90年代末,長江、鄱陽湖洞庭湖還存有江豚約2700頭,然而到了2017年,剩下1000多頭比大熊貓的數量還要少。還有人類出於食用目的過度捕撈,也是造成包括長江白鱘在內的許多海洋生物瀕臨滅絕的重要直接間接原因。比如北方藍鰭金槍魚,這種金槍魚被美食家稱讚為口感滑潤,是最頂級的壽司食材,因而價格昂貴,商業價值非常高。目前,北方藍鰭金槍魚的種群規模已經萎縮了接近80%,照目前的捕撈速度,走向滅絕儼然只是個時間問題。
當然,魚類的減少,不僅對長江水系統的生物多樣性造成了影響,與之相關的漁業發展也是大受打擊,魚類越抓越少,生態越抓越弱,漁民則越抓越窮,一旦如此惡性迴圈下去,無論是生態還是人類,都會造成不可逆的損害,因此,實施長江禁漁令已經是迫在眉睫,只有這樣才會讓長江有喘息和治癒自身的機會,長江十年禁漁,但是白鱘再也不會回來了,那麼國家為什麼要禁漁十年這麼久呢?
為什麼國家要禁漁十年呢?
因為大多數常見魚,它們都需要在長江中生長3-4年才能成熟,連續禁漁十年,意味著長江裡的大多數魚類可以繁衍2到3個世代,這樣種群數量才會明顯增加,其實,這不是我國第一次設定長江禁漁了,早在2003年,國家就為了保護長江漁業資源,每年都會實施3個月的休漁制度,比如4月開始禁漁,7月開始放開捕撈。但是這個禁漁時間並沒有起到明顯的效果,由於禁漁期一過,漁民們又開始大肆捕撈,很多魚剛出生兩到三個月就被捕撈上岸了,任憑魚兒有多強的繁殖能力,也難以維持其數量,而時間才是最大的根源,所以直接延長了十年的禁漁期,那麼這十年漁民是如何生活的呢?
這十年,漁民該怎麼生活呢?
禁漁後,大量漁民的上岸謀生,也關係到長江禁漁的成敗。如今的長江早已沒有了當初的風光,賴此為生的沿岸漁民,也正在經歷“無魚可捕,何以養家”的生存困境。打漁的艱苦,加上收入的減少,也讓年輕人知難而退。他們的子女,也大多離開長江,不願意再繼續父輩的生活。
長江流域漁民近28萬人,這也意味著,有28萬人退捕上岸,離開生活了大半輩子的熟悉環境,重新適應社會的工作節奏,謀求新的生活方式。而且28萬漁民中少有年輕人,漁民年齡範圍主要在45歲至65歲之間,並且平均文化程度不高。很多人更是祖祖輩輩便在江上以捕魚為生,沒有任何其他工作經驗。雖然政府給予了相關補貼,但是這些補貼只能維持一段時間,並不是長久之計,還有很多人需要重新適應新的工作環境,參與到與年輕人的競爭中去。那麼如何讓曾經以捕魚為生的漁民走上岸、立住腳,就業有出路,生活有保障?
各地漁政部門將採取多種措施對漁民進行保障。目前,已有部分地區政府在拆除漁船、養殖網箱後,安排漁民進入當地鞋廠、服裝廠等不需要具備專業知識的地方工作。然而,大量漁民生活的地帶並非全為經濟發達地區,多數地區工作崗位也十分有限,退捕漁民的安置問題,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也極大的增強了當地的就業壓力。很多漁民自嘲:“我們在水裡是一條龍,上岸了就是一條蟲。”從來處來,到去處去,漁民們最好的去處是要落實到跟魚息息相關的水產養殖領域。
“集裝箱養魚”作為新興的技術,近年來已在全國多地得到推廣,給行業和養殖戶也帶來了不錯的效益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創新養殖科技的引領下,地方政府、農業水產類協會、科技企業、漁民幾方應形成聯動,形成共同體,將為解決漁民禁捕期轉產增收開啟一個新的視窗。同時還能有效助力經濟不發達地區脫貧脫困,形成多方共贏的有利局面。
全面禁漁之後,我們還有魚吃嗎?
這個問題完全不必擔心,禁漁不但不會影響吃魚,反而是讓我們能更好地吃魚。因為我國漁業發達,長江漁業捕撈量早就只佔全國漁業產量的不到1%。我們餐桌上的魚,絕大部分來自人工養殖。可能有人會認為,人工養殖已經這麼普遍,為什麼還會擔心以後的人沒有魚吃?因為人類在飼養魚類動物的時候,其實是會導致它們的基因逐漸退化的,這是它們替代不了野生魚類的地方,野生魚類就像是一個基因庫,如果這個基因庫沒了,而人工飼養的魚又一直在退化,長遠來看,如果沒有野生的魚基因庫,我們的子孫後代真的會吃不上魚。為了保障魚種基因的優良性,我們仍要保護野生種群。
禁漁這麼久,長江裡的魚10年之後會是什麼樣子呢?
有人認為長江裡的魚會恢復到百年之前,那個時候大江大河裡的魚是取之不盡的。也有人認為時間一長,水裡的魚太多,水裡食物不夠,魚會再次進化。
長江是一個完整成熟的淡水生態系統,她不但能夠為水生生物的繁衍生息提供基本的場所,還形成了完整的食物鏈。長江內的人類活動減少後,能夠讓所有的水生生物的數量都得到恢復。而且食物鏈是相互牽制的,不是所有魚類動物都吃相同的食物,食物鏈的高一級獵食者都會對低一級的獵食者形成制約,它們的增長其實是相輔相成的,不會說只是某個環節上的某種動物出現爆發性增長。
而且基因突變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即使會進化,這個物種完全進化成另一個物種,也絕對不是短短十年就能完成的。關於長江禁漁十年恢復到百年前的這個問題,誰也無法給出一個肯定的答案,因為沒有人為干預,長江裡的魚會生活得更好。即便十年之後,長江的漁業資源恢復不到百年之前,那也會比目前的情況好很多。
長江源遠流長,水面遼闊,就像我們偉大的母親,滋養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長江禁漁10年已成定局,長江全流域禁漁不僅是為了魚,更是為了漁民,為了打破‘資源越捕越少,生態越捕越糟,漁民越捕越窮’的惡性迴圈!也是為了給子孫後代留下資源。長江十年禁漁令的頒佈,是對母親河的一次搶救,也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生態保護行動。我們相信國家一定會妥善安排好漁民的生活,加大對非法捕魚的打擊力度。為了能夠吃上更健康和更多的魚,讓我們一起來保護好我們的母親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