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隨著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眾多鄉村奔向“綠富美”,一幅生態宜居的美麗畫卷正在廣袤鄉土鋪展開來。
告別“髒亂差”,山更綠水更清
“垃圾靠風颳,汙水靠蒸發”是不少鄉村以往常見的情景,如何還農民一個乾淨整潔的生活環境?
環境好不好,垃圾處理是“第一關”。
各地攻堅治理,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覆蓋了90%以上的行政村。“以前村裡雞鴨到處跑、汙水遍地流的場景不復存在了。”安徽金寨縣沙坪溝村村民趙凡棟說,“現在村裡的生活垃圾過不了幾天就會有人清理,尤其是到了夏天,每天都有人來清運垃圾和噴藥消毒。”
村莊美不美,“三清一改”是關鍵。
“三清一改”即清理農村生活垃圾、村內塘溝、畜禽養殖糞汙等農業生產廢棄物,改變影響農村人居環境的不良習慣。圍繞這個目標,全國95%以上的村莊開展了清潔行動,一大批村莊村容、村貌明顯改善。“村子越來越好了,大家都說變化太大了,心裡舒坦,感覺特美。”鄉親們紛紛發出這樣的感慨。
小康不小康,廁所是一樁。
“廁所革命”讓很多農村居民告別了簡陋的旱廁,用上了乾淨衛生的新式廁所。“用水衝式廁所比旱廁乾淨了不知多少倍,嶄新的馬桶亮堂堂地看著就舒心。”江蘇徐州小吳村村民老馬對政府幫助改造完的衛生間很滿意。
截至2020年底,全國15萬個行政村完成了農村環境的綜合整治,超額完成“十三五”目標。全國行政村的生活垃圾處置體系覆蓋率已經達到了90%以上,農村生活汙水治理率達到25.5%,基本建立了農村生活汙水排放標準和縣域規劃體系。
吃上生態飯,風景變“錢景”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農村生態治理過程中,不僅村子裡的人居環境改善了,村落與自然的關係也趨向和諧,生產、生活、生態同步建設,“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探索出多種路徑。
好風景拉昇旅遊人氣,遍地開花的鄉村休閒遊成為經濟發展亮點。
曾經的窮村,陝西佳縣赤牛坬村,將窯洞變景區、山峁變舞臺,一年接待遊客30多萬人次,一躍成為年收入近600萬元的旅遊明星村。江西興國縣高多村發掘特色丹霞地貌,建設“地質+紅色”地質文化村拉動旅遊,200多戶農戶受益,人均增收超過5000元。
好生態還催生出新崗位,越來越多農牧民端上“綠飯碗”。
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透過開展生態獎補,聘用農牧民做野保員、林保員、溼地保護員,實現保護生態與就業增收“雙贏”。青海昂賽鄉年都村牧民白瑪文扎,自從當上生態體驗“嚮導”,“一年收入近10萬元,生活條件和過去完全不一樣了”。據統計,2016年以來西藏、青海累計提供90多萬個生態崗位,帶動農牧民增收近80億元。
好日子帶來的獲得感,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成為思想自覺。
內蒙古白狼鎮林俗村的村口掛著一副對聯:“放下斧頭當導遊,小康生活不用愁”,當地人告別過去伐木為生的生活,走出了一條靠林致富的小康之路,把生態保護當成“天字號”任務。在越來越多的村莊,“不破壞一草一木,不亂砍亂伐,人與大自然和諧共生,共存共榮”成為人們的共識。
為農民而建,未來鄉村更美更富
當前,“三農”工作轉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新階段。中央反覆強調,鄉村建設是為農民而建,一定要尊重農民的意願,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自下而上、量力而行,真正把好事辦好、把實事辦實。
“鄉村建設,不是為你,也不是為我,是為農民而建的,一定要考慮他們的需要,照顧他們的感受,一定要從農村的實際出發。‘十四五’期間,我們在這方面一定要把握好,不能幹那些主觀意志、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事兒,最後把好事辦壞、把好事辦砸,這點非常非常重要。”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說。
根據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國家啟動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繼續推動建設美麗宜居鄉村。
山青、水淨、景美、民富,未來鄉村綠色發展道路將越走越寬,“綠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銀山”成色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