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寨天坑位於距奉節縣城91千米的興隆區境內。地面有一條天然縫隙,當地稱天井峽地縫。地縫全長14千米,分上、下兩段。上段從興隆場大象山至遲谷槽,長約8千米,為隱伏於地下的暗縫。由 興隆場大象山天井峽能進入縫底,通行長度為3.5千米。縫深80——200米,底寬3——30米,縫兩壁陡峭如刀切,是典型的“一線天”峽谷景觀。縫底有落水洞,暴雨後有水流。下段由天坑至迷宮峽,是長約6千米的暗洞,1994年8月,由英國洞穴探險家探通。 天坑內有眾多暗河,有四通八達的密洞。而這些河岸上大量珍奇的動植物,到底有多少,誰也不知道。天坑中的洞穴群更是奇絕險峻,各國探險家曾多次進行探險考察,但仍未完全瞭解天坑中許多洞穴的情況。他們都認為這兒是世界上第一流的魔幻式洞穴群!科學家們在許多洞穴中,發現不少珍稀動植物和古生物化石。名震中外的“巫山猿人”化石,就是在距小寨天坑二三十千米外的巫山龍骨坡發現的。
小寨天坑不僅巨大,其色彩也極其豐富。絕壁上的巖紋顏色奇特,紅、黃、黑相間,猶如一幅國畫。飛禽在巖縫中飛進飛出,鳴叫、覓食,給這幅巨大的國畫平添了幾分生機。
如果到了天坑,那不妨順便到地縫去瀏覽一番。天井峽地縫位於小寨村附近的興隆區境內。地面有一條天然縫隙,當地稱天井峽地縫。 天井峽地縫與小寨天坑屬同一岩溶系統。 地縫全長14千米,分上、下兩段。上段從興隆場大象山至遲谷槽,長約8千米,為隱伏於地下的暗縫。由興隆場大象山天井峽能進入縫底,通行長度為3.5千米。縫深80—200米,底寬3—30米,縫兩壁陡峭如刀切,是典型的"一線天"峽谷景觀。縫底有落水洞,暴雨後有水流。下段由天坑至迷宮峽,是長約6千米的暗洞,1994年8月,由英國洞穴探險家探通。
小寨天坑坑壁有兩級臺地,位於300米深處的一級臺地,寬2―10米,臺地有兩間房屋,曾有人隱居;另一級臺地位於400米深處,呈斜坡狀,坡地上草木叢生,野花爛漫,坑壁有幾個懸泉飛瀉坑底。站在坑口往下看,一削千丈的絕壁直插地下,深不見底,令人目眩。坑底下邊有地下河,小寨天坑是地下河的一個“天窗”。站在坑底抬頭仰視,只見藍天好像一輪圓月,頗有“坐井觀天”之感。
天坑內不僅有眾多暗河,還有四通八達的密洞。而這些河岸大量珍奇的動植物,到底有多少?誰也不知道。天坑中的洞穴群更是奇絕險峻,從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各國的探險家們就曾多次進行探險考察,但仍未完全瞭解天坑中許多洞穴的情況。他們都認為這兒是世界上第一流的魔幻式洞穴群。科學家們還在許多洞穴中,發現不少珍稀動植物和古生物化石。
在2001年前,提及天坑這個詞彙,通常只是特指重慶奉節縣的小寨天坑。其他形似小寨天坑的喀斯特地貌曾有過五花八門的名字,如石圍、石院、龍缸、巖灣等。2005年後,“天坑”這個由中國人定義的術語在國際喀斯特學術界獲得了一致的認可,並開始使用漢語拼音“tiankeng”,通行國際。直至今日,已經被確認的天坑達78個,其中2/3分佈在中國,當然關於天坑的考察、認定和爭論尚未停止。
負地形就是下凹的地形,從一般的經驗看,形似天坑的喀斯特地形還有豎井、漏斗和峰叢窪地等。天坑與峰叢窪地不至於混淆,因為天坑的圍壁很陡,底下有地下河;而窪地的四周很和緩,底部是封閉的,沒有地下河。但是,天坑與豎井、漏斗尤其是特型塌陷漏斗的區分,並非易事。
小寨天坑與天井峽地縫屬同一岩溶系統,天坑底部的地下河水由天井峽地縫補給,自迷宮峽排洩,從天坑至迷宮峽出口地下河道長約4千米。天坑是一種特殊的地質現象,天坑一般都出現在峰叢喀斯特地貌,且地面河流切割很深的地區。天坑的形成分三個階段:先是有地下河流;如果地質條件有利,由於水流長期沖蝕,就會形成地下大廳;地下大廳垮塌後就形成了天坑。中外地質學家對此早有考證普遍認為地陷形成了天坑。
本文內容及圖片來源於網路,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並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私信與我們聯絡,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