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中的番茄與普通番茄有什麼區別?
只看外觀,可能還真沒什麼不同。
它的正式名字叫“西西里胭脂”高GABA番茄(以下簡稱“高GABA番茄”),是日本市場上首個正式銷售的基因編輯食品。
其實在15年前,高GABA番茄已在實驗室誕生了,但採用的是轉基因技術,因法律限制,研究未推進。
2012年,日本修改了相關法律,高GABA番茄進入應用研究。
2019年,相關法律又有修改。
2020年底,東京種苗公司正式提出上市申請,並獲得批准。
第二年(2021年),引起日本部分民眾抗議。
2021年3月,東京種苗公司對外宣佈,會於5月份向花園園丁出售高GABA番茄種苗。
日本當地的醫生並不建議服用高GABA番茄,日本部分民眾也開始抗議高GABA番茄,認為沒經過人體實驗,不能確保安全性。
2021年9月29日,第一盒高GABA番茄被正式上市。每盒3公斤,售價7500日元(即432.4元人民幣,相當於每斤72元)。在日本,普通番茄的售價大約140日元/袋(約合人民幣8.5元/斤),但精品價格可達人民幣50元/個。
高GABA番茄的上市,引起人們對“基因作物是否安全”的新一輪爭議。
“魔剪”已經“剪”掉了大多數人的擔憂
高GABA番茄採用的是CRISPR/Cas9技術,又稱“魔剪”,屬於基因編輯,不是轉基因(普通人完全搞不明白,也不太像搞明白)。
轉基因是在食物的原有基因序列中,加入一小段基因。該技術存不可控性,可能啟用原癌基因。
基因編輯則是在原有基因序列中,剔除其中一部分,或重新排序。操作複雜、精密,效率低,但相對安全。
2015年,德國柏林爆發反基因編輯食物遊行,“魔剪”技術發明後,反對聲漸少。
從2018年起,美國農業部確認基因編輯只是一種更快的育種方式,不再加以監管,生產出來的產品上也無需貼標識。歐盟法律則認為,基因編輯也屬轉基因的一種,在審批上、標識上,更加嚴格。
然而,“魔剪”技術出現後,歐盟也修改了法律,承認使用“魔剪”不屬於轉基因。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法國的沙爾龐捷和美國的珍妮弗·杜德納,她們是“魔剪”技術的發明人。
“魔剪”存在“脫靶”現象,但嚴重程度如何,學者間尚未達成共識。
“魔剪”技術發明者法國的沙爾龐捷和美國的珍妮弗·杜德納,圖左是沙爾龐捷
目前主流意見認為:轉基因食品不是“洪水猛獸”,可以放心食用。但是轉基因技術要與大多數的生物技術一樣,必須在不違背倫理道德、安全的前提下才能投入應用。
用高GABA番茄走很大的一盤棋
“西西里胭脂”本是一個成熟的番茄品種,加入新的基因後,它分泌的GABA(一種有利於心臟的化學品)增加了4—5倍,也許能預防高血壓。
日本媒體聲稱,每天只需食用1/8顆高GABA番茄,就能獲得養生效果。
其實GABA並不神秘,它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如人體含量過低可能引發焦慮、情緒障礙、癲癇、疼痛等,一般用來助眠,服用多少有效,還有爭議。
美國醫生一般建議是: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最好不要服用GABA。
在中國,一瓶60片裝的GABA售價約50—60元。在歐洲,售價則大概是19.95歐元(148.8元人民幣)。在糙米中,含有較豐富的GABA。
為什麼日本人要拿GABA做文章呢?因為番茄是全球消費最多、生產量最大的蔬菜,誰佔領這一市場,誰就能把持蔬菜市場。
番茄的集約程度高、技術含量最高。論產量,目前平均單產最高的是美國(9.03公斤/平米)、西班牙(8.62公斤/平米)、摩洛哥(8.08公斤/平米),遠超全球平均水平(3.5公斤/平米)。日本絕非對手,只好在質量上下功夫。高GABA番茄提供了新的可能。
今天是貴族,明天是日用品
高GABA番茄目前價格較高,且在包裝上,9天內會有警示:該產品使用基因技術培育。
不過,基因編輯可使番茄生長時間縮短到40天,產量大增,且東京種苗公司提出,未來會推出高GABA番茄醬等。
日餐喜用番茄,目前本土種植番茄品種多達120種,番茄一直是日本最受歡迎的蔬菜,對於赴日旅遊者來說,未來難免會和高GABA番茄接觸。
不過,不必因此產生恐懼心理。
在美國市場上,大豆油、低丙烯醯胺土豆、無褐變口蘑等,都是基因編輯產品,有的採用的就是“魔剪”技術。
基因編輯後,大豆產量會增加50%以上,且脂肪含量增加近一倍,美國超市中賣的豆腐特別白,沒有豆腥味,就是因為使用了這種大豆。
美國超市中的豆腐吃起來都沒豆腥味,感覺有點膩,因為脂肪含量比傳統豆腐高一倍。
土豆天然富含谷氨醯胺和天冬醯胺,烹飪溫度達120—190℃以上,會產生丙烯醯胺,這是一種致癌物質。每公斤炸土豆含丙烯醯胺72.1微克,而人體每日攝入量不應超0.28微克/公斤。而低丙烯醯胺土豆可以消除風險。
傳統口蘑切開後會變黑,可能產生對人體有害的物質,無褐變口蘑則免此困擾。
美國、歐盟目前達成的共識是:基因編輯和傳統種植一樣安全,沒必要特別監控。
東亞各國相對慎重,日本自2018年起撤銷監管,約40%的受訪者對此表示不滿,認為目前全球60%的種子生產集中在四大壟斷企業中,它們通關的辦法更多。不過,更多受訪者認為,應該相信技術進步,不必杞人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