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
永珍皆有味,與君共品嚐。朋友們好,這裡是新華日報社全媒體評論理論部姿正腔媛工作室“晚餐加點料”。
剛剛過去的國慶節,是“雙減”後孩子們迎來的首個長假。據光明日報報道,親子游和研學遊成為家長們的熱門選擇。或走進紅色場館、或深入田間地頭,或參加體育活動……孩子們在參與各種豐富的文旅公共教育活動中,度過了一個充實、快樂的假期。 卸下過重負擔、逃離題海戰術,孩子們真切感受到了“雙減”帶來的“假日美好”——不再奔波於各類培訓班,而是有更多時間去追尋童年的“詩和遠方”。正如一些家長和老師的感言,當孩子們的假期不再被培訓、補習“填滿”,他們接觸社會、參與實踐的機會多了,視野更開闊,心情更愉悅,有更多時間可用於個人綜合素質的拓展,可謂獲得感滿滿。 孩子們假期的“開啟方式”,是窺見“雙減”成效及素質教育發展的一面鏡子。“雙減”做“減法”,作業減了,負擔減了,“減”出來的時間,如何最有利於孩子成長,關鍵是怎樣做“加法”。戶外運動、鄉村農耕、觀影看展等這樣的親子游、研學遊,可以讓孩子們在草木深處、大千世界增長知識、豐富體驗,是拓展孩子假期新生活的有效舉措。 當前,為滿足家長和孩子們的需求,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各地立足本地資源,推出了各種實踐活動。就拿“研學遊”來說,各類專案覆蓋科技、歷史、人文各個方面,比如南京鐘山風景區內博物館群推出四大研學活動、四大專題展覽;蘇州上海推出“建築可閱讀”專線巴士,打造“觀光車+微旅遊”的全新體驗方式;浙江啟動“千家基地拓研學、千名專家進校園”活動。種種專案“寓教於樂”,讓孩子們有地方去、有地方玩、玩得有獲得感。 “雙減”之後的科學之“增”,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拓寬孩子們社會活動路徑。“五育”教育尤其是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需要更加豐富的學習和應用場景。更有意義、有內涵的社會實踐活動,不僅有利於形成學校、家庭、社會協同共育的良好教育生態,也是對“雙減”內涵的進一步拓展和實踐——減輕學生負擔,不僅要對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等做出嚴格規定,對校外培訓機構進行徹底治理,同時還要不斷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實現學生全面發展。 今年7月,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對“雙減”工作進行全面部署,其中指出,“要拓展課後服務渠道”“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發揮好少年宮、青少年活動中心等校外活動場所在課後服務中的作用”。強化“課後育人”,無論是公益單位還是企業組織,都要主動承擔起歷史責任,積極主動為廣大中小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公益活動和優質資源,共同呵護孩子們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本文來自【交匯點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