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結束後,發現好多小夥伴說:其實放假第四天,我就想上班了...
我不禁內心大喊:why?
原來理想中的假期,往往意味著自由、輕鬆和治癒
想著假期可以在家看看劇、刷刷影片、無聊給朋友圈的“人從眾”點個贊,簡直美哉~
而那些抱怨著假期好累,想上班的人,他們往往有一個共同特徵:
就是和父母去旅遊了...
1. 旅行就是負重前行
曾經我有一個想法,在某一個假期,帶著我的家人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但是爸媽的想法總是和我有一些偏差:
我想帶著家人去旅行,他們想帶著家去旅行。而我,就是現成的“搬運工”。
此時此刻,我終於深刻理解什麼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哪怕只是周邊一日遊,也要準備好相當多的食品
準備食品的原則,就是紮實(沉)、扛餓(量大)、營養全面(種類多)。
在年輕人看來補充體力的巧克力,那就是“小打小鬧”,想要帶點薯片飲料,更是要偷偷摸摸。
真正能入爸媽法眼的乾糧是火腿腸、麵包、桃酥、地瓜、黃瓜、西紅柿、八寶粥(人均兩罐起步)、小鹹菜(用來搭配甜味的麵包)。
還得搭配上一個容量2升以上的保溫壺,好隨時隨地泡拉桿箱裡的泡麵。
年輕人想象中的旅遊:揹著小小的斜挎包,心情美美噠。
實際上和父母的旅遊:揹著20斤的登山包,彷彿在逃難。
最主要的是,這些都!要!吃!掉!
無論是高山之巔,還是風雪之中,爸媽總能從包裡拿出一個蘋果或者半根黃瓜:
“吃嗎?趕緊吃了!揹著多沉啊!”
一旦你看中了哪款小吃,哪怕只看一眼,就會立刻引起爸媽的警覺。
你說的:“我想買個當地特色小吃嚐嚐。”
爸媽聽到的:“你倆帶的都是啥玩意,我不吃!我要被景點騙錢!我要吃地溝油炒耗子肉!”
但讓人迷惑的是,這種對食品的敵意,似乎只針對加工好的成品。
打著原生態、自家種旗號的“無公害農產品”,反而深得父母心。
在它們面前,爸媽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永遠說買就買,永遠都讓已經不堪重負的揹包包雪上加霜。
2. 軍訓式旅行
你要知道,負重前行只是一小部分,它的本質是“軍訓式旅行”
什麼是軍訓式旅行?
答:大包小裹晝伏夜出,每天打卡多個景點,以突破體能上限為手段,以玩遍城市每個死角為目標,最終得到最高閾值的旅行價效比。
對於軍訓式旅行,主要分為3點:早起、暴走和擺拍
首先,聊聊早起。
在家裡你可以睡得昏天暗地,日上三竿。但是,旅行卻可以打破你和父母之間的時間壁,硬生生將你們的步調調成一致。
清晨6點,雞還沒有打鳴,你的頭頂就已經傳出一聲低沉的聲音:
“你是出來旅遊的還是出來睡覺的”
恍惚,這不是父母的催醒,這是神的譴責!
然後,我們聊聊“極限挑戰”,挑戰我們的體能。
曾經你的父親,白酒泡枸杞,時不時地對你說:爸年紀大了,以後累活都得你做了...
現在你的父親,走遍景區的每一個角落,要是哪沒留下他的足跡,那就是虧了~哪怕路過一間廁所,哪怕剛上完,那...來都來了...
最後,一定要說的就是拍照!
一時間,熱搜上奼紫嫣紅、百花爭豔,每一個母親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神采,高舉著各自的“武器”一心豔壓群芳。
能統一全國母親審美的,竟是這些隨風飄揚的絲巾。
3. 旅行的意義
“父母虐我千百遍,我待父母如初戀。”
這到底是為什麼?
說到底,要回到旅行的意義。
我們的本意真的是來旅遊的嗎?
當然不。
我們的父母很多出生於60、70年代,他們身上帶著各自成長的烙印和時代的痕跡。
造成我們與父母這些深深淺淺的代溝,和哭笑不得的觀念差異的原因,更多的是經驗與時代的不同。
我們可以用很多事物去慢慢填平這些差異。
像小時候父母學習如何照顧幼小的我們一樣,現在的我們也可以透過旅行學著如何和日漸老去的父母相處。
去實現另一種方式的路上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