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方日報
廣州越秀小北路,粵紡大廈附近車水馬龍、人來人往。在大廈牛仔展廳的入門處,一條看似樣貌普通的牛仔褲陳列其中——這是廣東省紡織品進出口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廣東省紡”)出口的第一條牛仔褲,也是中國最早出口美國的牛仔褲當中的一條。
“這條牛仔褲出口的背後和廣交會息息相關。”談起這條牛仔褲的“出海”之旅,廣東省紡副總經理羅健如數家珍。
簽署中國第一份“三來一補”協議
時間撥回到1978年4月的廣交會。當時的廣交會幾乎是中國商品進出口成交的唯一平臺,不少外資企業正是從廣交會上尋覓到了內地最早一批的合作伙伴。
當時舉辦的春季廣交會上,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公司廣東省分公司(現廣東省紡)的業務員正忙著展示公司最新設計的服裝。當時的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將親身見證一種新的貿易模式的誕生。
“在那一屆廣交會現場,香港客商楊釗和廣東省紡達成共識,準備在順德合作成立一家‘來料加工’的製衣廠。”羅健說。當年5月23日,經順德外貿進出口公司牽線,楊釗透過羅湖口岸來到順德,商量合作辦廠的具體事宜。6月23日,由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公司廣東省分公司出面,同香港大進(國際)貿易股份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這也是中國第一份“三來一補”協議。
從順德檔案館儲存的協議書可以看到,當年由港方出資400萬港元,順德容奇鎮騰出廠房和聘請工人,雙方合辦400人規模的容奇鎮大進製衣廠。港方提供國外先進製衣裝置,廣東省紡負責面輔料進品和成衣出口運輸手續,產品由港方銷售,大進製衣廠以加工費形式償還裝置款,合作期為6年。
敢為人先的精神帶來了多方共贏的局面。1979年順德縣革命委員會的一份檔案上總結了大進製衣廠辦廠8個月來的基本情況。“三來一補”經濟模式讓當年大進製衣廠在開工的8個月內創匯120多萬港幣,全廠員工從辦廠初期487人發展到720人,月平均工資達到52—56元人民幣,為城鎮青年就業提供了有力保障。
當年,大進製衣廠的產品主要銷往美國、香港等地,第一批出口到美國的牛仔褲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誕生。如今,廣東省紡每年出口的牛仔褲已超過3000萬條,金額逾1億美元,與眾多跨國採購集團及品牌連鎖商建立了穩定的貿易關係。
期待與客商面對面 尋找更多合作機會
“廣交會上聚集了數量龐大的買家,這對企業來說是巨大的吸引力。第130屆廣交會首次線上線下融合舉辦,我們也很期待和客商面對面交流,尋找更多合作的機會。”羅健說。
每年舉辦的廣交會不僅是國際貿易商交流的平臺,更是企業展示新產品、新技術的舞臺。“當年出口美國的第一條牛仔褲可以說是結合了當時的潮流,獲得了美國採購商的青睞。”羅健說。
如今,廣東省紡的牛仔製作工藝一直在不斷提升,從單一的顏色和設計演變成了多元化的款式和樣式,鐳射印花、臭氧洗水等新型環保技術替代傳統工藝,原來的平面設計、實體打樣逐漸向以3D立體化設計、虛擬打樣為主轉化。
作為華南地區最早從事紡織服裝對外貿易的國有企業,廣東省紡已過“古稀之年”。未來,該企業如何藉助廣交會等展會平臺不斷激發新活力?羅健說,近年來,廣東省紡不斷推進傳統貿易向供應鏈管理模式轉型,透過發揮自身在供應鏈中的核心引領作用,帶領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對供應鏈進行流程再造和價值重構,源源不斷地為供應鏈注入活力,確保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於領先的地位。
南方日報記者 賓紅霞 實習生 倪靜嫻 宋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