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朱成祥 每經編輯:陳俊傑
近年來,廣大消費者飽受“大資料殺熟”之苦,“大資料殺熟”已成為網際網路的一個頑疾,類似“同一個消費品,新老使用者價格不一”的訊息屢見不鮮。
10月8日,法智金合夥人徐鍔表示:“網際網路巨頭掌握了個人行為資料,利用演算法來模擬心智,推演行為,誘導使用者做出他們希望的行為,這種行為在全世界範圍已經成為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哈佛大學教授Shoshana Zuboff曾提出一個概念叫Surveillance Capitalism,即“監視資本主義”。網際網路巨頭把使用者圈在自己的體系裡面,用演算法來牢牢地控制。”
2021年11月1日,《個人資訊保護法》將正式施行,從法理上保護個人資訊。徐鍔表示:“我們透過區塊鏈不對稱加密保護個人資訊,再透過交叉驗證確保資訊的真實性。在此基礎上,形成‘我的資訊就是我的數字版權’,每個人對自己的個人資訊擁有個人數字版權,然後由需求方來發布任務,我來決定要不要響應。如果我響應的話,需求方一定要付費。這樣子,我的資料就變成了個人可變現的資料資產。”
事實上,將個人資訊變成個人可變現的資料資產,也有利於企業合法獲取個人資料。法智金董事長鐘山認為:“建立資料要素市場,運用資料價值模型對使用者資料進行分析,引導使用者之間的資料交換,不但有助於個人數字資產價值的最大化,而且也有利於企業以合法合規的手段獲得個人資料,促進個人小資料和企業大資料的融合發展。”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