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軍區時代,第12集團軍駐地為何選址徐州?五省通衢,戰略價值大
大軍區時代,南京軍區下轄第1、12、31集團軍。其中,第12集團軍是一支作風優良功勳卓著的英模部隊,在上甘嶺戰役後半場扭轉戰局,成了我軍的一大王牌主力。
鮮為人知的是,第12集團軍軍部駐地為江蘇徐州。徐州是歷史文化名城,擁有云龍湖、楚王陵、水月禪寺等名勝古蹟,被稱之為“東方雅典”。
圖|徐州
但是,上述歷史文化優勢,並非第12集團軍軍部駐地選址徐州的深層次原因。那麼,筆者結合徐州軍事地理,以歷史為切入點,為大家試析之。
第12集團軍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土地革命時期的鄂豫皖重新組建的紅25軍74師。1945年10月,晉冀魯豫軍區將太行軍區部隊組成的韋張支隊、石何支隊、秦向支隊和太行軍區第6軍分割槽直屬隊合編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6縱隊。
圖|晉冀魯豫軍區地圖
後經發展,晉冀魯豫野戰軍第6縱隊演變為中原野戰軍第6縱隊。1949年2月,中原野戰軍改稱第二野戰軍,第6縱隊改稱第12軍。成軍之後,第12軍參加了渡江、重慶、成都等戰役。
建國後,第12軍主要執行剿匪反霸、組建地方武裝等任務。1951年1月,第11軍第31師調入第12軍。隨後,第12軍奉命入朝參加輪戰。上甘嶺戰役中,第12軍與第15軍並肩作戰,成為了一支舉世聞名的王牌勁旅。
圖|上甘嶺戰役
1954年4月,第12軍回國後駐金華,隸屬於華東軍區戰鬥序列。1955年5月,華東軍區撤編,第12軍轉隸南京軍區。1961年,第12軍移防淮陰。1978年,第12軍移防徐州。
1985年6月,第12軍整編為第12集團軍,一直到2016年大軍區時代落幕,軍部駐地都是在徐州。在筆者看來,第12集團軍軍部駐地選址徐州,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其一、地理位置優越;
徐州素來有“五省通衢”美譽,通的是哪幾省?學術界說法不一,比較主流的說法是蘇、魯、豫、皖、浙的咽喉要衝,如下圖所示,即徐州山川形勢:
圖|徐州山川形勢
徐州山川形勢兼具平原、山地,境內有山有水,冷兵器時代水路轉運極為便利。到了熱兵器時代,徐州的地理位置更為顯眼,戰略價值不言而喻。
徐州黃樓公園有一古色古香的牌坊,正式名稱為徐州“五省通衢”古牌坊。牌坊背面有一氣勢磅礴的對聯,闡生動釋了五省通衢的戰略價值之大:
地鎖江淮人文一脈興秦漢
衢通南北氣勢千秋貫古今
暫且不談此對聯文學藝術性,“地鎖江淮、衢通南北”八個字高度概括了徐州的軍事地理。事實上,徐州地處京滬線、隴海線交叉點,為全國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
圖|第12集團軍千里機動
徐州經多年發展,已經發展成了“五省匯流”,即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五合一。有此交通便利,第12集團軍坐擁一流的後勤保障,特別是在跨軍區千里機動中優勢較為明顯。
其二、經濟條件好;
大家注意一個時間節點,第12軍是1978年移防徐州。彼時,徐州GDP為21.4億元,與河南省會鄭州GDP相當(20.3億元)。就當時的GDP資料而言,徐州絕對是一個有地位有實力的大城市。第12軍移防於此,也就顯得合情合理了。
圖|第12集團軍某部演訓
及至1985年第12軍進行集團軍整編,徐州GDP已經擁有59億元的規模,全國二十強市名單有其一。GDP資料表現不俗,意味著經濟實力強勁,能夠為第12集團軍提供一流的後勤保障,令其專心練兵。
時至今日,徐州GDP在江蘇都是數一數二的。援引2020年資料,徐州GDP達到了7319.77億元,比部分中西部省會城市GDP還要高,位列全國GDP50強城市第27名、江蘇GDP省內排名第6名。
其三、重工底蘊深厚;
徐州礦產資源豐富,屬於典型的資源型城市,特別是煤炭資源極為發達,號稱“百里煤海”。早在計劃經濟時代,徐州就依託資源型城市優勢,大力發展工業,成了老工業基地的典範。
圖|徐州重工業
徐州工業發展模式極具地域特色,重工業是工業發展主力。援引1987年資料,徐州GDP為73.92億元,重工業佔比51.3%。徐州重工業格局中,工程機械產業很有競爭力。
得益於此,徐州榮獲“中國工程機械之都”的美譽。稍微有點軍事常識的人都知道,工程機械與重型武器裝備的的研發製造密切相關,此所謂“藏軍於民,軍民融合”。
圖|東部戰區陸軍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理解第12集團軍軍部駐地為何選址徐州。2017年4月,第12集團軍番號撤銷,部隊得以保留並啟用新番號第71集團軍,隸屬於東部戰區陸軍,軍部駐地仍為徐州。由此可見,“五省”徐州的戰略價值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