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中,一野(西北)、二野(中原)、三野(華東)、四野(東北)及華北軍區野戰部隊,是公認的我軍"五大主力"。然而,比起前面四個兄弟部隊,華北軍區的野戰部隊始終沒有被編為"野戰軍"。儘管在坊間和軍迷中,一直存在著"華北野戰軍"或者"五野"的說法,但那隻不過是為了便於稱呼而約定俗成的一種預設叫法而已,並非正式名稱。
實際上,華北野戰軍一直都沒有得到正式的野戰軍編制,準確的叫法應該是"華北軍區所轄的3個野戰兵團",簡稱則為華北軍區野戰部隊或華北野戰部隊。巔峰時期,華北軍區野戰部隊一度高達34萬人,從規模上看,完全是和四大野戰軍相仿的方面軍級別的野戰部隊(兵員數甚至比一野還要多)。那麼,如此龐大的一支野戰力量,為何始終都沒能正式成為"第五野戰軍"、獲得獨立的野戰軍番號呢?
1948年11月,總部頒發了《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將人民軍隊主力野戰部隊按照地域進行整體改編。這次改編的結果,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西北、中原、華東和東北四大野戰軍。1949年1月平津戰役結束,按照下一步作戰規劃,東野即將開始向中南地區挺近,中野也將根據部署開赴大西南。此時,再按地域劃分野戰部隊就顯得不合時宜了。為此,總部再次對全軍進行改編,這一次的改編結果,就是第一至第四這四大野戰軍。兩次改編中,華北軍區的部隊都未納入改編計劃。但需要注意的是,早在1948年,總部就劃定了五大軍區,即西北、中原、華東、東北和華北軍區,可見確實曾經有過讓華北部隊獨當一面的想法,卻因種種原因未能推行。
那麼,這裡面究竟有什麼原因呢?
首先,華北部隊的實力不足,很難像四大野戰軍那樣能夠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其實,在抗日戰爭剛結束時,華北軍區的前身——晉察冀軍區的實力在各大根據地中是有目共睹的。但為了保障"東北優先"的戰略,主席和總部先後從晉察冀軍區抽調了第8、9、11縱隊和6個獨立旅總計十餘萬正規軍,還有14個軍分割槽的地方武裝,以及大量幹部、戰鬥骨幹劃歸東北軍區指揮,這使華北部隊的戰鬥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1946年8月到10月,華北蔣軍先後佔領承德、張家口,切斷了冀熱察、冀熱遼軍區這兩個二級軍區與晉察冀軍區之間的聯絡。考慮到已無法有效指揮這兩個二級軍區的部隊,且將其併入東北軍區更有利於穩定東北局勢,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向總部建議將這兩個緊鄰東北的二級軍區劃歸東北軍區,得到了總部的批准。就這樣,由程子華、李運昌兩員大將率領的晉察冀軍區的兩支重要力量也離開了華北,致使華北部隊的戰力被進一步削弱。
1945年8月星夜兼程奔赴東北的八路軍部隊
實力不足的最直接體現,就是華北部隊的戰績相對來說沒那麼出彩。面對傅作義部和蔣軍嫡系60萬人馬,其間還有不少摩托化部隊,在華北平原無險可守的地理環境下,華北部隊以劣戰優,吃了不少苦頭。大同集寧一戰,楚溪春部在大同負隅頑抗,使得我軍久攻不下。傅作義抓住機會,派出主力部隊襲擊集寧,來了個圍魏救趙,致使我軍不得不放棄大同、集寧,以避免更大的傷亡。此戰令華北部隊遭受了不小的損失,後來的張家口戰役和冀中穿心戰中,華北部隊的發揮也不夠理想,最後都吃了敗仗。雖然在此之後,利用蔣軍將主力調往東北的有力契機,華北部隊接連取得了清風店、石家莊戰役的勝利,算是徹底站穩了腳跟,並最終堅持到東野入關,一起合力消滅了華北敵軍。但幾次較大規模的失利,還是讓華北部隊的發展受到了不小的影響。
集寧戰役紀念館中華北部隊血戰蔣軍的戰場模擬
其次,華北部隊的任務定位決定了其不像四大野戰軍那樣有更多的發展空間。
東野、華野坐擁東北、山東兩大根據地,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和供應基礎;西北地區雖然氣候惡劣、物產貧瘠,但依靠之前我軍在陝甘寧地區打下的好底子以及晉綏軍區的持續"輸血",一野還是很快能從期初的兩萬發展到十餘萬。中野在實施了戰略大躍進之後,儘管一度損失嚴重,且遠離根據地,但已經能和華野連成一片、並肩作戰,進行大規模戰略決戰也有了堅實的後盾。
反觀華北部隊,由於眾多力量被劃歸它處,加之開戰初期蔣軍的瘋狂進攻,其根據地"縮水"嚴重。因此總部並未給其以重大戰略任務,而是命其一是要負責保衛西柏坡的安全,這首先就牽扯了很大的精力和戰力;二是它還需要支援晉綏和晉冀魯豫部隊,充當戰略機動力量;三是它還要死死牽制住傅作義這支強軍,使其無法支援東北或華東蔣軍。從這個角度講,華北部隊"身兼數職",哪一個方向上都不能掉以輕心,這使得他們不僅無法主動進攻拓展戰略空間,甚至不能像中野那樣在重大戰役中扮演"助攻"的角色。這樣一來,任務定位使得華北部隊的發展受到一定限制,與1948年下半年反攻階段中幾大野戰軍的強勢表現相比,確實不夠突出。
再次,三大戰役之後,長江以北全部解放。接下來解放軍進攻的重心便轉向東南、中南、西南及大西北。
從當時各路大軍所處的位置及今後戰略走向上來看,將這四個地區的解放重任分別交予三野、四野、二野和一野,是再合適不過的了,華北部隊基本上沒有什麼重大任務了,也就沒有必要將其單獨編為野戰軍,留作總部直轄的戰略預備隊反而更好。事實證明,這一舉措是極為英明的。華北軍區下屬的第18兵團就曾轉隸二野,參加解放西南的戰鬥;後來第18、19兵團又轉隸一野,參加解放大西北的戰鬥。手裡有了這樣一支機動力量,總部就可以在最需要支援的方向上將之快速投入,大大提高了行動效率。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考慮到第13兵團入朝後,東北地區的戰力將出現空缺,總部又急調駐塘沽、天津的華北第20兵團第66軍火速開赴東北,後又隨第13兵團一同入朝,充實志願軍戰力,併發揮了重要作用。
解放軍開進北平城
最後,華北部隊還承擔著一項極為重要的任務。
那就是1949年入夏後,建國的各項工作正緊鑼密鼓地開展,而北京地區卻還殘留著很多蔣軍的散兵遊勇和敵特分子。為給開國大典創造和諧有序的治安環境,也需要一支有實力的部隊留住平津地區,實際上就是充當"御林軍"拱衛首都。而這一重任,就交給了華北軍區第20兵團。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之時受閱的部隊,就是以第20兵團和平津衛戍部隊為主。1950年11月,總部更是以第20兵團機關部分力量為基礎,成立了公安部隊領導機構,華北解放軍的歷史由此掀開了新的一頁。
公安軍首任司令員羅瑞卿大將是華北部隊將領的傑出代表
總之,華北軍區的野戰部隊之所以未能發展成為解放戰爭中人民軍隊的第五大野戰軍,主要有兩大原因:一個是因為客觀條件不具備,另一個則是總部從解放戰爭大局上的考慮和謀劃。實際上,如果真想組建第五野戰軍,以人民軍隊出色的群眾工作基礎和強大的動員能力,加上以聶榮臻元帥為首的華北軍區將領的傑出才能,組建起一支比肩四大野戰軍的第五野戰軍並非難事。縱然華北部隊未能編為獨立的野戰軍,但他們為解放戰爭的勝利、為革命大業的成功所作的貢獻,是同樣重大而光榮的。回過頭來再看華北部隊這個略顯"遺憾"的歷史,我們對開國元勳們高超的戰略眼光及統馭全域性的謀劃能力而感到由衷欽佩!
參考資料:
1、《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刊》(1-43)解放軍出版社
2、《解放戰爭》王樹增著
3、《歷史在北平拐彎——中國革命鬥爭報告文學叢書平津戰役卷》王宗仁著
4、《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的70個軍》趙功德著
5、《中國革命戰爭紀實-解放戰爭華北卷》袁德金、劉振華著
作者簡介:林森,字天俊,網路新銳通俗歷史作家、黨校兼職教師,現生活、工作於北京。主要研究方向為五代兩宋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及中國革命戰爭史,代表作有《金戈鐵馬之兩宋煙雲》《對比二戰蘇軍坦克軍與德軍裝甲軍》等。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歡迎投稿,私信必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