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0月底,太原會戰進入尾聲,日軍從山西省東面的娘子關沿著正太鐵路向省城太原挺進。駐守在太原北部忻口、大戰日軍板垣師團的衛立煌所部擔心腹背受敵,於11月2日退守太原。
從正太路推進的日軍以第20師團為主,師團長川岸文三郎中將。從七七事變開始,川岸文三郎和他指揮的第20師團沿著平漢路南下,堪稱是侵華日軍的急先鋒。第20師團常年駐紮在朝鮮,官兵中多一半是朝鮮人,日本人只佔三分之一。相比號稱“鋼軍”的板垣徵四郎的第5師團,第20師團算是乙類師團了。可是論戰鬥力,川岸師團一點也不比板垣師團差,人員雖說不全是日本人,但是打起仗來一點也不比日本人遜色。板垣師團受阻忻口的時候,川岸師團卻在天險娘子關一路高歌猛進,娘子關方向的川軍、西北軍、滇軍等部節節敗退。這讓川岸文三郎極為激動,要知道,按照當時日本軍國主義的習慣,軍隊每攻下一座大城市,國內就要舉行一次慶祝活動。特別是東京要舉行盛大的遊燈盛典活動,成千上萬的婦女提著圓燈籠,在東京街頭高呼得勝將領的名字和部隊的番號。對於每一個狂熱的日本軍人來說,這絕對是一個天大的榮幸。
想到這裡,川岸文三郎激動起來。看著牆上的地圖,川岸發現,第5師團前有衛立煌的10萬國軍憑險固守,後有八路軍不斷襲擾,幾萬人馬實際上已經陷入進退維谷的尷尬境地。而自己的第20師團當面的幾萬國軍已經全線潰退,側後雖然也有八路軍襲擾,但只要自己加快步伐,完全可以迅速衝進太原。如果這個計劃得逞,那麼從娘子關、忻口退往太原的十幾萬友軍部隊連同準備撤離的太原城內的黨、政、軍非戰鬥人員及老百姓將會徹底陷入日軍的包圍之中,後果不堪設想。
為了掩護幾十萬友軍和太原城內的非戰鬥人員及平民百姓安全轉移,11月4日,八路軍總指揮朱德、副總指揮彭德懷命令林彪、劉伯承率115、129師部隊阻擊和遲滯沿正太路推進的日軍。
就在川岸文三郎沉浸在對勝利的美好期許與陶醉中時,他的頂頭上司、華北方面軍第1軍司令官香月清司大將的一封電報打來,令他惱羞成怒。
香月清司告訴他,忻口的衛立煌所部已經全線後撤!這就意味著,進退維谷的板垣師團馬上就可以生龍活虎了。在平型關、忻口損兵折將的板垣徵四郎無論如何不會把奪佔太原的大功讓給別人。
放下電文,心急如焚的川岸文三郎將40旅團旅團長山下奉文少將找來了。
山下奉文倒是個明白人,聽了戰報,他很清醒地意識到太原實際上已經是板垣徵四郎的囊中之物。反觀第20師團部隊,行進在狹長的山谷之中,隊伍拉得太長,很容易遭到八路軍伏擊。事實上,就在娘子關失守前後,八路軍129師在七亙村、黃崖底三次設伏,殲滅日軍1000多人。
此時已經五味雜陳的川岸文三郎腦子裡恐怕只有遊燈盛典下婦女的喝彩聲,根本聽不進山下奉文的勸告。不等山下奉文說完,川岸文三郎就拔出天皇親賜的武士刀揮舞起來,大聲吼叫道:“不行!不行!大大的不行!我們要前進——前進——前進!”
山下奉文所料不錯,第20師團的行進路線早被八路軍戰將們盯上了。
為了掩護友軍撤退,八路軍115師兵分兩路:344旅、獨立團、騎兵營在晉東北活動,與120師一東一西襲擾向太原前進的板垣師團側背;師長林彪率343旅向晉東南移動,與129師協同作戰,打擊沿正太路西進的日軍。
林彪指揮115師打響而且打贏了八路軍出師的第一仗——平型關大捷,打出了八路軍的威風。但是林彪並不滿足於此,他一心想用紅軍時期整師整旅圍殲國民黨軍的運動戰戰法狠狠打擊日軍的有生力量。
115師師長林彪
很快,一個叫廣陽的小村鎮映入林彪的眼簾。廣陽地處沾尚鎮至松塔鎮之間,一條公路從村邊經過。因為年久失修,加上山洪暴發,這條公路已經破爛不堪,根本不利於機械化部隊行動。村邊山巒重疊,溝壑縱橫,利於伏擊部隊隱蔽。
1937年11月3日,林彪接到偵察人員報告,得知日軍一支部隊從沾尚鎮向廣陽開來,隨即命令部隊在廣陽設下埋伏,等待日軍前來。
11月4日上午7時,站在山頭上的林彪從望遠鏡裡看到了日軍的身影。不一會兒,343旅旅長陳光、旅參謀長陳士榘、685團團長楊得志、686團團長李天佑紛紛打來電話,報告說日軍已經進入伏擊圈,請求開火。
而林彪卻不動聲色,對幾個旅團幹部的請示只有一句話:“我都看見了,注意隱蔽!”
大戰前保持寧靜,這是林彪一貫的風格。從戰術上來說,伏擊戰的打法是先打後尾,斷敵退路,再聚而殲之。如果先打頭或先打腰,極有可能讓敵人徐徐退去。我軍戰史上歷次伏擊戰,基本都是遵循這一原則,從而達到了全殲敵人的目的。林彪生性謹慎,從不打無把握之仗,他的軍事生涯中雖說有過在戰略上猶豫不決的時候,卻從沒有在任何一場作戰中出現過己方傷亡超過對手的的例子。
進入伏擊圈的日軍是第40旅團的全部人馬,足足有4000人,作戰部隊在前、輜重部隊隨後,前不見頭、後不見尾,浩浩蕩蕩的從林彪的望遠鏡和八路軍戰士的槍口下滑過。整整7個小時後,這支日軍的後尾才緩慢地出現在廣陽。
看見時機已到,林彪下達了攻擊命令!
趴在草叢、石頭縫、黃土溝裡一動不動整整7個小時的343旅戰士們看到騰空而起、劃破蒼穹的訊號彈,再也按捺不住心頭的衝動,子彈、手榴彈、炮彈伴隨著震天動地的喊殺聲鋪天蓋地般飛向日軍隊伍中。火力打擊過後,685、686團這支在平型關重創了板垣師團的勁旅,潮水般衝向驚慌失措的第20師團。整個山谷被此起彼伏的喊殺聲、槍炮聲震的地動山搖。
激戰至夜幕降臨,被包圍的這股日軍被全部殲滅。戰後,按照343旅參謀長陳士榘(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的給林彪的報告可知,兩個團殲敵的數量都在500人左右,我軍傷亡僅200人左右。林彪高興地說:“這次廣陽伏擊戰,又殲敵1000多,等於打了第二個平型關戰鬥。”
不過此時的林彪還是有點遺憾,從戰後審問陳士榘抓來的日軍俘虜口中得知第20師團是一支朝鮮人、日本人的混編師團。於是,林彪在給毛主席和八路軍總部的電報中評價第20師團“戰鬥力不及板垣師團”。
如果林彪知道他打敗的對手是4年後縱橫東南亞的“馬來之虎”,也就會稍有興奮了。
1945年12月7日,日本海空軍偷襲珍珠港得手,標誌著太平洋戰爭的全面爆發。與此同時,另一路日軍挺進東南亞,兵鋒直指美英盟軍重兵防守的菲律賓群島、馬來亞半島。日軍中將山下奉文,指揮4萬人馬攻打馬來亞半島。只用了2個月時間,山下奉文橫掃馬來亞半島650英里,殲滅英國陸海空軍及殖民地軍隊15萬多人,單是俘虜就抓了10萬,敲響了英國在亞洲殖民統治的喪鐘。
山下奉文以其驍勇善戰而名聲大噪,成功登頂美國《時代週刊》的封面(二戰時期登上《時代》週刊封面的日軍僅有兩人,另一個是山本五十六)。
《時代週刊》封面上的山下奉文
而山下奉文這位當時令西方人膽戰心驚的“馬來之虎”和他指揮的陸軍第40旅團,早在4年前曾是兵力兵器遠不及英軍的八路軍的手下敗將。
當然遺憾歸遺憾,林彪卻不想就此收手,既然第20師團是個雜牌軍,戰鬥力不強,何不乘勝追擊,擴大戰果?但是此時他手上只有一個343旅,兵力兵器遠不及日軍,一仗下來主力也暴露了。這個戰果如何擴大?林彪想到了不遠處的129師。
129師東渡黃河後,3個主力團除了385旅769團配合忻口戰場外,386旅下屬的771團、772團一直隨師部在娘子關方向作戰,主要對手就是第20師團。七亙村、黃崖底三場伏擊戰,三戰三捷,算是川岸師團的剋星。此刻,769團歸隊,129師主力在師長劉伯承指揮下尾隨川岸師團西進。
1000多個日軍屍體讓川岸文三郎發熱到極致的頭腦開始冷靜下來,這次他聽了山下奉文的勸告,不敢再逞能和板垣徵四郎搶功,而是掉頭向東,先走出這條山谷再說。看到川岸師團後退,林彪斷定必然會迎頭撞上129師。於是,林彪向劉伯承建議在廣陽以東再打一個伏擊戰,而他率343旅則尾隨而來。
對於林彪的建議,劉伯承完全採納,並且將3個主力團全部投入。
129師師長劉伯承
11月7日,走在最前面的第40旅團在廣陽以東的戶封村附近捱了129師當頭一棒,丟下250多具屍體。不過山下奉文到底是兇狠老辣,看見中了埋伏,馬上指揮部隊依託戶封村地形頑抗。八路軍由於火力懸殊,難以有效殲滅日軍。長於遊擊作戰的劉伯承懂得,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的道理,馬上指揮部隊撤出戰鬥。
就這樣,八路軍115師和129師互相配合,將急速推進的日軍第20師團前堵後拖壓在廣陽一線長達一週之久,殲滅日軍1000多人,俘獲騾馬700多匹、步槍300多支以及大批軍用物資。川岸文三郎想要搶佔太原的頭功被無情地粉碎,當他率部繞道趕到太原時已經是11月8日,太原保衛戰業已進入尾聲,幾十萬軍民已經大部分轉移。
對於八路軍在太原會戰中的表現出來的團結抗戰精神以及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不少友軍高階將領都十分感動。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前線總指揮衛立煌上將在戰後親自拜會朱德,誠懇地表示:“我知道八路軍確實是抗日的,是復興民族的最精銳的部隊,尤其是抗日的方法和經驗都非常豐富。”
衛立煌
曾經的反共急先鋒、國民黨第20軍團軍團長湯恩伯,在率部駐防榆次時曾對劉伯承說:“你們的游擊戰打得好啊!日軍吃不消,它的攻勢被擋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