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志願軍第一批入朝參戰的部隊為第13兵團所屬的4個軍,其中第38軍、39軍、40軍都是四野的精銳王牌軍,後來第50軍和66軍也入朝參戰,加上第42軍,一共是有6個軍。
不過美聯軍所集結的兵力眾多,戰事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尤其東線的美韓軍已達10萬人,其向中朝邊境的江界開進,對志願軍西線主力的側翼和後路威脅極大。因此9兵團不得不提前參戰,全部部署於東線,兵團所轄的第20軍、第27軍也是三野的精銳王牌軍。
熟悉戰史的朋友們都知道,上述幾個軍在解放戰爭中都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可以說是當時我軍中的一等精銳了。
不過由於戰事緊急,這些入朝作戰的精銳軍都未來得及換裝蘇式武器裝備,而仍然使用之前國內戰爭中所繳獲的“萬國造”武器裝備。
由於繳獲的武器裝備也不少,所以我們這些主力軍的裝備在國內部隊中也堪稱一流。
但是與美軍交手的話,相差的就太大了。
美軍的一個步兵師,就有140多輛坦克,還有18門155毫米榴彈炮和54門105毫米榴彈炮,其師屬防空炮營還裝備有32輛雙管40毫米高射炮和32輛四管12.7毫米高射機槍,用於平射的話,威力巨大。
美軍的步兵團一級,除了有22輛編制的坦克連外,還有個12門編制的重迫擊炮連,美軍的營連級部隊也裝備有大量的迫擊炮、火箭筒、無後坐力炮及輕重機槍,其火力極為強大。
甚至在美軍的班組火力中,也普及了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比我們的老式步槍效能強了很多。
有些朋友說,志願軍當時在營連火力上是不差於美軍的。其實在營連級火力上,我們也差很多,因為不光是武器裝備的數量問題,關鍵還有體系和質量問題。
比如美軍使用的都是整套的制式武器,效能先進,我們在型號上都是“萬國造”,大的口徑上就有65和79之分,加蘭德效能總比三八式步槍要好很多。
再如體系裝備方面,美軍步兵營裝備有兩種口徑的火箭筒和兩種口徑的無後坐力炮,我們哪有多少這種裝備?
我們的營連級火炮主要就是81/82毫米口徑迫擊炮、60炮和擲彈筒,美式的火箭筒只有極少數,至於無後坐力炮,我們是很少有這東西的。
入朝作戰前,參戰各軍的裝備都得到了強化,比如27軍還配置了一個炮兵團,裝備有9門105毫米榴彈炮、18門75毫米野炮。
另外在師團級火力中,裝備了38門75毫米山炮、19門70毫米步兵炮、16門100毫米迫擊炮、107門中口徑迫擊炮、337門60炮。
很顯然,比起美軍的火炮口徑我們差了很多。
而在實際作戰中,由於美軍航空兵的壓制,27軍9門最大口徑的105毫米榴彈炮、一半的野炮和一大半的山炮,其實並未能參戰。其餘能參戰的火炮,也打不出多少炮彈
在整個長津湖戰役中,27軍所得到的的己方炮兵最“重型”的支援,只有447發野炮彈和604發山炮彈,而美軍在幾個小時內所發射的更大口徑的炮彈都要比這個多。
因此27軍在長津湖作戰時,所能得到最直接而有效的炮火支援主要是迫擊炮。
可是由於天氣極為寒冷,出現了70%迫擊炮無法打響的情況。由於缺乏棉手套,炮手在倒炮彈的時候往往還要被掀掉一層皮,這大大削弱了我迫擊炮火炮,使得27軍所能得到的炮火大為受限。
在火炮難以發揮作用的情況下,27軍在長津湖主要靠機槍來提供火力支援。
在我軍的戰鬥歷程中,無論在紅軍時期還是抗戰時期,機槍都是極為寶貴的裝備。當時一個連能裝備3挺輕機槍,一個團能有兩三挺重機槍可用,都是絕對主力的配置了。
在27軍的前身部隊中,曾有團首長為了掩護機槍而犧牲的案例。
不過在解放戰爭中,由於國軍裝備的機槍多,因此我軍繳獲後裝備自己的機槍數量也不少。
一開始部隊每個連可能是裝備一、兩挺機槍,後來就是三、四挺,五、六挺,再後來則是每個班裝備一挺,一個連裝備9挺輕機槍。
一個步兵連裝備9挺輕機槍是當時我軍步兵連的最高配置,同時我軍的步兵營一級也普遍組建有機炮連,一般裝備4到6挺重機槍和2到3門81/82毫米中口徑迫擊炮。
像27軍這樣的精銳王牌軍,在基層部隊武器的配置中,都是我軍中第一流的。
以輕重機槍為例,27軍全軍在長津湖戰役時共裝備有重機槍191挺、輕機槍1038挺,輕重機槍數量合計達到了1229挺。
應當說這個數量還是不少的,但同樣存在型號龐雜、過於老化所導致的效能問題。
在長津湖戰役中,重機槍所發揮的作用其實也是大為受限的。比如馬克沁機槍的使用受限,冰凍後即打不響,92式重機槍表現稍好,但總是出現斷撞針故障的情況,給部隊的火力支援造成了不利影響。
不過能打響的重機槍還是有發揮較大作用的戰例,比如242團在攔截美軍突圍部隊時,所部署的一挺92式重機槍就發揮了極好的作用,但這種案例不太多。
總的來說,27軍在長津湖作戰時,重機槍所發揮出的效能也是大為降低的,反倒是大量裝備的輕機槍發揮了很大作用。
前面提及,志願軍27軍全軍裝備有1038挺輕機槍,每個連是可以裝備9挺的。輕機槍的型號有日式的,也有捷克式,還有些其他型號。
由於戰後參戰部隊提出了更換六五步機槍的需求,所以我們認為在輕機槍中,表現較好的其實就是七九口徑的輕機槍,除了捷克式機槍外,應該還有七九勃然。
這種輕機槍使用比較便利,我軍非常習慣使用,其裝備到步兵班一級,其實構成了我班組火力的核心。
不過在長津湖戰役時,由於戰鬥部隊的凍餓減員比較大,所以實際出現了有的連隊縮編調整武器數量的情況。
比如242團有的連隊減員大,便將輕機槍配置調整為了6挺,所以實際的整體火力不如滿編狀態之下。因為凍餓減員是全軍性的,所以其他部隊可能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
儘管這樣,作為當時我軍裝備數量比較多,而且在寒冬中也打得響的一款武器,輕機槍在對美軍的實戰中發揮了很大作用,殺傷了大量的美軍。
另外,我們還可以從彈藥方面來瞧瞧27軍輕機槍的參戰情況。
據27軍統計在長津湖作戰期間,全軍輕機槍彈的消耗達到了721535發,平均每挺輕機槍打出了700發子彈。
但是我們談到這裡,大家會想到什麼呢?
在我軍中雖然也裝備了數量不少的火炮,但發揮的作用受到極大限制,所以大小口徑火炮只打出了幾千發發炮彈。機槍火力中重機槍不好用,實際就靠輕機槍來提供火力支援。我們沒有一輛坦克參戰,沒有一架飛機參戰,甚至連高射兵器都沒有。
可美軍呢?
美軍光是在新興裡就有1個105毫米炮兵營和4輛雙管40高射炮、4輛四管12.7毫米高射機槍,還有2個營屬重迫擊炮連,包圍圈外還有坦克在不斷衝擊。
在柳潭裡,美軍有一個炮兵團的主力,還有兩個團屬的火炮、坦克參戰。
美軍的彈藥打完了,立即可以空投彈藥進行補充,尤其是自行高炮和自行高機,其具有極高的射速,用於平射攔阻我步兵攻擊時,殺傷力是很強的。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先輩們是以怎樣的意志和戰鬥力去與強敵戰鬥的,這已經不用多說了。而且我們還是在大量凍餓減員之下,取得了輝煌的勝利,這更是極為不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