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戰役結束後,我軍已經飲馬長江,開始進行渡江戰役準備,解放全中國也僅僅是時間問題。三大戰役對於國軍的打擊無疑是毀滅級的,在遼瀋、淮海、平津,我軍一共消滅了150萬的國軍精銳。而且在戰役結束後,我軍和國軍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性的顛覆。
那麼,在大決戰之後國軍和我軍的實力又是如何呢?
我軍:兵力突破400萬
其實在大決戰還沒進行完畢,東野剛打完遼瀋,淮海戰役激戰正酣的時候,我軍就已經開始著手準備對各野戰軍和部隊進行整編計劃。並在《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和部隊番號規定》,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的分類、稱號及編制,並在1949年2-3月間各野戰軍陸續改編完畢。
在整編中,將原華北軍區下轄的3個兵團統一歸軍委直接指揮,做預備隊。原西北、中原、華東和東北野戰軍,分別改成第1-4野戰軍,其餘地方部隊劃歸各軍區直接指揮,全軍兵力突破400萬,其中用於進攻和正面作戰的野戰軍兵力達280萬人。
在280萬人的野戰軍中,彭總領導的一野下轄2個兵團6個軍,合計15萬人,而長期擔任牽制任務的劉鄧領導的2野,經過淮海戰役後進行擴編,為 3個兵團,11個軍(1個特種作戰軍,包含炮兵裝甲兵,下同),一共28萬人(相較以前擴編1倍有餘)。
陳老總率領3野經過淮海戰役之後,也接收了大量的解放戰士,擴編為4個兵團17個軍(1個特種作戰軍),兵力達到了58萬人以上。在4個野戰軍中最大的是4野,編為12個步兵軍,以及1個特種兵司令部、1個鐵道兵司令部和兩廣縱隊,合計將近80萬人。
在這裡值得注意的是,我軍雖然野戰軍編制一樣,但是實際的人數不盡相同,以步兵軍來說,一野和二野很多軍都是小軍的編制,即1個軍下轄2-3個師,但每個師都是原來的旅改制而來,僅有幾千人。比如許光達大將的第2軍,全軍一共才2.1萬人(每個師也才不到7000人)。而相比較而言,3野的軍也是3個師配置,但人數基本上都在1萬人以上,比如華野王牌4縱改編的23軍,下轄67、68和69師,全軍人數在3.5萬人以上。
軍還下屬的炮兵等支援部隊,相當於國軍美械軍的水平。
規模更大的還有4野,雖然步兵軍數量不如2、3野,但每個軍的人數卻是超編,在改編後我4野一個軍配屬是3個主力作戰師以及1個獨立師(編號150以後的師),而且別看是獨立師,但人員和武器都不輸主力部隊的。4個師一共的將近6萬多人,甚至相當於2野的2個軍規模。以入關參加平津戰役的4野39軍(東野2縱)為例,全軍編115、116、117和152師,人數為5.9萬人。
而且我軍這些步兵縱隊改編的步兵軍,全都是百戰部隊,比如4野連續打了遼瀋和平津,部隊和指戰員技戰術素養高,在佔領瀋陽、北平和天津後,得到了大量武器裝備補充,讓本就裝備精良的他們,更上一個臺階。
當然此消彼長,對面的國軍又是什麼情況呢?
國軍:不足的150萬
在1946年全面進攻我解放區之前,國軍尚且有400萬大軍,而我軍才100萬,但到了三大戰役之前,國軍和我軍的兵力對比已經變成了390萬:250萬,而遼瀋戰役結束後,雙方戰力比已經變成290萬:310萬,我軍首次實現反超,而到了遼瀋和的淮海戰役結束後,國軍僅僅剩下240萬部隊,而且除了後勤、黨政、其他兵種戶外,能戰的部隊也僅剩下150萬。
而且這150萬還分佈在各個地區。
江北分佈近50萬。
這150萬能戰的國軍並非全部都是在長江南邊,在非嫡系方面,太原閻錫山還有7萬孤軍被徐總圍困,在包圍圈日益縮短的情況下,太原國軍覆滅僅僅是時間問題(事實上在1949年3月渡江戰役開始之前我軍就發起對太原的總攻)。而除了閻錫山之外,在甘肅、新疆、青海還有二馬和陶峙嶽的部隊將近17萬人,這17萬人壓根就是“聽調不聽宣”的地方軍閥,想要和國軍一條心,很難!
而在嫡系方面,胡宗南集團(西北行營)在1949年,依然還有將近的20多萬人,這20多萬人在1946年的時候還是主力部隊進攻陝北,但隨著2年彭總帶領的1野零敲碎打以及1948年的夏秋攻勢,胡宗南精銳王牌29軍等部隊受到重創,因此這20多萬人戰鬥力其實比一般國軍部隊好不到哪裡去,更不要我野戰軍相比。
江南分佈100萬。
在江南的100萬軍隊裡面,其實也分為3個集團。分別是西南、湯恩伯、白崇禧集團。
在西南老派的楊森、劉文輝、鄧錫侯、盧漢等軍閥為首,他們手上有將近20萬的部隊,不過這些都是雜牌中的雜牌,因為長期受到黃埔派系的打壓,這些遊離於國軍體系之外的軍隊,裝備甚至和的抗戰時期一樣沒啥更新,其戰鬥力可能連我軍地方軍分割槽標準都不如。
湯恩伯系主要分佈在長江中下游富庶的江南一帶,這裡面集中了國軍中央系幾乎所有精銳,合計約40萬人,分為19個軍66個師,這裡面除了長江防線之外,還包含了守衛福建的朱紹良部和寶島的陳誠親衛部隊。不過這些軍隊在渡江戰役中,讓三野相繼在上海和浙江擊敗,一路敗退寶島和舟山群島。
白崇禧部將近30萬人,這主要為華中剿總的部隊,約17個軍54個師,這裡面除了白崇禧的嫡系桂系部隊,以及宋希濂的中央軍之外,還有就是湖南程潛以及廣東餘漢謀所部的地方部隊,在渡江戰役後被南下的四野相繼在衡寶等戰役擊敗。
因此國軍在三大戰役之後,能戰的兵力不過胡宗南、白崇禧和湯恩伯這三個集團,100兵力,和我400萬軍隊壓根就不能相提並論。
數量比不上,質量也沒法比。
國軍在開戰前的30個軍的硬核桃部隊,有22個被我軍消滅,剩下的王牌軍僅為:第1、2、7、20、28、48、52和54,其中第1、2是太子部隊(外強中乾),52和54在遼瀋和淮海已經半殘,剩下有戰鬥力的不過4個軍,而即使是這4個軍也沒法和我軍比。4野39軍的戰鬥力幾乎就相當於國軍3個王牌軍戰力,而像4野這樣的軍還有11個。
雨田君說
三大戰役的結束,基本已經宣判了國軍的大結局,面對兵力4:1的困境,獨守江南半壁他們還妄圖劃江而治,企圖阻止我軍和我黨統一全國的步伐,甚至還拿出所謂的聯合政府來談判,無異於痴人說夢。
因此在三大戰役後,佔據絕對優勢的我軍,百萬大軍越過長江,解放全中國這一歷史程序已不可逆……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