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了新1軍,我們回頭說第74軍。
實際上新1軍是新軍,第74軍也是新軍,該軍最初只有51師和58師,在1937年的淞滬會戰中才剛剛編成,其首任軍長是俞濟時,而王耀武當時任51師的師長。
俞濟時的能力其實不高不低,但是背景特殊,故而能為第74軍爭取來比較優先的武器和兵員補充,這在抗日戰爭中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在全面抗戰初期,國軍作戰的傷亡很大。再能打的部隊,要是得不到整補,那也是白搭。
以74軍來說,淞滬、南京、蘭封等諸戰,戰損都比較嚴重,任何一戰打完後得不到及時整補,那必然就支稜不起來了。但在俞軍長的運作下,每戰後都能得到較為充分的補給,這就是74軍出彩的基本前提。
同時,51師師長王耀武等人又是比較能打的將領,在這種背景下74軍這支新軍逐漸以能死打硬抗的作風引起了老蔣的注意,從而得到更加優先的待遇和重視。
所以到後來王耀武升任軍長後,74軍已經是有3個作戰師的充實軍,後來又被列入了攻擊軍序列中,增編了炮兵部隊,也優先裝備了部分蘇械。
這些武器雖然比不得後來的美械軍,但是在國內部隊已經是相當可以的了。
在王耀武軍長的帶領下,第74軍真正成為了國軍的王牌軍之一,而且還是國軍中極少有的具備攻擊能力的軍。
後來王耀武升任第24集團軍總司令和第4方面軍總司令時,對第74軍抓得也比較穩。74軍儼然已經成為王耀武的基本部隊,並有向外拓展形成派系的趨勢。
在武器裝備方面,1944年時第74軍便開始少量換裝美械,到1945年初被列為三十四年甲種軍編制,開始系統性換裝美械。
在換裝美械期間,湘西會戰開打,74軍又參加此戰。在會戰中已經得到換裝的部分美械,展現出了強大的戰鬥力。
會戰結束後,74軍得以繼續換裝美械,不過其既沒有駐印軍那樣的條件,也沒有第5軍近水樓臺的地理位置,因此儘管受到重視,但是所得的美械也是不充分的。
所以後來評估國內換裝的三十四年甲種軍時,一般認為其在兵力數量及美械的充實度上大多是要打折扣的。
比如按照三十四年甲種軍的編制:
全軍有將近38000人,裝備有105毫米榴彈炮12門、75毫米山炮36門、37毫米戰防炮72門、81毫米迫擊炮108門、60炮486門、衝鋒槍3362支、重機槍216挺、輕機槍1053挺、步槍將近18000支。
而第74軍轄第51師、第57師、第58師,整軍兵力32000多人,共計裝備有:
美式步槍14317支、79步槍1788支、衝鋒槍2947支、輕機槍992挺(含少量國械)、重機槍(國械34挺,美械未統計)、60炮242門、81/82毫米迫擊炮41門、75毫米山炮22門、37毫米戰防炮34門(美24門)、55戰防槍45支、美槍榴彈筒520個、二八式槍榴彈筒91個、20毫米麥特森戰防炮2門、美火箭筒45具。
很顯然,第74軍無論是兵力數量還是武器裝備的數量、質量上都與三十四年甲種軍的完整編制差距很大。
在當時的全部國軍中,只有新1軍能夠切實滿編,甚至還有所超出。
說到這裡,不得不吐槽下國軍的編制表。
國軍的編制就跟玩兒似的,從來就沒有統一過,也從來沒有哪種編制能夠真正落實下去。
在國軍中,制定編制表的人都不知道是從哪兒蹦出來的,在他們手中搞出來的編制表往往都是假大空全,從不考慮實際情況。
光看錶格,炮兵、工兵什麼的都很齊全,配置也都很合理,關鍵是你有這麼多武器能填充起來嗎?
以前那些老編制就不說了,就以這個三十四年甲種軍編制來講,它是參照駐印軍的編制表編成的,這本來就很扯。
比如駐印軍的每個步兵連配6門60炮,三十四年甲種軍的步兵連也是配6門炮,這玩意真的有必要嗎?
駐印軍每個連配6門60炮,它是有著特殊背景的:
一個是緬北叢林中,60炮作用很大;另一個是美軍負責駐印軍的後勤,無論是部隊的機動還是補給能力,都是沒問題的。
但是國軍難道不清楚自己的後勤補給能力?在國內戰場上有必要一個連搞6門60炮嗎?
這裡首先是一個沒必要,更關鍵的是它其實也沒有足夠的武器去分配。因為其他武器專案,也都是高到了比較離譜的程度。
以步槍配置來說,原本國內部隊一個師配2500支步槍,這個確實是少了些,但三十四年甲種軍的師要配5600多支步槍外加800多支衝鋒槍,這其實就真沒必要。
當然了,如果說你的武器和補給能力真的沒問題,那人手一槍當然也不是不行。關鍵是自己沒這個能力,還制定這樣的編制表,註定就是推行不下去的。
不光是第74軍不行,同樣是三十四年甲種軍編制的其他軍,大部分也不行。如果說一個編制表,根本無法落實的話,那這玩意能有多大實際用處呢?
後來國軍又搞整編師,原來的師縮編為旅,裁掉一個團,其餘直屬隊大部分不變。
這樣的話單單就三十四年甲種軍來說,少了3個團的編制,但是武器數量卻不變。
以74軍來說,如果以三十四年甲種軍,那麼該軍需編近38000人。
實際上該軍當時有32720人,如果要填充完編制還需要5000多人。
但是走整編師的路子,整編74師的實際兵力是30978人,雖然總兵力少了1700多人,但是步兵團的建制卻少了3個。
這樣具體到其他部隊上講,反倒是比較充實的。再加上武器數量總體上不變,甚至略有增加,便使得整編74師時代的6個步兵團達到了接近標準配置的程度,同時也使得各級輸送部隊也有額外的武器配置,必要時轉做步兵之用。
所以說從這個意義上講,從74軍到整編74師,實際的實力數並沒有縮小,它只不過是根據現有的兵力和武器壓實了編制而已。
但很顯然,整編74師這種情況,比起新1軍來就要差出一大截了。因為新1軍是實實在在編了9個團,一點折扣都沒有打,而整編74師的實有兵力和武器數,卻只能搞出6個團,在可用兵力上是不如新1軍的(兩軍的輜重部隊必要時都可以轉為步兵緊急使用)。
尤其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新1軍的火力配置比整編74師要強很多。
因為整編74師其實沒有配美式105毫米榴彈炮營,它後期所謂的榴彈炮營只是配屬作戰,而不隸屬於本部。
在師(整編旅)屬山炮方面,新1軍的75毫米山炮有56門,而74軍最初只有22門,整編後調整為24門,後來才滿編36門,使得每個整編旅都有旅屬75山炮營。
在團級火力方面,新1軍的戰防炮連是8門制、81毫米迫擊炮連是12門制;而整編74師的實有武器只能滿足到戰防炮每連5到6門,迫擊炮每連8門的程度,其中還有部分是日造或國造,而不全是美械。
同時在連級60炮的配備上,第74軍時期的9團制下,每個連只能配3門,到後來裁掉了3個團,才能配置4到5門。
另外新1軍配有大量的汽車,而整編74師只有少量汽車,這使得兩軍之間的運輸補給能力和機動能力也有比較大的差別。
所以我們說新1軍和整編74師雖然都是五大主力,但實際上新1軍的可用兵力數、可用武器數以及綜合火投放效果和可持續作戰能力是強於整編74師的。
另外新1軍的兵員素質比較高,其技術兵大多是知識青年,作戰兵都是從國內壯丁和老兵中優選出來的,這使得新1軍掌握技術兵器的能力比較強。
74軍的兵員構成大多是壯丁兵,其中80%是直接抓來的,10%是頂替的,只有10%是自願投軍。所以在整體兵員素質和掌握技術裝備的能力方面,不如新1軍。
但是我們知道,新1軍在成軍後的對日作戰只有不到2年,但是74軍則打滿了8年,參加了正面戰場相當多的大會戰。
而且74軍以當時的武器裝備去跟日軍主力廝殺,往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所以作戰的頑強程度、韌性以及可承受傷亡的程度是要超過新1軍的。
同時帶出74軍的王耀武本人有很強的戰場指揮能力,而且此人不像國軍的其他將領一心吸兵血、吃空餉,反倒以自己的經營所得補貼官兵,並撫卹傷殘。
這就使得74軍計程車氣很高,官兵們往往敢於死戰,儘管是以壯丁為主體的軍隊,卻有比較高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因此綜合下來講,74軍在兵力數量、武器裝備、人員素質、補給能力和對近代化戰爭的理解程度上雖不及新1軍,但整軍的戰鬥力卻並不遜色於新1軍。
同時74軍在兵力數量、武器裝備、人員素質方面僅僅是弱於新1軍,但卻遠強於當時的其他國軍,再考慮到該軍的歷史戰績,稱其為國軍中的頭號主力也是沒有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