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組織形式是教育學考查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考點,其中特別是班級授課制作為重點考點,常以單選和多選題進行考查。教師教育網根據《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整理了班級授課制相關知識點,希望對廣大考生備考有所幫助。
一、班級授課制/課堂教學
1.發展歷程
班級授課制起源於16世紀的歐洲,興起於17世紀烏克蘭的兄弟會學校。1632年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出版了《大教學論》,形成了班級授課制的系統化理論,後來經過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的發展而基本模式化。
在我國,京師同文館於1862年率先採用班級上課,1903年在“癸卯學制”中以法令形式確定了班級授課製為教學的組織形式,隨即班級授課制在全國得到推廣。
2.特點
班級授課制是一種集體教學形式,它是把一定數量的學生按照年齡和知識水平編成固定的班級,教師根據統一規定的課程、教學時間、教學地點對全班學生進行集體教學的一種組織形式。班級授課制也叫課堂教學。班級授課制具有學生固定、教師固定內容固定、時間固定場所固定等特點。
班級授課制的特點可以用三個字概括:“班、課、時”。
3.優點
(1)教學制度實現了教學的科學化、標準化,能夠保證教學活動的正常運轉,教學質量能得到一定的保障。
(2)以課為單位科學地組織教學。這種作息安排和周課表計劃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能夠保證絕大部分學生精力旺盛地學習。
(3)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方便教師更為系統地傳授科學知識。
(4)有利於發揮學生群體的作用。
4.缺點
(1)學生的主體地位受到了壓制。
(2)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得不到充分發展。
(3)在組織形式上就難以兼顧學生的個體差異。
(4)靈活性不足,不允許教師對教學計劃進行較大地調整。
二、班級授課制的輔助形式
1.現場教學
現場教學是在自然和社會現實活動中進行教學的組織形式,它不再侷限於校園和課堂,學生可以進入自然環境或社會機構親自觀察、體驗,或者藉以驗證理論知識,從而達到開闊眼界、拓展知識、激發學習熱情、培養獨立工作能力乃至培養薰陶品德的教學目的。
2.個別輔導
個別輔導是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針對不同學生的情況進行個別輔導的教學組織形式,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有個別答疑和教育指導兩種形式。
三、班級授課制的特殊形式——複式教學
一些地區由於經濟落後或發展不平衡,教育條件有限,師資力量、教室和裝置相對較為欠缺,便會將多個年級的學生編在一個班裡,由一位教師分別採用不同層次的教材,在同一節課裡面對不同年級的學生,採取直接教學和學生自學或作業交替的辦法進行教學。
四、班級授課制的改良——分組教學/分層教學
分組教學就是按照學生的能力或學習成績將學生分為不同的組進行教學的組織形式。分組教學的主要形式是內部分組和外部分組。
1.外部分組。外部分組打破了傳統教學中按年齡統一分班的做法, 依照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成績和學習興趣來編班。外部分組又分為跨學科能力分組、學科能力分組和興趣分組三類。
2.內部分組。內部分組在保持傳統的按年齡編班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將他們編人暫時性小組中進行學習,也稱為班內分組。
該知識點較容易出現在簡答題和客觀題中,考生可以通過歷年真題和題庫進行鞏固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