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作者馬權友
太極拳要有意沉胯無意沉肩
文/馬權友
太極拳來自生活,也有益於生活,練好了能提高養生效果。最近,我研究用練太極拳控制高血壓時發現,太極拳確實能對控制血壓有一定作用,而且練習的方法對血壓控制有很多說道。練拳方法對頭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血壓升高,但是方法不對反促使血壓升高,甚至造成嚴重後果,危及生命。
練太極拳對控制血壓有好處,是因為太極拳是柔和的有氧運動,透過心靜體松的行拳,有利於內氣下沉,形成胸空腹實的狀態,這是練對太極拳產生的效果。這樣有利於養心,促使血壓下降,控制血壓升高。但是,如果練拳時手位高或是端肩,內氣控制不好,就會讓內氣上浮,橫氣填胸,造成胸悶憋氣,不利於血壓下降。如果練拳使用拙力僵勁,就可能讓內氣上頂到頭,氣充大腦,正如成語“怒髮衝冠”那樣,造成血壓升高。功夫越大,內氣越足,反越危險,可能造成腦出血,危及生命。
看來,練太極拳控制血壓跟控制內氣有關。練拳要使內氣始終保持氣沉丹田的狀態,不讓內氣充大腦。透過多年的練拳,我感覺到控制內氣與沉肩、沉胯有關,而且怎麼沉,產生的效果也不一樣,我歸納為:"練太極拳要有意沉胯無意沉肩。”說到沉肩沉胯,先明確胯的內容。
胯的位置和生理結構
胯指的是人體腰與兩腿之間的部位。胯在練太極拳中起著重要作用,有“傳腰不傳胯”的說法。人體有左右兩個胯骨,也叫髖骨。人們所說的骨盆是由左右髖骨與骶骨透過韌帶構成的。人在嬰兒階段骨盆關節松活,隨年齡增長,韌帶開始發緊。我們練太極拳就是追求返璞歸真,要把骨盆關節練松活,使兩髖骨與骶骨感覺離股,骶骨下墜,使兩胯骨松活富有彈性,發勁時抖彈,帶動全身整勁抖動。
有意沉胯易內氣下沉
沉胯指的是兩胯向下松沉,也就是松腰下墜,是塌腰向下的延續,能使尾閭下垂。怎樣操作沉胯呢?練拳時要意念在先,引領胯骨下沉,把腰椎的自然彎曲拉伸為垂直狀態。這樣一來,上身就會放鬆,帶動肩部自然松沉,使得手臂執行松活不著拙力,這通常叫“上輕”。同時,由於上身放鬆,使上身的重量壓在髖骨上,逼迫骶骨和髂骨關節鬆開,這要求有足夠的內勁來承受上身的重量,下盤要穩,托住上身,這叫“下實”。下實要求兩腿彎曲成弓,並且兩腿弓要穩固,不能左右上下悠動。沉胯並不是下蹲,下蹲是練太極拳的弊病,是卸勁,易傷膝。常常有人問我:“馬權友老師怎樣讓拳架低下來呢?”練太極拳不要下蹲,不要為顯功夫而故意下蹲,那樣自欺欺人。太極拳練的好,不在於拳架的高低,而在於拳架的"含金量”,也就是拳內要含有內勁,要有功力。如果非要讓拳架低下來,那也不是蹲,而是透過沉肩、沉氣、沉胯,在腿弓不變的情況下,逼開內胯,開胯圓襠,讓拳架低下來。當胯下沉後,肩也會下沉,行拳走架必是“上輕下實”,在這種狀態下,心態坦然,內氣就會下沉,有利於血壓下降,能控制高血壓。
無意沉肩是真松沉
練太極拳講究"沉肩”,但沉肩是無意的,是靠松胯、沉胯、塌腰,沉拉脊柱,形成的兩肩膀鬆掉,自然形成的沉肩。這樣沉肩是鬆開肩關節,使兩臂松沉,如肩關節脫臼,有利於內氣下沉丹田。這是真沉。而沉肩不能有意使勁沉肩頭子,有意會使肩反而發緊,脖子僵硬,引內氣上行,氣頂大腦,使血壓升高,不利於養生,甚至造成腦出血。
沉肩做的不好,要麼是下盤不穩造成的,要麼是用力聳肩造成的。有的人行拳為求低架,故意下蹲,襠內形不成合勁,下盤不穩,託不住上身,如同建築物基礎不牢,就會使心情緊張,內氣上浮,肩沉不下來。有的人不懂得發勁起於腳,節節往上貫穿,而是在腳下無力的情況下,單純用肩發力,空中樓閣,形成聳肩亂抖,身體亂晃。這種情況下,內氣不會下沉,達不到養生效果,實用威力也不大。其實《太極拳論》早規定了:“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
總之,練太極拳要有益於身心健康,要實現這個目的,就要科學地去練。要想透過練太極拳在一定程度控制血壓,就練內氣下沉,要想讓控制住的血壓不反彈,就要控制內氣不要上浮充腦。這就必須做到“有意沉胯,無意沉肩。”
《練太極拳要有意沉胯無意沉肩》,本文作者馬權友天津市寧河區人,大學文化,全國公安文聯作家會員、天津作家會員、天津濱海攝影家會員,中國武術七段,陳式太極拳第十二代傳人,師承王西安,至今已習武三十多年,有深厚內功和高超武技,多次在天津和國際武術太極拳比賽中摘金奪銀,培養弟子眾多,為全民健身做出了貢獻,多次在國家級雜誌《中華武術》上發表有關太極拳論文,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天津濱海電視臺、寧河電視臺、《今晚報》、《渤海早報》、《天津政法報》、北方網等媒體曾報道了馬權友傳授太極拳的事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