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是雲南老牌的旅遊地,因放開旅遊較早、景色旖旎、風情異域,積累了很大的名氣。
但在盛名之下,不少問題被忽視,外界對於西雙版納發展的認識有些模糊,現實的西雙版納是“兩面並存”的(參見《西雙版納知道“急”了》)。
中老鐵路開通在即,新格局將是國內大迴圈、國內國際雙迴圈,對照過去當下、州內州外,想建好建成“一城兩區”,西雙版納該怎麼辦?
貿易之便,如夢一場
由於山高路絕,元代前中原王朝沒能控制這裡,元軍在徵中南半島時,無意中發現這熱帶叢林中的小王國,稱之為“徹裡”,而後斷斷續續設定徹裡軍民總管府,它即西雙版納前身,明清為車裡宣慰司,而傣語一直自稱為“勐泐”,20世紀之前,車裡宣慰使司即勐泐一直是特別的存在。
究其原委,主要是內地與之交通不便、“瘴癘毒惡,漢人難居”(《西南夷風土記》)、對地緣認知不足,但只要經略得當,它就能在地理價值上發揮應有作用。
這裡山丘綿延、叢林茂密、河流縱橫,壩子中魚米豐饒,山丘上茶地散佈,順瀾滄江-湄公河直抵老緬泰,沿“茶馬古道”連線內地,在古代也天然具備在國際河流中扮演水運中轉港角色的可能性,明代《西南夷風土記》才說“魚鹽之利,貿易之便,莫如車裡、擺古、緬甸”。
內地商人、馬幫把銅、鐵製品等輸入西雙版納,換取當地的茶葉、樟腦、蔗糖及棉花販往內地,這一切建立在小農經濟與古代小商道的基礎上,當週邊陸續進入工業時代,西雙版納卻遲遲未動,“貿易之便”如夢一場,至20世紀三四十年代已衰落到了極點。
地理稟賦與資源依賴
1950年代,西雙版納以一窮二白的面貌進入社會主義,與全國多數地方沒什麼不同,改革開放前也同全國多數地方一樣按部就班,靠地理稟賦吃飯。
地理條件的優越,使它有很好的農業基礎,號稱“滇南糧倉”、“滇南糖倉”,是普洱茶重要產區、天然橡膠生產基地,此外,地理環境還帶來很好的旅遊資源,加上民族風情,較早放開旅遊,成為旅遊勝地。
作為農業州、旅遊勝地,西雙版納是成績斐然的,但其背後其實也隱藏著一些憂慮。僅僅以農業、旅遊業作為自己的立身之基,對於在經濟上甘於平庸、無所欲求、靠“輸血”發展的地州來說也許夠了,可西雙版納偏偏想在沿邊經濟中承擔重任,成為沿邊地區的經濟增長極。
這樣一來,只有農業、旅遊業是遠遠不夠的,州內一些朝野或已意識到:單純的農業,附加值較低,對上下游產業鏈的要求不高,以農業作為現代物流的補充產業基礎也稍顯不足;僅靠旅遊延伸的服務業,大抵不出餐飲、住宿、小商業、生活服務行業,拋開“可利用法則”或“首因效應”,旅遊業很受侷限。
農業、旅遊業分別依賴土地資源、景點資源遊客接待量,即資源依賴,所以西雙版納的政府經濟實力是極其疲軟的(參見《西雙版納知道“急”了》),農業、旅遊業應定位於區域輔助產業或扶貧手段而扶持產業。
產業認知偏差
地理條件、區位優勢還未轉變為經濟發展優勢,或許與數十年來對產業形態的認知產生了偏差有關。
地理稟賦好,開發農業立竿見影,工業方面一開始就沒有儲備;八十年代,旅遊業放開後迅速成長;第二產業零星出現,如糖廠、膠廠、茶廠,以及水電供應,耳聽工業地區的環境問題,自己的少數工廠也存在,於是把工業視為生態環境的“洪水猛獸”,所以西雙版納錯過一次次工業化契機,既想擁有自主的工業品又不想要工業,成了矛盾的心態。
外向型經濟伴隨開放深入而繁榮,西雙版納雖接連老緬,水路可達泰國清盛港,後來還有昆曼大通道加持,但苦於工業基礎薄弱,沒有自產的、自主品牌的出口產品,出口工業品幾乎來源於昆明及滇中地區,甚至連出口的蔬菜、鮮花產品,真正產於西雙版納的寥寥無幾,過貨貿易或轉口貿易佔主導,出口對經濟拉動不明顯。
只寄希望於農業、旅遊業或房地產業,對“沿邊開放示範區”是遠遠不夠的,該對工業有全新認知,一些工業地區為何仍有藍天白雲、綠水青山,依賴農業、旅遊的西雙版納為何也出現天然林減少、空氣汙染,恐怕並非所有的工業都是生態環境的“洪水猛獸”。
發達大都市不好複製
由於松江區的對口幫扶,西雙版納總想克隆上海的現代服務業,但收效不理想,總找不到抓手,原因在於上海發展到今天,該經歷的產業階段一個不差,路一步步走,產業相當成熟,而西雙版納總想一步跨越工業階段而發展現代服務業。
殊不知,工業製造業是促進現代服務業或第三產業蓬勃發展的基礎,是數字化主戰場、高精尖技術的主陣地,工業製造業在現代化經濟體系中將長期發揮支撐、帶動、保證作用,只有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工業製造業,新興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才有發展根基,這是高階服務業發展的外部基礎條件,是大多數小城市和縣城所缺乏的。
西雙版納的高樓越來越多了,特別是景洪市,原始風貌變化很大,市區給人以地方風貌、泰北風格、內地都市相雜糅的混合感,表面已是小都市,但服務業還停留在基礎階段,構成三產的是傳統的餐飲、零售、小商業、生活服務等業態,引進或培育的現代服務業停留在小弱散狀態,很難進階到以資訊、金融、諮詢、研究設計為主導的現代服務業,因為缺乏生長的土壤(一定的基礎工業製造業)。
此時可深入瞭解國家產業發展大局、產業未來發展動態,認識本州在其中的位置,分清本州具備哪項比較優勢:原材料優勢?勞動力優勢?交通樞紐優勢?靠近市場優勢?周邊地區產業生態鏈集中優勢?
學習考察、招商引資在盯著發達大城市的同時,更要了解兄弟市州的經驗與教訓,也可借鑑臨近的境外地區,如歷史過程、氣候、資源、地理條件相近的清邁,看看它在如此條件下取得哪些經濟或產業成就,為何出現在亞洲百強城市中。
以開放的胸襟接受他者的建言與批評,既為成績歡呼,又正視差距,才能在不同層面、多方位認識自己,深知自己所處位置,招商引資、產業培育或構建產業鏈會更精準。
發達國際大都市的經驗,不好複製,經濟程序、產業階段、發展條件不一樣,西雙版納既遠離大都市,腹地又極為狹小,人口體量、市場規模小,產業水平不高,發達地區的很多東西,西雙版納學不來。
自主“補工業化”
縱觀經濟發達的縣域,實現快速發展的經驗是打造工業的細分產業叢集,以實體經濟為主導,一個縣域有一兩個工業的細分產業支柱,即可成為全國百強縣,而一座地級市,擁有幾大工業製造業的細分產業叢集,即可成為經濟大市,輔之以現代服務業,即可成為全國百強城市。
目前,在西雙版納羸弱的600億GDP盤子裡,二產佔比只有25.1%,比一產高不了多少,25%裡面還有一半為建築相關,於是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只有不到72億,但應看到,2020年第三產業受衝擊下增加值出現負增長,而第二產業卻逆勢增長,增加值有兩位數的增速。
勐海、勐臘還是典型的基礎消費性縣城形態,缺乏工業基礎或支撐,勐海、勐臘的縣域城鎮化是脆弱的,而城鎮化進入後半段的景洪市,僅僅依靠旅遊業、傳統服務業及房地產業支撐城鎮化向城市化轉變,也是不可能的。
在今後的主導產業選擇中,應擺脫“資源依賴”,走具有一定技術含量的、綠色高效的“補工業化”之路,不同於既往的“工業化”,西雙版納已不能過度地大興土木,“補工業化”關鍵在“補”,補農業產品附加值和旅遊業侷限,杜絕難以治理汙染的產業、高耗能產業、與生態有衝突產業,選擇適合西雙版納基礎條件與位置的產業,兩三個工業細分行業即可,如熱帶農產品工業、橡膠進階工業、小商品出口加工業,或其他行業。
西雙版納地接老緬,臨近泰國,處於大西南與中南半島之間,航空方面已有儲備,具備水路、公路,中老鐵路也即將開通,區位優勢明顯;西雙版納已佈局工業園、出口加工區、浙商產業園等,目前還有土地成本優勢;西雙版納“60%的戶籍人口居住在農村,60%的就業人口由第一產業吸納,60%的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來自農產品經營性收入”,也有勞動力成本優勢。
“補工業化”有助於農產品在精深加工方向延長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也有助於旅遊業同實體產業連線,利於培育現代服務業、提升對外貿易的水平,面向州內外的商貿物流可藉此活躍起來。
西雙版納第二產業的成長空間還很大,完全可以深耕兩三個工業的細分產業叢集,著力打造農產品工業、橡膠工業、出口加工業或其他工業細分產業叢集,可以發揮西雙版納的區位優勢、地緣優勢和土地、勞動力、對外物流成本相對較低的優勢,也有助於形成品牌,擴充套件國內外市場。
走向“一城兩區”
今年,雲南省給西雙版納州定了今後的目標:“世界旅遊名城、沿邊開放示範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簡稱“一城兩區”,其中最老火的是“世界旅遊名城、沿邊開放示範區”。
旅遊業是西雙版納的支柱,發展30多年已有一定基礎,但多少與周邊地區同質化、州內同類型景點同質化,現代旅遊追求差異化,跟別人相似就沒有了差異化,資源、產品與境外地區雷同化,在國內或許有空間,放到世界上吸引力就低了,西雙版納接待的歐美遊客遠低於清邁、琅勃拉邦,很大原因就在於此。
站在當下的節點,西雙版納有必要摒棄“旅遊地產化開發”的想法,逐步消解“旅遊地產化”陣痛,把導向轉移到“康養旅居服務”上來,這就要求在公共配套、基礎設施、醫療方面有充足的投入。
對於深層次歷史文化含量較低的痛點,除了著眼於南傳上座部文化,更要注重對地方歷史文化的挖掘,近800年的景洪金殿、600多年的車裡宣慰司,積澱了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是別地搶不走的遺產,差異化更多出自於此,目前有待深入挖掘,並轉化為可視的景觀,自然風光與歷史人文並重,保留、延續熱帶雨林韻味、地方風土人情,以此作為旅遊開發的準則。
“世界旅遊名城”的目標,要求西雙版納對旅遊進行重新評估,不是強調擁有什麼,而是清醒認識這些旅遊資源,哪些有國際性價值、哪些有全國性價值、哪些有地方性價值,據此採用不同的運營策略。
“沿邊開放示範區”的抓手,應是“補工業化”,注重實體產業,深耕兩三個適合本州基礎的工業細分產業叢集,才能擁有自產的、自主品牌的出口產品,才能把地理稟賦、區位優勢真正轉變為經濟發展優勢。
西雙版納不是海南,沒有那麼多的試錯機會;西雙版納不是大都市,沒有多餘的財力,做不到一步跨越產業階段,現代經濟體系、產業階段是複雜的過程,路得一步步走,飯得一口口吃,州內上層親自造訪江蘇、浙江、山東、廣東、福建等工業實力強省,大部分原因或在於此。
原生態不是原始生活,不等同於落後不發展,若心中真正有詩,都市區郊外、背街小巷就有原生態和人間煙火;留住地方特色與風貌,不是重回古代,不等於封閉不學習、反城鎮化;現代經濟體系與之不衝突,走向現代化是大勢所趨,任何阻礙不過螳臂當車。
實體產業是經濟根本,是發展的支撐與保證,農業、旅遊業、工業細分產業並駕齊驅,利於產業叢集的形成、實體產業鏈的構建,農、旅、工、商可活躍起來,助力商貿物流、對外經濟的提檔升級,百姓收入也能進一步提高,增強自身“造血”能力。
到時,西雙版納的地理稟賦、區位優勢有機會實現價值最大化,建好建成“一城兩區”將不是問題。
參考資料:
1.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黃映玲. 西雙版納發展論[C]. 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10.05
3.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橋頭堡建設·西雙版納的思索[A].雲南省第四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西雙版納論壇文集[C].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