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地道風物 ,作者風物菌
▲ 圖為浙江麗水市景寧縣的畲族姑娘,頭上佩戴的銀飾,如同一隻只躍然而起的“鳳凰”。攝影/周湖
麗水,浙江的盲點;景寧,麗水的盲點。
對於包郵區居民來說,少數民族看似是個極為遙遠的概念——他們或許意味著聖潔的雪山、蒼茫的草原、奔流的大河、古老的村寨……串聯起一系列詩和遠方的想象。然而驀然回首,“那人”卻在浙南山明水秀處:
景寧
(全稱“景寧畲族自治縣”,下稱“景寧”)
▲ 千峽湖, 是浙江省最大的峽灣型人工湖。攝影/林鳳海
景寧地處洞宮山脈,位於浙江海拔最高的區域。如果說佔據了全省高地的麗水綽號“浙江小西藏”,那麼景寧小城,就像是這片“浙江屋脊”上的世外桃源。
這裡是中國唯一的畲族自治縣,也是整個包郵區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在江南的繁弦急管之外,景寧人過“三月三”、唱山歌、吃烏米飯,滿滿的“民族風”。
▲ 畲族人的節日時的民俗活動。攝影/林鳳海
如果說世人眼中的“典型”浙江,像是西子湖畔款款走來的宮裝仕女,舉手投足,矜持委婉;那麼處在浙南群山間的景寧,則是身配鳳冠頭飾、腰間綵帶如雲的畲族少女,歌聲嘹亮,響徹群山。
▲ 傳統景寧畲族女性服飾“椎髻卉服”以深色居多,少有刺繡紋樣,多是縫上去的彩緣。鳳冠頭飾和腰間的彩織帶最有民族特色,象徵著畲族族源傳說中吉祥鳳凰的頭和尾。攝影/藍小明
她的存在,打破了大多數人對於浙江的固有認知。
包郵區的“香格里拉”
景寧,離繁華人間最近的世外桃源。
翻開浙江行政區劃圖,你會驚訝地發現:這座神秘的小城與溫州的文成縣接壤。如果順著景寧境內的小溪進入甌江,一路上會經過被譽為“中國華僑之鄉”、充滿歐式風情的麗水青田,然後直通被譽為“改革開放四十年縮影”的溫州。
▲ 景寧,事實上離“老闆遍地走”的溫州很近。製圖/伍攀
事實上,她與溫州主城區直線距離不過100千米,差不多就是蘇州人去上海探親的距離。
然而這短短的一段路程,卻被全浙江最為高峻的群山阻隔——在景寧方圓1950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光是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779座,佔據浙江全省的近四分之一,大漈鄉的上山頭峰海拔1689米,為景寧境內第一高峰。
▲ 大漈鄉雪花漈,下臨百米深淵峭崖,瀑布飛出似雪。清人李璜在《大漈觀瀑》詩中說:“萬山隨地聳,一水拍天浮。”攝影/李肅人
麗水人常自傲於“浙江屋脊”、“浙江綠谷”的稱號,景寧的森林覆蓋率高達81.1%,尤高於麗水市平均水平,更是佔據了群峰林立的洞宮山脈,堪稱全浙江的“高覆帥”、“綠覆美”。
▲ 景寧,包郵區的“綠覆美”。攝影/林鳳海
青峰翠嶺之下,眾多的水系順著落差急流而下,加上江南地區東南季風帶來的梅雨季節,一種造型優雅、頗具南方特色的避雨建築應運而生——廊橋。
1995年上映的電影《廊橋遺夢》讓上有屋簷、下有橋樑的廊橋成為一種美好意象。中國建築學家劉傑等發現並提出,世界上最多、最美的廊橋不在歐美,而是在中國浙江省南部和福建省北部,這一帶分佈著世界最多的廊橋。
▲ 景寧的接龍橋,掩映在崇山茂林之中。攝影/林鳳海
位於浙江西南角的麗水慶元是“中國廊橋之鄉”,與之相鄰的景寧同樣是“遺夢之地”,縣域內保留著木構廊橋42座,或橫跨於險灘,或鑲嵌於青山,或靜臥於村落,或屹立於街市,總在這座小城的轉角與你不期而遇。
▲ 景寧高演村的環勝橋。攝影/張光林
青山、綠樹、碧水、廊橋,構成了景寧世外桃源的底色。然而真正讓她蒙上一層絢麗色彩的,則是畲族人的到來。
畲族人的“隱秘樂園”
明代以來,向四方遷徙的畲族人,一頭撞入景寧的懷抱。
廣東鳳凰山是畲族人集體認同的族源所在,但他們卻一路漂泊。南至廣東潮州,西到貴州麻江,北抵安徽寧國,今日畲族的分佈區域橫貫東南。這片弧形地帶在民族學上被稱為“南嶺民族走廊”,活動著同屬苗瑤語系的苗、瑤、畲三族。
▲ 麗水景寧,遠山、雲霧、梯田構成一幅世外桃源的圖景。攝影/藍小明
上帝關上兩扇門,在景寧留了扇窗——這裡是被傳統交通線繞開的山區,福建境內的鷲峰山脈與浙江的洞宮山脈相連組成的廣闊地域,成就了浙江海拔最高的“屋脊”。作為浙江內陸開發最晚的地方,山高路遠,地廣人稀,但對於適應山地生存環境的畲族人來說,自景寧入浙江,卻等於打開了一片“秘境”,如魚得水起來。
▲ 圖中水庫位於海拔 1000 多米的景南鄉上。高山平湖,水霧瀰漫,漁船穿梭,恍如仙境。攝影/陳景甫
畲族,可能並非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最被世人熟知的一個,卻有著極其特殊的文化魅力。
“畲”的本意是刀耕火種,是一種遊耕的經濟形態。畲族人大多隱居山間,自稱“山哈”——地處景寧中部、海拔1519米的敕木山,正是畲族人在景寧最早的落腳點。
▲ 冬日,登上敕木山頂,遠眺群山巍巍,銀裝素裹,便可明白緣何畲族人奉它為聖山。攝影/陳景甫
他們耕于山林,在雲遮霧繞的山間留下一層層透如明鏡的梯田。而隨著明中葉以後的“作物革命”,番薯進入中國東南沿海,清代後美洲的玉米也傳入浙南,這些對土地要求低、產量大的作物很快就成了山區人民的主食,從一定程度上講,畲族人成為這些作物進入浙江的搬運工。
▲ 山間的梯田和人家。攝影/葉如華
更令人驚豔的則是畲族人的服飾,絢爛得如同山間舉起的火把。
在景寧,畲族女性的頭飾主要是“雄冠式”——頂部尖尖,正如鳳頭高昂;綴在鳳冠上的銀片形如翎羽,神氣凜然;“垂瓔”即盤垂於兩側的瓷珠,叮咚作響,宛如鳳鳴。再加上服飾上彩帶編織的“翹翹尾”,簡直像是穿在身上的“鳳凰傳奇”。
▲ 景寧“雄冠式”頭飾每個部分都有相對應的畲語名字。整個頭飾也是分部件製作,這樣即便是哪個細節部分損壞,也可以及時更換,讓頭飾更經久耐用。攝影/張光林
作為中國唯一的畲族自治縣,景寧的民族風情像是一扇窗,從中窺見了畲族人的浪漫。他們刀耕火種,起于山林,女子以鳳為冠,把生活編織得如綵帶斑斕;男子則敬天崇道,師公們掌握著祭祀科儀。
▲ 在景寧,畲族師公不會成為專職道士,只會在儀式中穿上法衣,完成身份轉換。攝影/林曉紅
在群山之間,在浙江現代化城市的“圍剿”之中,構築起來一座隱秘的樂園。
最後的“江南田園”
江南,古典中國的縮影。然而,當曾經的江南中心蘇杭,早已不復田園風貌,數百公里之外,江南以南的麗水,還有著一片靠山吃山、田園牧歌的桃花源。
在高山之上,山路蜿蜒,茶園遍佈,古寺被掩映在一片蒼翠之中。景寧敕木山優質的地理小環境和土質條件,加上惠明寺的禪茶文化,孕育出了小眾但出眾的“惠明茶”。
▲ 敕木山的茶園。攝影/廖躍平
在海拔600米的山地間,隱現於雲遮霧繞之中,各村種植起了冷水茭白、西紅柿、黃瓜、高山生薑、冬筍等花樣繁多的作物,因地制宜的景寧人,在雲山之中耕耘出一片天地。
更具備特色的則是密林深處的香菇種植業,在浙南山區的麗水慶元、景寧、龍泉等地,“菇神”是獨屬於他們的獨特神祇——尤其是處在三者交匯處的景寧英川鎮,據傳在宋代就掌握了“伐木出菇”的野生香菇栽培方法。
▲ 英川鎮,造型如同俠客的“菇民”和採集而得的香菇。攝影/張光林
與大山打交道,或許是景寧人生活中永恆的主題。相比於靠山吃山,另一批景寧人則選擇出山,走向更廣闊的的天地——
從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越來越多的景寧人出門闖蕩,創辦小超市、小水電、小賓館7500多家——首都北京的小賣部,多半是景寧人在經營,號稱凡是“北京有村的地方,就有景寧人的小超市”。
▲ 不管入山還是出山,寧靜的生活都是最終的訴求。攝影/林曉紅
入山的人盡天時地利,把田園種到雲層之上;出山的人但求人和,將超市之花開遍全國。這就是景寧,她既是畲族人的山歌,也是民族融合的交響,她是最後的江南牧歌,也是新一章的騰飛序曲。
- END -
來源 | 地道風物
文丨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