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麓書院,在今日大眾心中可能是一座古建築、一處歷史旅遊景點。而綿延千年的它,更是我國古代一種獨特的教育組織形式的代表,反映的是在一座幽靜閒適的院落中,一群讀書人圍繞著書展開的、永珍紛呈的教育教學和思想對話。
千年庭院,瀟湘洙泗,絃歌不絕。作為我國書院文化的典型代表,嶽麓書院有怎樣的教育方針、教學方法、教學管理制度,培養怎樣的人才、傳播何種思想文化……這是9月22日在湖南衛視和芒果TV開播的大型歷史人文紀錄片《嶽麓書院》想要告訴大家的。該片透過源流、正脈、傳道、經世、新變、求是6集,其實要回答的是兩個問題:嶽麓書院究竟是什麼、這座院落綿延千年為中國社會帶來什麼。
《嶽麓書院》以五代期間二僧辦學為始,歷朱張理學、王陽明心學、王夫之船山之學,至曾左彭胡,楊昌濟、毛澤東,再到當下,以人為線,應照愛國、濟民、經世、求是等故事核。而在此基礎上,《嶽麓書院》還有教育與思想文化兩條隱含的邏輯線。
從教育角度,嶽麓書院不僅是中國古代高等教育發展的縮影,也是近代中國高等教育演變的親歷者,還是現當代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參與者。
從北宋開始,嶽麓書院成為湖南最高學府,位列潭州(長沙)州學之上,以後歷代辦學,它一般都居於州學之上。從全國範圍來說,自北宋開始,嶽麓書院亦佔據了全國四大書院之中最穩妥的那把交椅,不管四大書院的說法有幾種,它始終是公認的四大書院之一。
近代書院改制,嶽麓書院是親歷者。自王先謙1894年主講嶽麓書院以來,教育改革的步伐就沒有停過,儘管它有自己鮮明的教育改革主張,還是沒能掙脫清末幾千所書院改制的大潮,以西式的教育組織方式改成了高等學堂。但這所書院沒有隨著清朝的滅亡而消失,而是幾經轉折,成為現代高等教育湖南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代嶽麓書院又在傳統書院教育的基礎上,藉助現代高校的教育資源,成功轉型為現代新型書院。
從思想文化角度來說,無論兩宋理學、明代心學、清代經學,還是近代革命文化、現當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嶽麓書院都是參與者,有時還是引領者。
南宋時期,嶽麓書院成為湖湘學派的重鎮與朱張學統的源流。明代自王陽明訪院之後,100多年間,陽明後學有十幾人陸續登壇嶽麓,傳播王學。清代,嶽麓書院有羅典、王文清、歐陽厚均、王先謙等經學名家主講,並專門建立了“通經致用”的湘水校經堂,左宗棠、郭嵩燾等皆肄業於此。
這個院落在千年歲月中屢毀屢建,《嶽麓書院》的第一集和第二集,反覆再現了書院重建的歷史。當宋真宗的匾額在蓁荒野草中被重新發現,再次懸掛在嶽麓書院大門上時,我們所感受到的就不僅僅是那塊匾額被掛上去了,更是書院的文脈又重新接續起來了,甚至是中華文明的脊樑又挺起來了。
那些佇立在破敗院落前、手拿建築圖紙、孜孜不倦的建設者,他們修建的不僅僅是這個供人棲身的房屋,他們在鑄就文化,同時也以自身為基,創設指引文明方向的燈塔,是的,他們自身就是燈塔。鏡頭中書院“六君子堂”的先輩們,就是書院成十上百成百上千個建設者的代表。
仔細看每一集的主要人物——第一集張栻,第二集張元忭,第三集吳道行、王船山,第四集郭嵩燾,第五集王先謙,第六集楊昌濟、毛澤東——我們會發現,書院的傳承者們構成了一條賡續不絕的綿長氣脈。
張元忭是張栻弟弟張杓的直系後裔,又是明代書院山長吳道行的老師。吳道行則是張栻弟子吳獵的後裔,又是王船山的老師。郭嵩燾是王船山的堅定追隨者,為其邁入文廟聖域奔波多年,而王先謙又是郭嵩燾的忘年交。楊昌濟1898年在書院讀書時,王先謙任書院山長,理論上就是王山長的學生,毛澤東又是楊昌濟的學生。
千百年來,如果沒有這樣一群志同道合的仁人志士聚集在書院,奔走吶喊,奮勇前行,書院就不可能有千年底蘊的沉澱,也不可能有“楚材斯盛”的璀璨。
從第四集《經世》到第六集《求是》,我們要回應當下的兩個重要文化問題:如何看待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堅守我們的文化自信。
嶽麓書院的師生們在面對外來文化的衝擊時,至少有三代人有著不同的應對態度和方法。第一代人可以包括魏源、曾國藩和郭嵩燾等,他們提出了“師夷”“興洋務”的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科技是此時的主題。
第二代人以王先謙為主,他在提出學習“時務”的同時,也開始基於中國國情和文化傳統,反思西方文化思想與科學技術。王先謙這個曾被貼著“保守衛道”標籤的學者,事實上在堅守自我文化精神和反思外來文化是否符合本國國情的問題上,超越了激進與保守、維新與守舊的藩籬。
第三代人以楊昌濟和毛澤東為主,這一代人具備了融會中西的學術基礎和現實條件。楊昌濟認為,想融會中西,必須有紮實的國文、國學功底,換句話說,中學才是融會的根基。他同時也延續了王先謙關於是否符合國情的觀點。
毛澤東在蔡和森們遠赴西洋求學的時候,留下研究中國自己的問題。在艱難的探索和尋找中,終於找到了一個主義,一條道路。而這條道路的正確方法,正是懸掛在嶽麓書院講堂前簷的匾額——“實事求是”的要義所在。
(作者系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副研究員、紀錄片《嶽麓書院》學術撰稿)
鄭明星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