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滅與重生:日本昭和時代(1926—1989)》,作者:[日] 古川隆久,浙江人民出版社2021年3月版。
“大家一起”的時代特徵
在日本戰後經濟奇蹟發生的這段時間裡,有著十分顯著的時代特徵。其中之一便是“大家一起”,民眾為了經濟發展而一同努力。
在經濟水平提高以後,對於大家都擁有的電視機、電冰箱和洗衣機,自己自然“也”需要,這種國內的消費需求是經濟奇蹟發生的原因之一。東京奧運會吸引了幾乎所有人圍在電視機前觀看,在經濟奇蹟的最後一段時間裡召開的大阪世博會,也吸引了全國各地的人前往觀看。這一時期的另一個特徵,是沒有出現單憑個人魅力獲得成功的超級偶像或領導人。例如,在此期間長期擔任首相的佐藤榮作,作為教練率領讀賣巨人隊創下日本職業棒球中央聯盟九連冠紀錄的川上哲治,將單季本壘打紀錄保持多年的巨人隊球員王貞治,相撲的最高等級力士橫綱大鵬幸喜,他們都是不喜歡說空話,而是透過埋頭苦幹、踏實努力獲得成功的型別。但在另一方面,這種社會氛圍也難免會令人感到壓抑,在經濟高速增長快要結束時發生的大學紛爭,在某種意義上就體現了這一點。
在戰後的經濟奇蹟結束之後,日本社會再一次回到了“人各有不同”的氛圍中。但是,這時與佔領時期又有所不同。在政治方面,多黨化進一步發展,自民黨內部的紛爭也持續不斷,這體現出民眾之間的利害關係變得複雜。卡拉OK 和便利店的出現,也說明人們的愛好正在變得多元化。
因此,“人各有不同”的氛圍出現在戰後的經濟奇蹟之後,這是日本具有了滿足不同人群多種多樣需求的工業技術和經濟實力的體現。日本在戰後經濟奇蹟結束之後,仍然保持了相當快速的經濟增長,正是因為這種經濟實力滿足了“人各有不同”。剛剛提到的大學紛爭也是讓“大家一起”轉向“人各有不同”的一大原因,只有人們意識到那種被壓抑的氛圍,才有可能透過經濟發展去追求多樣性。
然而,日本經濟在昭和時代結束不久之後,便告別了順風順水的狀況,人們必須面對新的局面。
令人驚訝的經濟增長率
接下來,讓我們看一看這一時期經濟的整體情況。從1954 年開始,日本經濟在20 年的時間裡保持了年均9.4% 的增長率,其中8 年的增長率超過10%,1966—1970 年連續5 年超過10%。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在1968 年達到世界第2 位,僅次於美國,直到40 多年後被中國超越。在這一時期的西方諸國中,沒有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率超過10%。這確實可以稱得上是經濟奇蹟。日本的出口額在世界貿易中所佔的比重,從1950 年的3.1% 上升到1970年的6.1%,達到西方主要國家的水平。1964 年,日本加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當時的經合組織成員國主要是歐美的發達國家,日本的加入在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日本進入了發達國家的行列。
這一時期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實質上增長了5 倍,1954 年東京證券交易所的平均股價是340 日元,1960 年超過了1000 日元,1973 年更是達到了4759 日元,上升了將近14 倍。乘著經濟增長的東風,政府財政支出也增長了15 倍,這與經濟發展的狀況基本符合,應該說是健全的財政政策。
工人的平均月薪在1954 年是21160 日元,到1973 年上漲到144629 日元。1960—1967 年,只用了7 年時間,薪酬就實現了翻番。根據勞工組織在每年2 月左右發起的“春鬥”(即要求提高薪酬與改善勞動條件的運動)的記錄,1964—1974 年,大型企業每年的薪酬上漲幅度都在10% 以上,其中1969 年達到15%,1973 年達到20%,1974 年更是高達33%。消費者物價指數雖然從1954 年的649.7 上升到了1973 年的1551.9,但是仍然遠低於人們工資的上漲幅度,於是人們的購買力自然就提高了許多。
1954 年日本的人口為8800 萬人,1967 年超過1 億人,1973年達到1.09 億人。在1950 年,日本男性的平均壽命大約是60 歲,1970 年達到了70 歲,而同一時期女性的平均壽命則從63 歲提高到了75 歲。
1950 年,從事第一產業的人口占總人口的49%,第二產業佔22%,第三產業佔30%。到1970 年,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人口只佔19%,第二產業佔34%,第三產業的佔比達到47%。各行業的總產值增長了3 倍,但是第一產業的產值在其中所佔的比重卻從1955 年的23% 下降到1975 年的6.6%。可以說,日本在這一時期從農業國轉變成了工業國。
……
如果要舉出一些事件來作為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的象徵,那麼1964 年10 月東海道新幹線正式開通和東京奧運會的舉辦,以及1970 年3 月大阪世博會的舉行,都應該榜上有名。
東海道新幹線
我們已經在第四章提到,日本政府在1958 年10 月開始建設東海道新幹線,並預定在1964 年投入使用。一部分土地在戰前的新幹線計劃中就已經完成收購,還有一些隧道也已經完成建設,但是在收購新的建設用地時還是碰到了一些困難。國鐵的技術人員將已經成熟的各種技術組合在一起,製造出了供新幹線使用的新型列車。在1963 年8 月進行的新型列車實驗中,跑出了256 千米/ 小時的速度,成為當時速度最快的列車。
1964 年10 月1 日,東海道新幹線開始了東京站與新大阪站之間的執行。中途僅停靠名古屋一站的超特急列車“光號”執行往返14 趟,“回聲號”執行往返12 趟。因為某些路段土地收購不順利,列車只能減速透過,最初的“光號”跑完全程需要4 個小時,到1965 年11 月,這一時間被縮短到3 小時10 分鐘。根據當時交通公社發行的時刻表,乘坐“光號”二等座,也就是今天的新幹線普通車從東京前往大阪,需要1300 日元特急費用,再加上1180 日元車票費用,合計2480 日元。當時乘坐飛機從東京前往大阪,需要大約1 小時20 分鐘,費用是6000 日元,還得加上前往機場的時間和費用。而執行在原有東海道線上的“回聲號”,特急費用是800日元,加上車票並不比新幹線便宜多少。對於那些前往東京或者大阪辦事,希望在事情辦完之後回家的人來說,當時的新幹線是相當有價效比的選擇。
對於東海道新幹線的建設,當時也有質疑的聲音,認為今後將是飛機和汽車的時代。但是新幹線一經開通,便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列車班次不斷增加。到大阪舉辦世博會時,新幹線列車還將原有的一列12 節編組擴充套件到一列16 節。東海道新幹線的成功使得日本全國其他不少地方都開始建設新幹線,但是從經濟角度看,其他地區的新幹線投資回報率都不如東海道新幹線,而且還可能造成原有的鐵路陷入虧損。近些年來,開始出現改造原有線路,然後投入新幹線車輛進行運營的“迷你新幹線”。
為了改善交通環境,高速公路的建設也在進行。從名古屋到神戶的名神高速公路從1957 年開工建設。1962 年,透過本州島沿太平洋一側以及透過中部山區聯結東京與名古屋的東名高速公路和中央自動車道也宣告開工。1963 年,名神高速公路尼崎至慄東段正式通車,成為日本最早的高速公路。1964 年9 月名神高速公路全線通車,5 年後東名高速公路也竣工投入使用。
此後,每年建設的高速公路里程都在200—250 千米,政府最初計劃的7600 千米高速公路全部完工,並進一步延長。在東名高速公路通車時,報紙曾預測公路運輸量的增加將會帶來物流的革命。現在方便的快遞服務毫無疑問正是得益於高速公路的發展。不僅是快遞,隨著高速公路的發展而出現的大量頻繁的公路運輸,在諸多方面都給社會經濟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1964年東京奧運會
在前面我們提到,雖然東京在1936 年取得了1940 年奧運會的主辦權,但是因為戰爭的影響,不得不在1938 年6 月放棄舉辦奧運會。1952 年日本恢復主權後,東京再次開始尋求舉辦奧運會,並終於在1959 年成功取得了1964 年奧運會的主辦權。當時預測奧運會將帶來13 萬名外國遊客,東京立刻開始了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
位於明治神宮外苑的國立競技場在改建後作為主場館使用,而曾經被美軍佔用建設宿舍的代代木,被用來建設奧運村。被定為1940 年奧運會主場館場地的駒澤公園,此時也建設了田徑場館。羽田機場被擴建,東京都內的道路也得到修整完善,新設或延長了環狀7 號線、山手路、駒澤路等幹線道路。另外,還建設了連線羽田機場和都內各場館的首都高速公路,以及從羽田機場直達市中心的單軌電車。
大倉酒店、新大谷酒店等為外國觀光客準備的高階酒店也在此時竣工。當時的營團地下鐵,即現在東京Metro 地鐵的日比谷線和前一節說到的新幹線,在建設時也都有為奧運會服務的考慮。直接與奧運會相關的工程耗資約300 億日元,如果將新幹線之類的相關工程也計算在內,那麼奧運會的投資總額高達1 萬億日元。1963 年,在東京都內到處都能看到與奧運會相關的建設工地,這一時期的經濟繁榮因此被稱為“奧林匹克景氣”。
1964 年10 月10 日,奧運聖火首次在亞洲點燃,來自94 個國家的5000餘名運動員參加了東京奧運會。NHK轉播的體操和女子排球等比賽的收視率超過了80%,毫無疑問,當時非常多的日本人都如痴如醉地透過電視觀看了奧運會。10 月24 日,東京奧運會落下帷幕,日本體育代表團取得男子舉重、柔道、女子排球等16 枚金牌,排在美國、蘇聯之後,位居世界第三。11 月,在同樣的場館,又舉辦了第二屆殘奧會。
1972 年,在札幌舉辦的冬奧會也是首次在亞洲舉行。日本運動員笠谷幸生取得男子跳臺滑雪專案金牌,這是亞洲運動員首次取得冬奧會金牌。以舉辦冬奧會為契機,札幌也加速了基礎設施的建設,開通了地鐵。
但是,東京奧運會最初預測的13 萬名外國遊客,最終只來了3 萬人。不論是酒店業還是零售業,大賺一筆的希望都落了空。此時的電視機普及率已經達到80%,家電產業也遭遇低谷。在東京奧運會結束之後,1965 年的經濟增長率跌到了5.7%,這是日本戰後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倒數第二的增長率。但是,東京奧運會還是給東京帶來了眾多的新建築、許多寬闊的幹線公路、穿行在樓宇之間的首都高速公路和單軌電車,它們一起構成了經濟高速增長時期東京的景觀。從這一意義上說,東京奧運會是這一時期日本經濟順利發展的象徵。
大阪世界博覽會
1963 年,日本批准《國際展覽會公約》,正式加入國際展覽局,並開始尋求在日本主辦世界博覽會。因為東京在翌年就將舉辦奧運會,所以在政府和經濟界的協調下,決定在大阪舉辦世博會。1965 年,設立了由政府、經濟界和地方自治體共同組成的日本世界博覽會協會,以促進經濟進一步發展為目標,開始準備世博會。1970 年3 月,大阪世博會在大阪北部的千里丘陵開幕,持續183天的博覽會在9 月閉幕,其間,共有77 個國家參加了這次以“人類的進步和協調”為主題的世博會。除了東道國的日本館,還設有58 個外國館、33 個企業館以及遊樂場。
門票分為三種,分別為800 日元的成人票、600 日元的青年票(15—22 歲)以及400 日元的兒童票。大阪世博會原本預計日觀眾量最多達到60 萬人次,世博會期間將接待觀眾5000 萬人次。但是因為暑假等原因,前往參觀的觀眾數量遠超預期,最終達到了6422 萬人次,其中還有170 萬人次的外國觀眾,大阪世博會可以說取得了圓滿成功。當然,在6422 萬人次的觀眾中,不少人都是多次買票前往的,如果不按人次計算,也有大約2600 萬名觀眾。這表示在當時的日本人中,每4 個人裡就有1 個人前往大阪觀看世博會。國鐵為世博會增開了多趟長途旅客列車,共運送旅客2200萬人次,其中新幹線的旅客運送量就達1000 萬人次。世博會吸引瞭如此眾多的觀眾,可謂前所未有。
世博會“協調”的主題,隱含著當時對公害問題的反思,在北歐國家的展館中,也直接觸及了公害問題。關於這一問題,我們會在接下來詳細說明。當時人們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另一個主題“進步”上,在美國和蘇聯展示火箭和宇宙飛船的展館裡,遊人如織,幾乎每天都有大量觀眾排隊等待入場。根據當時的報紙報道,大部分人因為排隊等待的時間太久,進場以後也沒能好好觀看展覽內容。相對於展覽,人們所享受的,不如說是熱鬧的氛圍。大阪世博會不論從觀眾數量還是展示內容來說,都稱得上是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期即將結束時,最閃耀的全國性活動。
……
日本經濟能夠維持20 年的高速增長,主要得益於以下幾點:一方面,政府透過公共投資,構築起完善的基礎設施,並透過減稅和降息等手段,促進消費和投資的增長;另一方面,企業充分利用在戰前和戰爭期間積累的技術,以及積極從國外引進先進工業技術,進行廣泛的技術革新與裝置投資,結果不僅使得纖維製品、船舶以及汽車的出口量大增,也成功讓以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為代表的耐用生活家電,能夠以低廉的價格走進日本的普通家庭。大量的消費者購買這些產品,使得企業的收益上升,企業員工的收入也得以提高,這又進一步刺激了消費,形成了經濟的良性迴圈。但是,當大部分人都擁有這些十分耐用的產品之後,這種迴圈便中斷了,日本的經濟奇蹟最終在1971 年落下了帷幕。
原作者|[日] 古川隆久
摘編、編輯|李永博
導語校對|李世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