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後上班第一天,我的心情,都在下面這張表情包裡了。
為了緩解大家的“長假綜合徵”,第一個工作日通常都有個別稱——合法摸魚日。要理直氣壯地摸魚,怎麼少得了茶餘飯後的八卦談資。
這不,有個值得“全文背誦”的小故事立馬新鮮出爐了。
世界上無論有多少個未解之謎,愛貓還是愛狗,都肯定是名列前茅的人生最大難題之一。能夠讓一個堅定的喵喵黨倒戈投向汪汪族的懷抱,可想而知這個人該是受到了多大的“傷害”。
為了慶祝百老匯重新開業,最新一期《綜藝》雜誌(Variety)的主題就是“重返百老匯”。這個有趣故事就出自於這期的封面人物故事。 / 《Variety》
就是在這個前提下,一位老人家在乘坐飛機時為了帶上自己的愛犬,特意給航空公司寫了一封信,說他“需要這隻狗的持續陪伴,因為我的感情受到了傷害,必須要有這隻治療犬。”
然後航空公司回信問他,你有什麼辦法證明你真的需要它?這位老人家說,沒問題,只要你去看看好萊塢是如何對待我的音樂劇《貓》,你就懂了。
於是航空公司火速批准了他的申請,甚至還貼心地回覆他說“不需要出示醫生證明”了。
當事人和當事犬,因為狗狗的品種是哈瓦那犬,所以它的名字叫Mojito。 / twitter
這位愛狗人士就是安德魯 · 勞埃德 · 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熱愛音樂劇和百老匯的童鞋肯定都熟知他的大名。
不清楚的也不要緊,《阿根廷別為我哭泣》(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回憶》(Memory)、《夜之樂章》(The Music of the Night)聽過嗎?都是這位大佬的作品。
而小故事裡提到的音樂劇《貓》,也是他最廣為人知的作品之一。
這張經典海報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啦。
年輕時候的安德魯是個不折不扣的貓奴,有一隻從小養大的暹羅貓叫Perseus(珀爾修斯)。即使愛貓去世很久,至今他仍會踏著當年Perseus的日常散步路線,在南肯辛頓(倫敦富人區)附近散步。
安德魯為了“歌頌”他對貓咪的熱愛,於是改編英國詩人TS Eliot的兒童詩創作出來《貓》——這部被公認為最偉大的現代音樂劇。
萬萬沒想到,貓奴之光安德魯最終“投敵”了。活了70多年,安德魯人生中第一次買了只狗回家養,這就是電影版《貓》帶給他的唯一“好處”。
所以話說回來,電影版《貓》究竟有多難看?一言蔽之——史詩級翻車慘案,非它莫屬。
想想看,一部電影不僅斥巨資打造,製作成本近1億美元,還下功夫請來了星光熠熠的全明星陣容。
“黴黴”泰勒·斯威夫特、老戲骨伊恩 · 麥克萊恩、演技派天后朱迪 · 丹奇、奧斯卡最佳女配詹妮弗 · 哈德森、“詹胖”詹姆斯 · 柯登、“喜劇女王”蕾蓓爾 · 威爾森……
導演湯姆 · 霍伯的履歷表也非常可觀,曾執導過《國王的演講》《悲慘世界》《丹麥女孩》等等佳作。
我叫你一聲黴黴,你敢答……算了,我不敢叫。 / 《貓》
就這本應所向披靡的陣容配置,只拿下了兩個“大獎”:2019年最賠錢的電影和第40屆金酸莓獎最差電影。剩餘的,就是無窮無盡的差評。
電影版《貓》之所以獲得如此一致的“負分滾粗”評價,主要還是因為片中的“貓”物造型過於驚悚,容易引發正常人類觀感不適。
明明是萌貓,卻硬要套上人的外形,把“恐怖谷效應”發揮到淋漓盡致。頂著這種視覺衝擊,別說是欣賞配樂和劇情了,多看一眼都是對觀眾的折磨。
你不要過來啊啊啊!!!.jpg
雖然音樂劇版的《貓》也是由人類演員扮演,但在進行舞臺演出時,我們可以遵從藝術的假定性原則,將舞臺上的演員認定為“貓”。
可一旦搬上銀幕,用人的形態來演出貓的狀態,整體觀感就會呈現出一種虛假、造作的感覺。一意孤行地去模擬貓的動作,到頭來只會畫虎不成反類犬,變成災難級別的大爛片。
特別是在電影裡,不僅有“人形化”的貓,還有“人形老鼠”和“人形蟑螂”。而且電影為了“百分百還原”表現貓的捕食場面,還別出心裁安排了一出“人形貓生吞人形蟑螂”的劇情。
幸好我及時按下了暫停鍵,不然下一秒就是慘案現場了。 / 《貓》
畫面太美,我不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