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20日,華東野戰軍在徐州碾莊圩對黃百韜兵團展開最後的圍殲。淮海戰役第一階段進入最緊張最關鍵的時刻。
這一天,一支運送軍糧的小車隊正在急速行進,但在碾莊圩附近被一條河攔住了去路。
天已臨近傍晚,天空飄著雪花,寒風刺骨,河面上還結著一層薄冰。如果繞路要多走20多里,而他們的任務是要在天黑前把軍糧送到對岸的牌莊。
唐和恩望著眼前數十米寬的河水,看著停在河邊的一車車糧食,急得兩眼冒火。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戰役打響。縱橫3000公里的戰線上,數百萬解放區人民上演了一場令世界震撼的奇觀。他們推著獨輪車,冒著槍林彈雨,把糧食、彈藥不斷地送上前線。唐和恩和他的小車隊就是這浩浩蕩蕩支前大軍中的一支。
唐和恩,山東省萊陽市西陡山村一個普通的農民。1948年9月,聽到支援濟南戰役的訊息,他放下手中農活,主動報名支前。臨近中秋,來不及和家人吃一頓團圓飯,就跟隨小車隊出發了。濟南戰役勝利後,唐和恩沒有回家,又隨軍趕赴千里之外的淮海戰役前線。
唐和恩多次完成支前任務,他曾向上級保證:“解放軍打到哪裡,我們就支援到那裡;前線需要什麼,我們就運送什麼。”
此時,前方將士們正等待著這批糧食的到達。唐和恩脫掉棉衣,扛起糧包跳入河中。在他的帶動下,隊員們也都紛紛脫衣下水,有的扛糧,有的抬車,在齊腰深冰冷刺骨的河水裡跟著唐和恩徐徐前進。這時,風更緊,雪更大,隊員們雖然凍得直打哆嗦,但他們相互鼓勵,終於到達彼岸。
然而剛一上岸,還沒穿上衣服,敵機就飛了過來,為了隱蔽糧車,大家迅速疏散,一口氣跑了半里多路,才避開了飛機的空襲,按時將糧食送到目的地。
這天晚上,唐和恩在隨身攜帶的竹竿上刻下一行字:(農曆)10月20日,牌莊。
自9月出發,唐和恩和隊員們風餐露宿,頂風冒雪,將小米、白麵運往前線,自己和同伴卻以粗糧充飢。每逢下雨,唐和恩和隊員們脫下蓑衣、棉衣,蓋在糧車上,寧願自己淋溼挨凍,也不能使軍糧受半點損失。
從老家出發時,唐和恩帶了一根竹竿,每到一地就在上面刻下地名。後來,有人據此做了一個統計,四個多月的時間裡,唐和恩推著獨輪車走過88個村鎮,跨越3省,行程5000多公里。
1949年春天,淮海戰役取得全面勝利。唐和恩被評為特等功臣、華東支前模範。
1975年,長春電影製片廠以唐和恩為原型拍攝了電影《車輪滾滾》。淮海戰役期間,像唐和恩一樣的支前民工達500多萬人。陳毅曾深情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
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淮海戰役紀念館時深有感觸地說:“淮海戰役就是小推車推出來的勝利。”
如今,作為國家一級文物,唐和恩的這根竹竿被珍藏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它記載了唐和恩小支隊艱苦而光榮的歷程,也記載了山東人民為革命戰爭勝利立下的不朽功勳。(□大眾日報客戶端通訊員 張立婷 記者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