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戰爭時,中共各大戰略區都有一些由軍區和野戰軍司令部直接掌握的部隊,一般稱之為獨立師、獨立旅,但最富盛名、戰力最強的無疑是東北野戰軍的獨立師。
獨立師是東北野戰大軍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主要形成於1946年末~1947年初、1948年兩次大規模組建期。
1946年6月,國共兩黨簽署東北停戰協議,東北民主聯軍得到一段寶貴的休整時期。中共東北局利用這段時期抓緊整頓和訓練部隊,對軍區建制和部隊編制作了大幅度調整。各種名目繁多的部隊番號,被統一整編成第一至第六縱隊(欠第五縱隊)和15個師。
但還有很多部隊實際上介於主力部隊和地方部隊之間,他們有的出身于山東和晉察冀老八路,有豐富的戰鬥經驗,具有一定的機動作戰能力,可以配屬給主力部隊協同作戰或完成區域性作戰任務,雖暫時沒有被整編成主力縱隊,但迫切需要進行整合。
考慮到戰爭的需要,東北民主聯軍成建制組建了獨立師,將原有的來自各個山頭、番號龐雜的獨立部隊納入到統一的編制和指揮體系當中。
首先被改編為獨立師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原八路軍359旅。這支部隊是359旅主力南下之後留在陝甘寧邊區的餘部,1945年6月,他們在南下途中奉命開往東北。在這次改編中,這支老牌勁旅改編為北滿軍區獨立1師,師長劉轉連。
松江軍區哈東軍分割槽的地方部隊改編為獨立2師,師長溫玉成。這支部隊的前身是有名的溫玉成“架子團”,即有幹部無戰士,士兵是來東北後陸續補充的,因此幹部配備很強。
開國中將溫玉成
東滿軍區一部及合江軍區地方部隊合編為獨立3師,師長曹裡懷。
西滿軍區保安1旅改編為獨立4師;遼吉軍區三個地方團改編為獨立5師;新四軍第三師的兩個警衛團及嫩江軍區一個警衛團合編為獨立6師;東滿警備2旅、警備24旅合編為東滿獨立師,師長是大名鼎鼎的賴傳珠。
以上是東北民主聯軍在掌控較強的北滿、東滿、西滿地區建立的7個獨立師,共6萬多人,獨立1、2、3師隨主力縱隊作戰,獨立4、5、6三個師在西滿的法庫、康平、開魯一帶活動,東滿獨立師在梅河口地區配合主力作戰。
在國民黨實力佔優的南滿地區,東北民主聯軍建立了南滿獨立1、2、3師,他們堅持在國民黨控制的敵後作戰。
這些獨立師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魄投入戰鬥,並在戰鬥中不斷壯大自己。像溫玉成指揮的獨立2師,在三下江南中屢建戰功,受到“東總”通令嘉獎。該師還被國民黨軍隊視為我軍主力之一:“共軍北二部隊(獨立2師代號)是林彪的嫡系,不好對付。”
1947年夏季攻勢結束後,獨立師經受了戰爭的血火洗禮和鍛鍊,積累了寶貴的對敵正規部隊作戰的經驗,已經具備了相當於主力部隊的作戰能力,東北民主聯軍總部決定將部分獨立師升級,並在此基礎上組建新的野戰縱隊。
1947年7月,以獨立1師、獨立3師、東滿軍區獨立師為基礎,成立第十縱隊,司令員梁興初,政委周赤萍。十縱下屬的三個獨立師番號依次改為第28、29、30師。
1947年9月,東北民主聯軍發起秋季攻勢,戰爭規模的擴大和我軍解放城鎮日益增多,要求我軍進一步擴編髮展,中共東北局提出組建60萬正規軍的目標,勢必需要成立新的野戰縱隊。
1948年1月,東北民主聯軍改稱東北野戰軍,原有的獨立師迎來了又一次新的發展機遇,東野以9個獨立師編成第五、第十一和第十二這3個新的野戰縱隊。
第五縱隊以南滿獨立1師、獨立2師、獨立3師改編組建,司令員萬毅,政委劉興元。三個獨立師的番號分別改為第13、14、15師。
第十一縱隊以冀察熱遼軍區獨立1師、獨立2師、獨立3師改編組建,司令員賀晉年,政委陳仁麒。三個獨立師的番號分別改為第31、32、33師。
第十二縱隊以北滿獨立2師、獨立4師、獨立5師組成,司令員鍾偉,政委袁昇平。三個獨立師的番號分別改為第34、35、36師。
這樣,先後累計有12個獨立師升級為主力師。
為了保持充足的機動兵力,東北野戰軍以羅榮桓主持建立的二線兵團和地方部隊為基礎,又組建了11個獨立師和1個騎兵師。
二線兵團:1947年7月27日,東北局作出了關於成立二線兵團的決定。組建方法是動員大批翻身農民人伍,抽調一批幹部和老戰士為骨幹,編成獨立團。經過短期訓練後,即補充主力或編成新的師。這項工作由羅榮桓負責主持,二線兵團計劃共實施了三期,共組建了189個獨立團,總數422072人。
新劃入東北軍區管轄的冀察熱遼軍區也組建了5個獨立師,番號為獨立4、5、6、7、8師。
主力師和獨立師都採用“三三制”編制,即在師下面設有三個團,每團轄三個營,但是主力師和獨立師在人數上還是有一些區別的。多數主力師除了三個步兵團,還有配屬的炮兵、工兵等直屬部隊,總人數在1萬到1.2萬人之間。獨立師建制並不嚴格統一,而且下屬的團也多屬於“小團”,人員不如主力師充實,大多兵力在6000到8000人之間。
1948年是我軍在東北全線反攻的時刻,東野這支迅速發展的強大軍隊,在東北各戰場向國民黨軍隊發動猛攻。各獨立師按照東總命令,有的配屬給主力縱隊作戰,有的獨當一面攻堅、防禦,有的留在後方警備,他們歷經戰火錘鍊,逐漸成長為能征善戰、威震敵膽的一支勁旅。
最能體現獨立師作用的就是電影《大決戰 遼瀋戰役》中林彪的那兩句臺詞:“以四縱、十一縱,加兩個獨立師,強化塔山防線”、“十二縱加12個獨立師,圍困長春”。
在長達一年多的戰鬥中,這些獨立師有的番號改變了,有的番號被幾支部隊在不同時期分別使用過,有的短期組建後又撤銷。到遼瀋戰役結束時,東北野戰軍還接收了一些國民黨起義部隊組成獨立師(如國民黨軍暫編第58師改為獨立第5師,1949年9月改稱第50軍150師)。此時,東野共有18個獨立師,其中在東北境內者有14個,在熱遼境內者有4個。
1948年11月13日,按照中央軍委《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東野各縱隊改稱為軍,依次改稱第38軍至第49軍。
有12個獨立師編入各軍,番號為151師至162師,依次隸屬第38軍至第49軍,使當時東野每個軍下轄4個師。
剩餘6個獨立師,其中5個隸屬於東北軍區建制,番號為第163至167師。剩下的1個獨立師,拆散後補充加強第四十八軍。
隸屬第四野戰軍的12個獨立師
東北軍區獨立10師改編為第151師
東北軍區獨立第7師改編為第152師
東北軍區獨立1師改編為第153師
東北軍區獨立2師改編為第154師
東北軍區獨立9師改編為第155師
東北軍區獨立6師改編為第156師
東北軍區獨立12師改編為第157師
冀察熱遼獨立第4師改編為第158師
冀察熱遼獨立第7師改編為第159師
東北軍區獨立8師改編為第160師
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6師改編為第161師
東北軍區獨立13師改編為第162師
隸屬東北軍區的4個獨立師
東北軍區獨立14師改編為第163師
東北軍區獨立11師改編為第164師
東北軍區獨立3師改編為第165師
東北軍區獨立4師改編為第166師
東北軍區獨立5師改編為第167師
平津戰役結束後,東野整編為第四野戰軍。隨著四野主力南下,這些原獨立師有的跟隨主力大軍作戰並在隨後劃屬地方軍區,有的拆散補入其他主力師,有的成建制轉變為公安師,命運各不相同。
廣西崇左烈士陵園裡的152師無名烈士墓
值得一提的是主要由朝鮮族官兵組成的3個師,即第156、164、166 師,應朝鮮方面要求陸續返回朝鮮,分別被改編為朝鮮人民軍第4、5、6師,成為朝鮮人民軍的主力勁旅,在朝鮮戰爭初期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東野的獨立師數量龐大,雖然戰鬥力不及主力師,但他們經受了戰火洗禮,付出了流血與犧牲,不少獨立師還參與了決定性的遼瀋戰役、平津戰役,還有一些獨立師以不同形式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為中國革命和解放事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由於研究和資料所限,文中難免有不足和疏漏之處,誠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