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旅、步兵師有什麼區別?合成營設營參謀長,扁平化指揮成主流
不少人都玩過軍棋,司令、軍長、師長、旅長、團長、營長、連長、排長、工兵的大小順序排列規則,早已經成了八零後、九零後的共同回憶。
隨著我軍發展,步兵師已經退出歷史舞臺,合成旅風華正茂,軍棋的遊戲規則也變得不合時宜。如此一來,好多人都搞不明白了。合成旅、步兵師又有什麼區別?這還要從1985年百萬大裁軍說起。
圖|軍棋
1985年6月,中央軍委審時度勢,決定在陸軍推行合成集團軍整編。隨即,陸軍35個野戰軍保留24個,進行了集團軍整編。聞名遐邇的三大王牌集團軍(第38、39、54集團軍),就是從那時開始形成的。
集團軍下轄若干由多兵種組成的步兵師,突出強調多兵種聯合作戰能力。進入九十年代,我軍開始探索師改旅模式。1997年,我軍第一個合成營在裝甲第一師組建,合成旅雛形始顯。
圖|步兵師
2016年2月,步兵師隨著大軍區時代的落幕成為歷史,合成旅成了我軍集團軍的標配。在筆者看來,合成旅與步兵師的區別,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一、兵種合成能力;
合成集團軍整編之初,旨在解決以往單一的步兵軍多兵種聯合作戰能力不足的問題。雖說步兵師不再是單一的陸軍打頭陣,可合成能力遠不及合成旅。
這個該怎麼理解?步兵師可以理解為體型笨重的臺式電腦,承載的東西不多執行速度慢。合成旅則為高精尖的平板電腦,體積小、運營速度快、承載量大。
圖|合成旅主戰裝備
如上圖所示,合成旅的主戰裝備極為豪華,涵蓋了遠近火力投送,這是步兵師所不具備的承載能力。不僅如此,步兵師動輒萬把人,而合成旅人數僅為其2/3左右。看起來人少了,戰鬥力卻大為增強。
二、指揮體系;
步兵師的時代背景是大軍區體制,奉行的是大陸軍主義:陸軍沒有統一的領導機構負責軍種建設,四總部分管陸軍事務。合成旅則不一樣:
管理體系
合成旅、集團軍、戰區陸軍、陸軍領導機構、中央軍委
指揮體系
合成旅、集團軍、戰區機關、中央軍委
三、機構架子;
步兵師的軍政主官都是正師級大校,而合成旅軍政主官都是副師級大校。這也就意味著,步兵師是正師級架子,合成旅為副師級架子。機構架子縮編,戰鬥力不減反增,這就是合成旅的魔幻之處。
圖|大校肩章
需要指出的是,合成旅之下的合成營設營級參謀長,扁平化指揮成主流,這是與步兵師最大的區別,值得大書特書。
扁平化指揮是什麼意思?意即將大軍區時代的指揮體系刪繁就簡,形成了集團軍、合成旅、合成營三級指揮體系,省去了團一級指揮。這一“省”殊為不易,自1985年實行集團軍始,我軍努力了三十多年。
扁平化指揮體系建立週期為何如此之難長?在於扁平化指揮依託的是資訊化、智慧化、機械化。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乃至新世紀初期,我軍的資訊化建設存在一定的短板。
圖|《士兵突擊》中702團山地演習中的指揮部
這從《士兵突擊》中的702團參加山地演習就能看出來,一個裝甲團的指揮效率還不如高度精簡的老A大隊。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老A大隊代表了我軍的發展趨勢:扁平化指揮成主流。
扁平化指揮意味著,集團軍首長可以直接指揮合成營。這也就決定了未來戰場上的基本戰術部隊單位,由以往的團變成了合成營。因而,合成營的地位至關重要,設立營參謀長並不為奇。
圖|我軍某部合成營
此外,合成營的重頭戲在合成二字上。以我軍重型合成旅為例,一個合成營就牽涉到了步兵、裝甲兵、工兵等十多個兵種力量,由合成營指揮部居中排程,實現營一級的多兵種聯合作戰。而培養一名具備聯合作戰能力的軍事主官,基層歷練必不可少,合成營是不可或缺的環節。
最為關鍵的是,大軍區體制下的營一級指揮體系中,雖然配備了參謀,可也是臨時性設定。這就存在一個問題,參謀不僅缺乏聯合作戰意識,而且戰情研判的壓力全壓在了營長身上。基於此,“指揮員+參謀長”的司令機關配置下沉就勢在必行。
圖|“支部建在連上”雕塑作品
土地革命時期,我軍總結出了支部建在連上的制勝法寶。新時期參謀長設在合成營上與其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無比重視基層建設。強軍在於強基層,此為我軍多年的實戰經驗所得。
從合成營配備營級參謀長來看,折射出了未來我軍軍事主官的晉升路線,合成營參謀長、合成營營長、合成旅參謀長、合成旅旅長的人才培養機制正浮出水面。在這一過程中,扁平化指揮體系貫穿始終,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