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客高天 三劍客
三劍客公眾號
我問堂哥,“為何選擇復員呀?”
“如果選擇轉業,在西藏服役,回老家,也就拿30多萬的轉業費,但是就我們老家縣裡的安置,不是很好,還是選擇拿130多萬的復員費。”他篤定地說。
可能很多人覺得,在西藏服役,選轉業加分多呀,安置也一定不錯的,何必呢?
問題在哪?
前段時間,我與6個面臨16年服役滿的老士官聊天。
下一步的出路,是選擇轉業安置,還是復員?沒想到在場大多數人人選擇前者。
一個星期後,我再遇到他們時。
答案變了。
最後只有2個戰友選的是轉業安置,4個人選擇了復員。
為何部分士官趨向於拿錢走人,而不是轉業安置?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面臨這樣的問題,其實也是有規律可尋的。
你要問是轉業好,還是復員好?絕大多數人會回答——
轉業安置。
中國人的心理是:轉業安置,求的就是穩定。如果能分配到一家好的福利單位,就是很“給面”。
為什麼?
那是因為在軍人眼裡,軍人工資不高,各項保障措施不到位,與社會銜接經濟上來看,轉業安置是貨幣化下的另一條康莊大道。
轉業安置,就算工資不高,但是過節期間各種費用補助不少,年底雙薪比平時翻幾倍,最主要的還有一項就是身份地位有了不一樣。就算是工勤崗,在“衙門大”的單位,辦起事來也方便,這是中國人現存的一種社會常態。
目前工資雖有漲幅,但各項福利待遇保障,地方物價、房價指數,一項項指標和引數直指一個問題——
開銷太大,錢不夠用。
所以,正如一位老士官開玩笑說:“不是我不想轉業,關鍵是花錢的地方太多了。”
我們大多數人,一邊是服役,這是軍人的使命與責任,一邊的生活,這是作為人該有的生存與境況。
面對使命與責任,軍人責無旁貸,可面對生活,就不得不說一下生存的困境。
那麼問題來了,那些選擇了復員的軍士,他們到底是為了什麼?
如何才能選到一個好的工作?
核心就是檔案量化打分。
比如,是艱苦地區的、立功比較多的,檔案量化積分和同年兵相比,有足夠的優勢,首先肯定選政府安排工作。
當前,隨著檔案量化評分作為安置的主要依據,大多地方取消了士兵安置考試,即使沒取消士兵安置考試的,考試佔比分也要低於檔案量化積分。
綜合評分佔優勢,就意味著能夠優先選崗,每年不管哪個地方,基本上都會有事業單位的名額,能分到一個好的事業單位,自然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
為什麼當初堂哥選擇復員?只有我知道,他是為了二叔,也是為了家裡的妻兒。
二叔因為這些年一直有尿毒症,醫療費用開銷很大,堂哥也是考慮到花錢的地方太多了,還有孩子今後的保障也需要費用。
他說,“但凡在政策上給予軍人父母醫療保障更多一些,他會毫不猶豫的選擇轉業。”
他說,身邊很多在邊遠地區服役的戰友,在面臨轉業或復員上,誰都不輕鬆。
復員,應該是大多數軍士,在退役的一個最無奈的選擇。
為什麼這麼說?轉業雖好,但不一定是適合每個人;逐月很好,但是遙不可及的事不一定能惠及到每個人身上;退休,國家供養,更不用說了。
前段時間和復員的老高聊天,在問起近況時,他說,“選擇復員時是有冒險的,好在自己在部隊當過多年的修理工,考取了修理技師,剛開始復員確實很難,但是熬過來了,現在有3家自己的修理廠。”
我知道,他在選擇復員之際,也是經歷了多少次的糾結,我很喜歡他朋友圈發過的一句話,“今天的成就,都要感恩部隊的培養,和自己的努力。”
如果自己有一技之長,就業能力也強,或者不滿足束縛的上班生活,有創業想法的,倒不如復員拿著比轉業多領的退役費當作第一桶金,趁著年輕去闖一闖。
離開部隊後我們咋辦?
這個問題,我這10多年每天都在思考,這個問題會一直持續到我退役。
老高說,學點離開部隊還能生存得下去的一技之長,至少,要能混口飯吃,不然,恐慌啊!
老高曾經參加偵察兵集訓,在那個猶如魔鬼一般的A大隊,有點像《士兵突擊》中的A大隊,他接受了殘酷歷練。
回來後,本以為前途光明,可是因為年邁的母親需要有人照顧,不得不選擇復員。
實際上,老高說的恐慌我們每個人都有。只是很多時候我們並不知道我們到底恐慌什麼,為什麼恐慌。
一直聽很多退役的戰友說過一句話,“離開部隊後,地方和部隊完全是兩個社會。”
如果你要問我,拿130多萬復員和30多萬的安置,哪個好?我只能說,打鐵還需自身硬,好的政策配上過硬的本領,就無懼選擇。
軍營並不是太上老君的煉丹爐,不管進去的什麼,出來的都是靈丹妙藥。
你得承認,軍營固然是大熔爐,煉出來的有鋼材卻也有爐渣。我們不敢保證自己就是那塊好鋼,因為好鋼的標準有很多,保不齊在這裡是好鋼,到了其他地方只能做一塊爐渣,有的時候甚至連爐渣都算不上。
很能理解,很多戰友們在面臨退役安置時,有糾結,說到底,我們糾結,我們恐慌是因為,一旦離開,怎麼跟別人競爭?
過來人的說法,在無法選擇地下,比如是轉業還是復員好,一定要多看看地方的政策。
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都是成年人了。
更何況,我們還是軍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