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赤劍天涯
赤劍知道有不少朋友很關心本屆珠海航展我們展示的“一坑4彈”技術,畢竟最近軍迷圈都被各種“最強”“震撼”等字眼刷屏。
一坑4彈技術很難麼?
不難,單論技術上的難度比“盾艦”+“VLS”簡單多了,大國海軍基本走過了為了抗反艦導彈的飽和攻擊,先整出了“盾艦”(最早是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然後發現傳統攔截方式發射導彈的速度不盡人意又整出了“VLS”(艦載垂直髮射系統)。
然後為了節約艦載垂髮單元,留下更富餘的發射單元,裝對陸/海攻擊的遠端巡航導彈或者遠端防空/反低軌道衛星的攔截彈,又試著把一些近程反導防空導彈整合到一個格子裡。
而這就是“一坑4彈”技術最開始的由來。
這裡有個知識點,最早的“神盾”艦,要義其實是SPY-1相控陣雷達,垂髮系統是後面裝上,並且作為先進軍艦的必需品流行開來的,最早的盾艦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人家用的是雙臂導彈發射架。(上圖)
後面隨著技術的發展,發現外軍一些專司點防禦的近程防空導彈也可以擁有區域防空的射程,於是美軍的“改進型海麻雀”導彈以一坑四彈的方式取代了原來一彈一坑的標準-2導彈。
而俄羅斯人更粗暴,直接用搭上S-300改進型順風車搞的新中程導彈(9M96M系列)以一坑四彈的方式取代了一彈一坑的“施基利”(我們海紅/紅旗-16導彈原型)。
在有限的艦載空間裡,有限的VLS單元格里,能多載彈還能完成以前大彈才能乾的活。
沒話說,這波乾飯人賊厲害,4個人才消耗過去一個人的資源(垂髮單元),乾的卻是4個人的量,並且幹活質量還沒打折,招到這樣的乾飯人,真是賺翻了。
所以,四彈一坑難的不是坑,也不是彈,而是在只消耗過去一個“彈坑”資源的情況下,如何對標國際趨勢,完成我們三個五的指標。
5倍的攔截速度,50公里的射程,50G的攔截彈的過載,別說攔截現在的超音速反艦導彈及軍機了,未來迅猛發展的高超音速導彈或許都能一戰。
所以曾經制約我們海軍一坑4彈面世的因素除了要求極高的效能指標外,第二就是現實需求。
要不,光論導彈的小型化,也就是能多彈塞進一坑,我們的LY-70(獵鷹),DK-10等導彈再改改也可以像“飛蠓”3000一樣,在次,我們也可以像俄羅斯一樣,一坑塞上十數枚射程幾公里的小型防空導彈,一坑X彈在小型化的導彈面前都不是啥大事。
所以,有理由相信,此次我們航天科工展示的FM-3000N(“飛蠓”3000)一坑4彈,不是我們手上最先進的中近程艦載防空導彈。
從公開面板資料來看,我們一定還有更先進的玩意,畢竟50公里能追平“改進型海麻雀”是項硬指標,我們在役,在研的比這更先進,而這種情況其實也是我們裝備的常態。
我們現有的11管30毫米的1130近防炮攔截超音速反艦導彈一點問題沒有,而我們並不滿足,還在朝著“越快越高越強”的目標出發,11管換成了20管,可攔截目標最高速度也從典型的一點幾倍音速調高到三點幾倍音速。
大家也注意到了幾次航展“飛蠓”3000的面板屬性變化,雖說該彈脫胎於紅旗-17,但明顯這幾年我們的彈射程越來越遠,多目標能力越來越強,並且艦載屬性還比陸基屬性強一截,但離3個5的指標尚有一定差距,所以我軍052及055系列驅逐艦在一坑4彈還是大有可為的。
而此時展示出的一坑4彈配置的飛蠓3000N,一方面是顯示我國軍工能緊跟國際潮流的實力,第二則是對美國新一代遠端隱身反艦導彈的回應。
美國新一代的LRASM導彈擁有射程遠,隱身效能好,智慧化程度高,尺寸小,可搭載的平臺廣,能較輕鬆的對敵發起飽和攻擊等特點。(如做了部分隱身改進的B-1B轟炸機,一次出擊可以攜帶24~36枚LRASM反艦導彈)
美國人在反艦導彈領域的這一動作,即要求我們擁有更遠更強的反擊能力(如搞出兔版LRASM導彈及裝備射程更遠,高超音速的鷹擊21等),還要求我們在反隱身雷達的加持下,擁有對隱身反艦導彈飽和攻擊的攔截能力。
我們海軍擁有諸多反導/防空導彈,而專司區域防空,攔截漏網之魚的中近程攔截彈仍然採用指令制導+末端主動雷達制導等方式抗擊敵人可能的隱身反艦導彈飽和攻擊。
反隱身雷達上艦,一坑4彈的新型中近程攔截彈都是被外軍的隱身機+隱身導彈的戰法逼出來的。(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