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駐越南的美國海軍顧問團展開一項調查,研究海軍艦艇在反游擊戰中的作戰效能需求。在1965年2月出爐的報告中認為,水上反遊擊作戰是一種困難的、高強度的獨特行動,海軍需要一種適合在近海和內河行動的巡邏艦艇。它應該具有以下技術特點:堅固可靠,採用非木製船體,螺旋槳和舵應得到保護,以免在船隻擱淺時損傷,船體長度約15米,巡航距離為640~805公里,航速20~25節,能夠與陸軍和空軍單位進行遠距離通訊,具有良好的航行安靜性,武器配置足以進行有限的進攻行動和自衛,僅有少量生活設施,不設住艙,配備迴聲探測儀、探照燈和探測距離7~11公里的小型高解析度雷達。
根據上述要求,海軍艦船局繼續從商用船型中選擇設計原型,該局的一位職員想到一種在墨西哥灣為海上石油平臺服務的通勤船,因為行動敏捷而被稱為“雨燕艇”(Swift Boat),看起來非常符合軍方的要求。1965年6月,一個海軍艦船局的考察團就造訪了“雨燕艇”的製造商——路易斯安那州摩根城的西沃特海船公司(Sewart Seacraft Corporation)。海軍對這種小艇的設計十分滿意,當場拍板要求西沃特公司以此為基礎完成軍用型的改裝方案,要求增設武器平臺、彈藥儲存櫃、少數鋪位和一個小型廚房,西沃特公司在一週內就完成了方案。有意思的是,海軍用這個方案面向更多的廠商進行招標,結果最後中標的還是西沃特公司,獲得了首批20艘快艇的製造合同,看起來有些多此一舉。這種快艇以快速巡邏艇(Patrol Craft Fast,PCF)的名義於1965年8月底加入美國海軍。
■現存於加州科羅那多基地的PCF-1號巡邏艇,它是第一艘服役的快速巡邏艇。
早期建造服役的PCF為Mk1型,排水量為19.3噸,長15米、寬4米、吃水1.5米,艇體、甲板和上層建築全部用厚度6.5毫米的鋁合金材料焊接而成。一個封閉式上層建築佔據了艇體前部大部分甲板空間,前甲板面積狹小,駕駛艙與艇首之間的距離僅有2.1米,如此有限的空間又被上層建築前部的出入艙口、通風裝置和錨索裝置所佔用,因此沒有安裝前射武器,不過在前線地帶,為了加強前方火力,會在前甲板上臨時架設一挺M60機槍。
■在越南河道中巡邏的PCF-38號巡邏艇,前甲板上臨時架設有一挺M60機槍。
PCF上層建築前部的駕駛艙高度為1.8米,正面有三塊玻璃風擋,兩側各有兩個舷窗和一扇帶窗的艙門,視野非常良好。駕駛艙前端正中設有操舵臺、引擎控制檯、遠端無線電控制檯、測深儀、舵輪和舵手坐席,駕駛艙左側設有海圖桌,雷達/無線電操作檯則位於駕駛艙右側。在駕駛艙和前甲板下方設有住艙,包含四個鋪位、儲物架和一個廁所。在駕駛艙後上方設有一個武器站,可由駕駛艙後部的艙口進入,安裝兩挺M2型12.7毫米機槍,置於Mk17型環形槍座上,可以360度旋轉。由於武器站位置較高,射界十分開闊,而且兼用為瞭望臺。
■PCF駕駛艙後上方設有一個武器站,安裝兩挺M2型12.7毫米機槍,射界十分開闊。
武器站後方是雷達桅杆,在頂部安裝一部臺卡D202型導航雷達或雷神1900ND型搜尋雷達。駕駛艙後方延伸出一個低矮的甲板室,其左右各有兩個平行四邊形的滑動舷窗,在甲板室內部左側設有兩處鋪位和輕武器儲存櫃,右側前部為無線電臺。為了保證通訊能力,PCF配置了四部電臺,包括AN/VCR-46型戰術電臺、AN/UCR-58型艦對艦電臺、AN/UCR-4型應急電臺和AN/PCR-25型行動式電臺各一部。甲板室右側後部則是廚房,配置了冰箱、電烤爐、水槽和水箱。在船艙甲板下是前部油箱和兩個彈藥儲存櫃,在甲板室後部左舷還有一個防水隔艙,為後部操舵間,用於靠岸或與其他艦艇靠幫時操艇,有時在甲板室頂部還會固定一個小型硬殼救生筏。
■在越南內河某次行動中的PCF-71號巡邏艇。
甲板室後方的甲板上設有兩扇大型艙門,其下方就是發動機艙,裝有兩臺柴油機、一臺柴油發電機和24伏蓄電池,在機艙後方是兩個後部油箱和一個193升的淡水箱,在艇尾設有應急舵及操舵裝置,可以透過移除艇尾兩側甲板蓋板進入上述位置。PCF的動力裝置選用兩臺通用12V71N型475馬力柴油機,驅動兩具直徑0.71米的螺旋槳,以左右反轉的方式推動艦艇前進,最高航速達32節,巡航速度為25節,可在69米範圍內完成360度轉向。在三個油箱內可容納3115升燃料,以21節航速行駛時續航距離為320海里(590公里),以10節航行時可增至750海里(1390公里)。
在艇尾甲板上設有後部武器站,在中線位置安裝一門Mk2型81毫米迫擊炮及其揹負式12.7毫米機槍。炮位後方則是81毫米炮彈儲存箱,通常的彈藥配置是80發觸發引信高爆彈、8發近炸引信高爆彈、15發白磷煙霧彈和20發照明彈,共計123發81毫米炮彈。此外艇上還能攜帶20000~25000發12.7毫米機槍彈,對於其裝備的3挺重機槍而言可以說是完全綽綽有餘,可見美軍在彈藥儲備方面的財大氣粗。PCF由6名艇員操縱,包括1名軍官和5名士兵,分別為艇長(中尉或少尉)、舵手、無線電/雷達操縱員、機械師和兩名炮手,在1969年以後還會增加一名南越士兵,擔任翻譯和嚮導的角色。
■PCF-1號巡邏艇後部照片,該艇採用雙軸推進,雙舵操控,圖中可見後部武器站上的Mk2型81毫米迫擊炮及其揹負式12.7毫米機槍。
美國海軍總共向西沃特公司訂購了108艘PCF Mk1型巡邏艇,首批4艘艇僅用了40天時間就交貨了,其中最初兩艘PCF-1和PCF-2被送往科羅那多海軍兩棲訓練基地作為訓練艇,PCF-3和PCF-4則遠涉重洋前往菲律賓蘇比克灣(Subic Bay),組成一個新的近海巡邏中隊,於1965年10月開赴越南戰場,PCF繼承了其商用原型的綽號,也被稱為“雨燕”。在1968年8月快速巡邏艇的名稱被改為近海巡邏艇(Patrol Craft,Inshore),但其艦種縮寫仍是PCF。
美國海軍計劃將PCF用於越南近海的封鎖行動,攔截北越沿海岸向南方進行滲透運輸,也可用於內陸水道的巡邏行動。但是實戰表明PCF並不十分適合上述作戰任務,低幹舷和淺吃水影響了它在開闊海域的適航性,而在內河作戰時1.5米的吃水又顯得較深,限制了透過能力,轉彎半徑也較大,在曲折的河道中常常達不到高航速,也無法進行劇烈機動,不如小巧的PBR靈活,而且缺乏應對近距離作戰的裝甲,更加無法承受RPG或其他重武器的攻擊,其鋁製船體也不夠堅固耐用,存在易腐蝕問題。
■2艘南越海軍的PCF巡邏艇行駛在編隊的前方,它們均屬於Mk1型。
針對前線的反饋,西沃特公司在1968年開發了PCF Mk2型巡邏艇,改善了航海能力,提高了續航距離。Mk2型將艇首高度提升了30釐米,使艦艇在惡劣海況下也易於操縱。駕駛艙進行了重新設計,向後方移動了1米,前部風擋改為前傾式。艇首住艙空間擴大,鋪位由四個增至六個,每舷三個。甲板室兩側的大型滑動舷窗也改為較小的圓形舷窗。甲板室內原有的兩個鋪位被兩張長椅和一張餐桌所取代。前部武器站更新為Mk56型環形槍座。經過改進,Mk2型艇的長度增至16米,寬4米,排水量為21噸,有30艘Mk2型被製造出來,但只有三艘(PCF-137~139)被派往越南。在1969年至1972年間,西沃特公司又交付了55艘PCF Mk3型巡邏艇,為Mk2型的放大版,其中33艘在越南參戰。
■PCF-816號巡邏艇,屬於Mk2型,它是目前僅存於世的2艘PCF之一。
PCF各型總共建造了193艘,但只有110艘加入美國海軍,在越南戰場作戰或用於訓練,其餘83艘被出售或贈予美國的友好國家。PCF在越南戰場上通常以3~5艘一組進行巡邏行動,由其中一艘的艇長擔任編隊指揮官,由於河道曲折狹窄,編隊航速一般維持在8~10節。越共遊擊隊常常會在巡邏編隊的歸途中設伏,使用從AK-47到無後坐力炮、火箭筒等各種武器實施突然襲擊,然後迅速在叢林植被掩護下撤退,給美軍造成嚴重傷亡。在遇到突襲時,PCF的應對手段就是以全部武器猛烈還擊,並加速逃離危險水域。在越南戰場上損失的第一艘快速巡邏艇是PCF-4,於1966年觸雷沉沒,PCF-41、43先後遭越共伏擊損毀,PCF-19在1968年6月在南北軍事分界線附近被擊沉,但原因不明,一說遭友軍誤擊,也有說法是被北越直升機攻擊。PCF-14、76、77毀於海上風暴,另有數艘PCF因水雷或惡劣海況而損失。在後方訓練中僅有PCF-8於1969年12月遭遇風暴沉沒。
■越南戰場上的PCF巡邏艇編隊。
在越戰結束後,少數PCF作為預備役艦艇保留到1995年,隨後退役。今日世界上僅有兩艘越戰時期建造的PCF尚在服役,由美國在1971年贈與馬耳他共和國海上防禦部隊,編號為P23、P24號,其中一艘在2012年迴歸美國,編號更改為PCF-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