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志願軍狙擊手,你會想到誰?我想,絕大多數人的第一時間的反應,都會想到被稱為“上甘嶺狙神”的張桃芳。
尤其是在2020年,張藝謀執導的《最冷的槍》立項之後,他更是廣為民眾所知曉。
誠然,張桃芳確實創下了冷槍擊斃214名敵人的最高紀錄。但在張桃芳眼中,真正的狙神,另有其人。
因為,張桃芳擊斃214名敵人,用了436發子彈。而他卻用206發子彈,擊斃了203人!
在沒有現代科技輔助的情況下,這堪稱奇蹟。而創造這一奇蹟的人,就是鮮為人知的志願軍戰士——鄒習祥。
1922年4月,在貴州省遵義市務川縣的一戶農民家裡,一個嬰兒呱呱落地。
由於土地貧瘠,鄒習祥家族世世代代,只能依靠苞谷和山上挖來的蕨菜,紅薯等作為主食來充飢,若想吃肉必須要進山打獵。
而這樣惡劣的生活環境,在給予每個人以生存的挑戰的同時,也造就了仡佬族人堅忍不拔,勇敢頑強的精神氣質。
而這份氣質與天分,在少年鄒習祥的身上,更是展現得淋漓盡致。在同齡人大多還在鄉間追逐嬉戲的時候,年僅七歲的鄒習祥,便跟著父輩,扛著獵槍,邁入了深山老林之中。
為了能在山林裡存活下去,並帶回獵物,7歲的鄒習祥受到了更嚴格的訓練。裝彈,潛伏,判斷,瞄準,射擊。時光流轉,日夜不休。一晃眼,便是十餘年過去了。
在山林間伴著獵槍長大的鄒習祥,練就了一身堪稱絕技的槍法,和很強的野外生存能力。
然而,這樣精絕的本領也只能讓他的家庭生活不至於忍飢挨餓,到了獵物少的年份,一樣餘不下錢財。
或許是命運不甘讓他默默無聞,或許是國黨殘酷徵兵的必然,在這個遠離世俗的小山村裡,鄒習祥被抓走了,強迫著參軍入伍。
在國民黨軍隊的日子裡,他拿不到軍餉,也沒有像樣的訓練。兵痞他當不來,他只想逃跑回家。
但還沒等他計劃實施,在同年九月,他所在的部隊就被解放軍俘虜了。
在我黨的寬容政策感化下,鄒習祥瞭解到解放軍是為人民而戰的,而自己本身就是貧苦出身,所以鄒習祥加入了我黨。
在淮海戰役裡,他孤身轉戰,憑著驚人的野外生存能力和堪稱絕技的槍法,他點對點的擊斃了數十名國民黨軍官。
在解放大西南的戰役裡,他率領戰士,智擒匪首,勇立二等功。戰後,他被編入部隊,擔當教官。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打響了。
鄒習祥愛國心切,積極響應,於是就踏上了去朝鮮的征程。而這一去,便是傳奇的開篇。
鄒習祥所屬的部隊和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在朝鮮中部的五聖山附近,形成了對峙之態。
五聖山位於朝鮮中部,山勢極其險峻,懸崖陡立,山澗深邃。以主峰為中心,有五條連綿不絕的山脈向著南方延伸。
從進攻的角度考慮,這五條山脈直插金化,鐵原等要害之地,同時,沿著這五條山脈能有效打擊沿途美軍的機械化部隊。
從防禦的角度考慮,五聖山的意義則更為重要。
其一,美軍的機械化推進如果沒有地形作為抵抗,則需要付出大量犧牲。而五聖山和左右的鬥流峰,西方山相連,是朝鮮中部最重要的防守地形。
如果五聖山失守,以北四百里,皆是平原地段。機械化部隊和美軍的優勢空軍可謂暢通無阻。
其二,在五條山脈沿層設卡,可以讓志願軍發揮最擅長的穿插戰術。而如果後退到平原地帶,在敵軍的絕對制空權之下,穿插戰術幾近送死。
所以,五聖山變成了中美爭奪的核心地段,對於人民志願軍來說,五聖山是不惜一切代價都要守住的核心之地。
此時,鄒習祥所在的135團,則負責五聖山南側的上甘嶺,是五聖山前最後也是最核心的一道屏障。
而鄒習祥所在的部隊正守衛上甘嶺的最前線。對壘相向,鄒習祥所在部隊和美軍的最前碉堡相距不過一二百米。
由於美軍擁有幾乎無限量供應的火炮,志願軍所在陣地工事只能在夜間美軍飛機無法精確轟炸時構築。而一到白天,志願軍的地表工事往往就會被摧毀殆盡。
雖然鄒習祥所在部隊,多次打退了聯合國軍的進攻。但因為美軍的裝備優勢,每次志願軍都會傷亡慘重,甚至連長,排長都犧牲了好幾任。
而鄒其祥在戰鬥中又一次榮立三等功後,被提拔為機槍排排長。
此時,他深刻的意識到,這次對峙的防守任務,可能不能短期結束,而我方也不能總是處於被動防守的局面,於是鄒其祥決定主動出擊,挫挫美軍的銳氣。
鄒習祥帶領戰士們利用敵軍進攻的鬆懈時間,在身後山壁上挖出地道。再回轉向高處,掏空部分山體,在高處石壁上設定了瞭望孔,觀察美軍情況。
但這個瞭望孔不能向敵軍掃射,因為極易引起暴露,敵軍必然會以炮火將此處炸塌。
在多次觀察後,鄒習祥發現美軍相當囂張,甚至走出工事,摔跤,嬉戲,抽菸喝酒,乃至撒尿挑逗,席地野餐。
於是,鄒習祥命人在瞭望孔監視,一旦美軍走出戰壕,自己伺機從地道鑽出,射殺敵人。
而恰巧,在第二天,鄒習祥就看見敵軍陣地上有一個手撐著柺杖的美軍軍官,向著我方陣地指手畫腳,周圍簇擁著一堆人。鄒習祥心想,有這麼多護衛,應該是個大官。
於是,他前進到戰壕,探出頭來,舉槍便將他擊斃。鄒習祥很清楚,死了軍官,敵人不會輕易善罷甘休。於是,在射擊後,他迅速帶領全部戰士從戰壕轉移到地道中。
果不其然,擊斃敵軍軍官不久後,鄒習祥所在陣地迎來了幾輪炮火轟炸。135團前沿陣地觀察所觀察到鄒習祥打死敵人軍官後,立即向團部報告了這一情況。
團領導鼓勵說:“打得好!繼續打下去。”受到領導的表揚後,鄒習祥更是鼓舞了用冷槍射殺敵人的決心。
鄒習祥經常利用瞭望孔觀察情況,靜默的監視聯合國軍的活動,乘著美軍大意或疏於防範的時刻,從隱蔽處鑽出地面,藉著戰壕,一槍收割。
鄒習祥在用冷槍連續擊斃八十多個敵人的時候,團裡組織各個陣地派人學習。鄒習祥便讓這些人在高處觀察,他自己帶著一名副手,到距離敵陣不足一百米的地道里蹲守。
不久,夜幕降臨。他和副手轉移到戰壕中。他的副手舉槍向敵方陣地隨手射了一槍。
槍響後,敵方陣地出現了騷亂。鄒習祥在另一側戰壕中默默觀察,找好角度後,抬起狙擊步槍便射殺一名敵人。
一槍擊中,立刻撤退。果然,十多名敵人追了過來。而藉著地道和戰壕的靈活轉移,這十名敵軍都被鄒習祥一槍又一槍地擊殺了。
這次學習,加上鄒習祥的講解,大大增強了各個陣地乃至全軍的冷槍技術。在敵我雙方火力與裝備懸殊的情況下,冷槍戰術成為了對敵軍有生力量造成殺傷的重要策略。
認真觀察,一擊斃命。一擊既中,立刻撤退。這正巧和毛主席指示的“零敲牛皮糖”策略不謀而合。
當冷槍聲不斷響起,美國人再也不敢囂張地走出掩體了。這嚇得美軍整日龜縮在掩體之中,不僅士氣上使敵我形勢逆轉,還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敵軍的火力優勢,裝備優勢。
而鄒習祥則作為冷槍教官,到各個部隊中,實操或者傳授觀察,射擊,選取角度的經驗。
據《務川文史資料》記載,駐守上甘嶺前線陣地的六個月期間,鄒習祥和他教出來的戰友們一共用冷槍擊殺了3558名敵人。
而僅鄒習祥一個人,就用206顆子彈,狙殺了敵人203名。其中甚至有多名軍官。
而這樣堪稱奇蹟的命中率,使得他被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稱鄒習祥為“狙擊兵的神話”,他戰鬥的陣地被稱為“狙擊兵嶺”。
到了後期,聯合國軍甚至使用數架飛機,一整個炮兵陣地追殺他一個人。而他,則是有驚無險地逃脫了。
後來,鄒習祥被人民志願軍政治部授予了“二等功臣”和“冷槍英雄”的光榮稱號。
1952年10月14日凌晨4點,上甘嶺戰役正式打響,而這場戰役,是新中國成立後最重要的一戰,也是朝鮮戰爭的轉折點。
美軍肆無忌憚的,瘋狂的傾瀉著他們的火力,在上甘嶺一戰中,僅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聯合國軍一共發射190多萬發炮彈,5000多枚炸彈。
硫磺粉末,泥土,鐵屑,石塵,瀰漫在了每一方的空氣裡。
在巨大的轟鳴和震波中,戰士們開始出現錯亂的感覺,總是覺得敵人的炮火是從地底下竄出來的,打得腳底直髮麻。
不少戰士的耳膜被震出血,有的牙齒磕破了舌頭,嘴唇,而和鄒習祥一起來到連隊的17歲四川小衛生兵,在紛亂的炮擊中被活活震死,可想而知,敵軍的這種投彈量,炸彈的衝擊力。
在一個多小時轟炸後,聯合國軍向上甘嶺發起了瘋狂的進攻。而鄒習祥所在部隊,一共擊退了數量大於自身幾十倍的敵人整整20餘次衝鋒。
在這關鍵時刻,鄒習祥和其他倖存的戰友發出“人在陣地在,與陣地共存亡”的鋼鐵誓言。
鄒習祥射殺了多少人,已不可考,因美軍火力過於強大,在志願軍戰士巨大的傷亡情況下,鄒習祥不得不帶領戰士退入坑道。
敵軍如潮水般湧來,此時,鄒習祥所在陣地早已變成焦土,但戰士們仍然藉著坑道,和敵人打游擊,拖慢敵人前進的步伐。
戰士們已經彈盡糧絕,無水可飲,就連稍溼潤的巖壁他們都會去舔幾下解渴。後來大家只能喝尿,最後連尿都幾乎沒有了,僅有的尿也要留給傷員解渴。
因為長期沒有食物,缺乏營養,戰士們四肢浮腫,傷口潰爛;因為水源匱乏,戰士們的嘴裡都無法分泌唾液,舌頭腫脹的連話都說不清楚。
就在這種環境下,戰士們硬是堅持了六天六夜,最後大家躺在地上一動不動,幾乎連移動的力氣都失去了。
有戰士說:“我們不能坐以待斃,要派人向指揮部報告情況。”於是,大家商量,由身手和狀態都最好的鄒習祥,去跨越敵軍的封鎖,爭取援助。
當天晚上,鄒習祥悄悄摸出地道口,便看到了敵軍。他連忙把身上的一個鐵製罐頭盒拿出來,丟向另一側。
突如其來的罐頭聲吸引了敵人的注意,他們以為那邊有志願軍動靜,向那邊追去,鄒習祥趕緊向另一側跑去。
可畢竟此處地表已然成了敵軍的佔領區。鄒習祥身體又實在虛弱,沒跑多遠,就被發現了。
看著敵人從四面八方追來,他不得不抱著頭滾下坡,找了一個彈坑,將周圍的屍體覆蓋在自己身上,試圖不被發現。
鄒習祥的孫子鄒銀強接受採訪時說:“狡猾、兇殘的敵軍似乎知道層層屍體下還有活人,於是用刺刀朝著屍體堆一陣亂刺。刀尖離他最近的時候只有兩寸。”
鄒習祥就這樣萬幸的活了下來。
敵人離去後,鄒習祥依然在屍體中,靜靜的躺了一個多小時,害怕敵人沒有走遠,被發現了。
之後,他爬出彈坑,向營部方向蹣跚著跑去。利用黑夜和聲東擊西,以及一些能用的坑道工事。經歷了一整夜的奔跑,他終於跑出了敵佔區。
“一定要趕回去報信,讓戰友脫困。”這一信念在他腦海中不斷盤旋,也正是這股信念支撐著奄奄一息的鄒習祥找到了指揮所。
此時的他渾身泥土,滿面炮火的燻傷,一層層血和泥把他裹成了個陶俑。
站崗計程車兵不認識他,不讓他進去。他就跟站崗計程車兵報出了部隊編號和陣地情況。而剛剛解釋完,他就暈倒了。
當鄒習祥再次醒過來時,而自己的戰友們已經全部殉國,得知訊息的鄒習祥猶如五雷轟頂,嚎啕大哭。
鄒習祥拒絕了上級要求他撤退的指令,他選擇就地留下,編入前線部隊。
在持續43天的戰鬥中,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反覆爭奪陣地多達59次,而志願軍共擊退聯合國軍900多次衝鋒,在志願軍戰士眾志成城之下,最終守住了陣地,取得了勝利。
作為倖存的志願軍,因為戰場表現出色,鄒習祥受到了金日成同志的接見。朝鮮戰爭結束後,鄒習祥選擇了離開部隊,返回家鄉,照顧妻子,兒女。
部隊挽留他,想要把他留在城市裡,給他最好的醫療條件和工作待遇,但他毅然拒絕了,他說:
“我的戰友們都沒有回來,我能回來,已經很好了!國家還在建設時期,能省一點是一點,我身體好得很,不用國家照顧。”
在他說出這段話的時候,我想在他的腦海裡,一定都是在上甘嶺戰役中,那些和他一同捨生入死的戰友的面容。
而他的身體,也遠不像他自己說得那麼輕鬆。事實上,經歷戰爭多年,更是參加了殘酷如上甘嶺戰役的鄒習祥,難逃傷病。
據鄒習祥的兒女回憶,父親的脖子上有一個碩大的肉瘤,是他在前線作戰時,一顆子彈給他留下的。
當時,美軍的子彈就如同暴雨一般向他襲來,他雖然及時躲避,但一顆子彈卻也擦著他的脖子右側飛過。
萬幸的是,沒有傷到頸動脈,但也擦下他一大塊血肉,留下了肉瘤。
而更驚險的一次,在前線正面作戰時候,他正手持機槍掃射,敵軍一顆子彈飛來,正巧被他帶在手上的手錶擋住。手錶被打得粉碎,他萬幸的只受到了皮肉之傷。
而在漫長的作戰生涯中,各種擦傷,燒傷,爆破傷更是數不勝數。
鄒習祥的身上很多地方都留下了永久性的傷,而大面積的疤痕,也是常年乾燥龜裂的,尤其是夏天,更是不斷掉皮,灼痛難當。
他從村民那裡收購松油,然後讓自己的孩子們為他擦拭疤痕,以此來滋潤面板,緩解他的傷痛。
而即使這樣,鄒習祥在回鄉後多年間,也沒有向組織申請過一次救濟。
1956年12月1日上映的電影《上甘嶺》,是抗美援朝電影的經典之作,而鄒習祥也參演了電影的拍攝。
鄒習祥的孫子鄒軍對記者說:“那時我六、七歲的樣子,看完電影回來,爺爺就問我記不記得電影中丟罐子故意發出聲音吸引敵人開槍的戰士。爺爺說,這個戰士就是他演的。”
雖然鄒習祥是個英雄人物,可能因為英雄都比較低調的緣故。回鄉很長一段時間後,當地政府才知道他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
得知訊息後相關部門抬著全豬、拿著流動紅旗來慰問鄒習祥。至此,鄒習祥的事蹟,才漸漸被人們知道。
後來,鄒習祥曾在務川縣濯水區任武裝部長,後因種種原因他歸鄉種田。回到家鄉的鄒習祥,正值壯年。
走南闖北,見多識廣,在苦思冥想之後,他敏銳的意識到,自己家鄉的環境,其實十分適合東北的稻米。
他跟大隊書記解釋道:“雖然我們這上面沒有好的水源能夠養稻田,但是我們這裡雨水廣,三天兩頭都在下雨,可以在一些山的半山腰挖一些山塘,下雨的時候就可以積蓄起來,田裡需要時就把水放進田裡。”
於是,他託戰友帶來了稻種。當年,鄒習祥種下的二十畝稻田豐收。隨後,種稻在慄園村全面鋪開。
再後來,他又透過戰友從外地引進了甘蔗的全套產業與技術。種植甘蔗,然後建廠,用甘蔗來生產糖果和烤酒,用甘蔗渣和酒糟來配套養豬。發展出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在他的不懈努力和帶領之下,他所在的大隊,他的家鄉百姓,真正的過上了好日子。
而因為大隊的優秀成績,鄒習祥所在的慄園大隊多次被硯山區政府表彰。
時光荏苒,曾經精神無比,仿若鐵人的鄒習祥步入了老年。步入老年後,鄒習祥仍然堅持著軍旅作息,早睡早起,生活規律。
有時,他會走近年輕時無數次踏足的山野,只是,已然沒有獵槍陪伴著他了,他只能散散步,然後挖點野菜回到家中。
有時,他會在照料好孫子後,燉上一鍋瘦肉坨,坐在爐邊,安靜的吸著旱菸,看著暈開的水汽,久久無言。
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時興罐頭製品,每當逢年過節,送來的禮物裡總有些罐頭,而鄒習祥卻是一次都不肯收下,每次一看到鐵製罐頭,他就直搖頭。
因為,那些明晃晃的罐頭,會讓他想起那些犧牲的戰友,如果這些罐頭在當時戰友們能吃上一口,那該多好啊!想起這些,鄒習祥不禁老淚縱橫。
“爺爺離休那年,發了一筆慰問金。他拿出一部分給當時已成家的4個子女每家買了一頭牛,每頭牛的價格是400元,另外還給了在上班的小女兒400元現金。”鄒軍說道。
鄒習祥一生有6個子女,除了最小的女兒鄒書容有正式工作外,其他的5個子女、以及孫子大都生活在農村。
1992年,鄒習祥的身體突然消瘦了下來,經過檢查,老人不幸得了胃癌。
1993年初春,在百花齊放,萬物生長的時光裡,鄒習祥溘然長逝。在老人出殯的時候,天降暴雨,就在人們抬棺安葬之時,天又突然放晴。這像是冥冥之中的安排,上天也為這位老英雄的離世而緬懷。
“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尤能化碧濤。”正是因為這無數革命先烈們所灑下的熱血,這片土地在今日,才能遍地繁花。
逝者已逝,生者如斯。讓我們替他們,看這煙火人間;為他們,守這一方熱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