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雲逸
出生於1892年。
早年加入中國同盟會,曾參加黃花崗起義、辛亥革命。
1926年,張雲逸加入中國共產黨,之後參與組織領導了百色起義。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華東軍區副司令員、中共華東後方工作委員會書記,主要負責領導華東後方軍民精簡整編、厲行節約,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財力支援前線。
多年的軍事生涯練就了張雲逸堅忍的性格,在戰友的印象中他是驍勇善戰的指揮員。
淮海戰役期間
解放軍“大管家”張雲逸
如何保障六十萬大軍的
吃穿用和武器供應充足?
解放軍是借糧,戰役結束後如數奉還
1948年9月24日,濟南宣告解放。濟南戰役的勝利使華北、華東兩大解放區完全連成一片,解放軍南下作戰再無負擔。
濟南戰役勝利的第二天,身處西柏坡的中央軍委做出了最終的決定,發起淮海戰役,時間定在1948年11月初。
那麼誰來完成後勤指揮的工作呢?中央軍委想到了一個人——張雲逸。
自1947年主持華東後勤工作後,張雲逸便積極開展群眾工作,徵糧、運輸、籌集軍需物資,他樣樣都親力親為。
戰鬥打響後,解放軍的推進異常緩慢,華野部隊的糧食供應出現了困難。
張雲逸組織華東局調集了2.5億斤糧食在運河以東,並將華中的糧食集中在漣水、沭陽地區,將山東的糧食集中在郯城以北。
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如果僅靠各糧站緊急調往運河以西的糧食做補給,既耗費大量人力,又有可能趕不上部隊移動的速度。
在這危急之時,張雲逸當機立斷,採取最便捷的方式——徵糧。
張雲逸給徵糧部隊下達了必須遵守的紀律。他要求各部隊在徵糧過程中採取宣傳動員與照顧群眾相結合的辦法。
一方面,張雲逸要求徵糧部隊向百姓介紹戰場形勢,讓他們瞭解徵糧的目的。他還特別強調,要和老百姓講清楚,解放軍是借糧,戰役結束後如數奉還。
另一方面,他還在徵借過程中做到有重有輕,秋征負擔輕的地方多借,秋征負擔重的地方少借,災區一般不借,並確保群眾總負擔率不超過30%。
11月16日,中央軍委致電中野、華野領導人並華東局、中原局、豫皖蘇分局、蘇北工委、華北局:“中原華東兩野戰軍必須準備在現地區作戰三個月至五個月(包括休整時間在內)。”
為支援前線作戰,整個華東解放區幾乎籌集到了所有可用的糧食。後勤部隊主動降低標準,把節省下來的糧食運上前線。
張雲逸深知華東地區已經沒有一粒多餘的糧食了。於是他決定,向中央申請調其他解放區的糧食到華東。中央回覆調一億斤糧食支援淮海前線。
從這些珍貴影像中可以看出,老百姓推著獨輪車走在泥濘的小路上,小車上堆滿了裝糧食的麻袋。糧食困難慢慢得到緩解。
建大連兵工廠生產彈藥
隨著華野轉至徐州以南、以西地區作戰,彈藥運輸里程增長,彈藥補給困難。
大連,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從這裡生產出的彈藥可以透過海運抵達山東,免去了陸運的舟車勞頓。更重要的是,大連是近代工業的發育地之一、是大連鋼廠的所在地。
張雲逸和華東局其他領導研究後決定,利用大連鋼廠的裝置為主體,快速建立兵工廠,為淮海戰場及其他戰場生產炮彈。
很快,大連兵工廠的裝置加足馬力開始工作。生產線晝夜不停地飛速運轉,炮彈鋼、發射藥、引信、七五山炮彈源源不斷從大連發出。
為了繞過國民黨軍的海上封鎖,張雲逸等人提出,讓解放軍的軍需運輸船先從大連出發朝東駛入朝鮮海域,之後掉頭沿西南方向朝威海俚島進發,再由山東支前大軍用成千上萬輛小推車運往前線。
前線人員每人一斤肉、五包煙
1949年新年這天,周恩來簽署命令,淮海戰役前線人員每人一斤豬肉、五包香菸。
解放軍的戰壕裡充滿節日氣氛,張雲逸等後勤幹部特意叮囑前線炊事班做了大家都愛吃的紅燒肉。
而幾十米外的國民黨軍陣地卻是另一番景象,長時間的圍困使得許多官兵已經走不動路了,此時一個熱饅頭的威力或許比一顆炮彈更大。
1949年1月4日,華野司令部發出了總攻的命令。兩天後,幾十萬華野部隊從四面向陳官莊發起總攻。
幾乎是同一時間,蔣介石命令杜聿明立刻率部突圍。決戰剛打響就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解放軍的官兵剛剛從戰壕裡露出頭準備戰鬥,國民黨計程車兵就紛紛舉手投降了。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戰役迎來了最後勝利。
淮海戰役
是解放戰爭中規模最大
參與人數最多
時最長的一場戰役
更是奠定解放戰爭最重要的一次勝利
正是憑藉淮海戰役勝利的經驗
在此後的眾多戰役中
發動群眾保障戰鬥
成為了解放軍制勝的法寶
敬請收看今天(7月27日)20:00
CCTV-4《國家記憶》
《開國大將經典戰例》之《保障淮海》
全網獨家首發盡在央影片APP,
點選環球標籤頁,
搜尋並關注《國家記憶》!
想【提前】收看最新一期節目
掃描下方二維碼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