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教育部辦公廳2021年7月21日印發的《關於實施學前兒童普通話教育“童語同音”計劃的通知》,核心目標就是在“十四五”期間,“使民族地區、農村地區學前兒童逐步具備基本的普通話交流能力,為進入義務教育階段學習奠定良好語言基礎”。
“童語同音”有利於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紮實推進“童語同音”計劃,特別是讓尚未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開展保教活動的民族地區、農村地區幼兒園全部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開展保教活動,使這些地區的學前兒童學會使用普通話,便於他們在幼兒階段就可以透過廣播、電視、網際網路等各種媒體渠道以及人際交往等方式,瞭解祖國各地新鮮和有趣的事物,潛移默化地接觸和學習中華文化、中華文明,讓其融化在血液中,為幼兒播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種子。實施這種育人前移的方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讓孩子們從小就在心中打下對祖國和中華民族、中華文化認同的人生“底色”。
“童語同音”有利於助推鄉村振興,推動實現共同富裕。學前兒童學習普通話能夠透過“小手拉大手”,帶動青壯年農牧民家長學習掌握普通話,有利於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要解決絕對貧困問題不同,鄉村振興是要在經濟、文化、政治等各個領域都使鄉村得到提升。當前鄉村電商、民宿康養等鄉村振興新業態,都離不開普通話這一基本交流工具;鄉村振興的新文化建設需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學習傳播、弘揚創造,以及改變陋習舊規、形成文明新風尚,都離不開普通話這一基本交際工具。
“童語同音”有利於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幼兒在語言關鍵期內掌握普通話不僅具有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還可以普遍提升幼兒的語言交際能力、學習能力,增強自信心。在幼兒園階段,學前兒童掌握了普通話,對於提高義務教育階段的文化課學習水平也至關重要。過去,一些幼兒進入義務教育階段才邊學普通話邊學文化知識,比起城市和東部發達地區,天然少了一半的優勢,教育公平大打折扣。在農村和民族地區推進學前學普,是從制度起點上提高教育公平,從根本上有助於解決控輟保學的難題。同時,實施“童語同音”計劃也有助於培養鍛鍊師資隊伍,促進學前教育基礎條件提升。
積極開展學前普通話教育,紮實推進“童語同音”計劃要注重實施路徑的創新和落地。一是加強幼兒語言學習方法的研究。要注意農村方言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兩類不同的情況,特別是在連片少數民族聚居區,有很多孩子完全不會普通話,且家長也不會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他們不同於漢語母語者學習普通話,也不是通常的二語學習者,教材編寫和教學方法要有針對性。二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要聚焦民族地區、農村地區,透過開展“種子”教師培訓、集中培訓、送培送教等多種方式,提升幼兒園教師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能力;嚴格落實幼兒園教師持教師資格證和普通話等級證書上崗制度,明確幼兒園輔導員普通話水平要求,加強選拔和培訓。三是加強學習資源建設。針對不同年齡、不同語言環境中兒童的特點,開發有針對性的普通話學習資源,可多采用兒歌、童謠、遊戲、動畫等利於激發兒童學習興趣的方式。四是加強質量監測。研製“學前學會普通話”質量監測標準體系,開展質量跟蹤監測,觀測學前兒童普通話學習過程,分析學習效果、研究學習規律。五是創設良好環境。發揮示範地區示範園引領作用,透過結對幫扶等手段,不斷推進幼兒園語言文字工作達標建設,提升我國幼兒園語言文字工作整體水平。
(作者:楊亦鳴 袁偉,分別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江蘇師範大學國家語委語言能力高等研究院院長,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