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渾源,一座藏在北嶽恆山腳下的小縣城,或許不少旅行者對於它的印象往往來自於恆山和懸空寺,至於其他的就知之甚少。雖然這個小縣城名氣不算太大,但卻和很多山西的縣城一樣可謂是寶藏之地,渾源境內被列入全國重點文保單位的古蹟有7座。
7座古蹟中給我驚喜最大的就是地處渾源縣城東北鼓樓北巷的永安寺,為何說它給我的驚喜最大呢?其一因為這座寺廟的遊客很少,遊覽的過程中幾乎都只有你一個遊客;其二是小縣城內的這座寺院居然是曾經的皇家寺院;其三是古建築不少其中以元代的大殿木構建築最為古老,同時它也是中國唯一的傳法正宗殿;其四為傳法正宗殿殿內藏著罕見的多種宗教融合的元代水陸壁畫。
據《大永安禪寺銘》記錄,永安寺最早建於金代,因火災被毀,元代初期在廢墟上重新建造,後經歷元代3次增建讓永安寺規模一度空前繁華,其中傳法正宗殿就是在1315年增建後的遺存;然而在天災人禍的影響下僅存大殿,山門等其他建築均為明清時期儲存至今的建築。
從民居小巷中步行就可以進入到永安寺,現存的永安寺主要為三進院落,從南到北分別是山門、天王殿、傳傳法正宗殿以及東西側殿和鐘鼓樓。
山門設有五門,分別是中間空門、左右無相門無作門、兩側方便門,中間空門多以用來迎接皇家或者達官貴人之用,平明百姓通常都是走兩側的方便門。
這樣的山門格局在中國境內確實也不算多見,除了格局奇特之外,山門的殿頂琉璃也是相當有意思。正脊脊剎的黃綠藍琉璃二層小樓閣裝飾物為景教標誌,這一物件見證了曾經元代皇室對於景教的看重。
穿過山門之後就進入到了第一進院落的天王殿,因為為明清時期的遺存,在古建築眾多的山西省境內並不算太耀眼,我們可以重點關注其北側的元代建築--永安寺主殿--傳法正宗殿。
面闊五間、單簷廡殿頂的建築規格彰顯了它的皇家氣質,簷下正中掛有木雕匾額,匾額中可看到“傳法正宗之殿”六個大字,是元代初期著名書法僧人雪庵和尚的親筆手書,據說這六個大字為雪庵絕品,可謂是意義非凡。
和“傳法正宗之殿”首水一樣傳神的還有殿前四米多高的“莊嚴”兩字磚刻,字型蒼勁穩健為元代主持月溪和尚的手書,另殿後牆壁上的“虎嘯”、“龍吟”四個大字也為該主持的書法之作。
下圖為主殿頂部精美的琉璃裝飾物
當然在我看來永安寺的精華在於殿堂內部,第一大特色就是殿堂內部並沒有佛像,卻因為曾經做過糧倉而讓壁畫得以儲存。這組面積達170平方米的壁畫極為精美,堪稱是永安寺中最精華的藝術作品--水陸壁畫。
網上不少資料介紹殿內的壁畫分為天、地、人三部分,但文管員告訴我更確切的分法應該是8個部分,明王演法、華生天道、厚德載物、道化十方、虛空寶藏等。
壁畫中人物豐富超890多人,每個人表情生動,栩栩如生,尤其是元代繪製的十大明王壁畫更是精品中的精品,尤其是帶著濃濃藏傳特色的大威德不動尊明王更是讓我驚喜滿滿,這樣的形象在中國寺廟中很是罕見。
殿堂東西兩側的水陸道場畫為明清時期補繪,色彩有些鮮豔失去了元代的特色,但人物細節還是保留著元代特色,見證著元代盛行水陸法會的歷史。
殿內第二大特色在於精美的平綦藻井和天宮樓閣,和常規的寺院藻井不同的是永安寺殿堂內設有兩個藻井,其中一個為佛像之上,另一個則為信眾禮拜之地的上方。信徒上方的藻井旁邊還雕刻有木作天宮樓閣,象徵著信徒透過修心養性也可以“登入天堂”之意。
和很多山西的寺院一樣,大同渾源永安寺並非是傳統的旅遊景區,而是作為文保單位並沒有大肆宣傳使得門口羅雀,然而其元代建築、元代水路壁畫以及多宗宗教元素融合的多樣性,讓永安寺在文物豐富的山西省內脫穎而出成為國保單位。(作者:馬且停,人生在於行走,旅途需要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