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西藏第三大城市,位於藏東的昌都給人的感覺始終是低調的,它既不像拉薩那般令人神往,也不像日喀則那樣被人熟知。
包括我自己,第八次進入西藏,就昌都之行還是頭一回,這顯得很不可思議,在我前七次的西藏之旅的記憶中,昌都近乎空白。
坐落在群山中的昌都市有“西部小重慶”之稱,是西藏第三大城市,被稱作從四川和雲南入藏的門戶。
城市中心非常繁華,酒店、餐館、奶茶店、麵包店、茶館、商場、超市、房產等充滿了現代化,與內地城市沒有大的區別,可見這裡發展之快,生活水平之高,人們幸福指數之高。
但不論城市發展多快,城市建設多麼現代,當地人依舊秉承著古老、傳統的生活方式。比如坐在廣場上,一邊曬太陽,一邊轉動著手裡的珠子。神情自若,節奏緩慢。
霎那間,我彷彿是看見了熟悉的畫面,走進了熟悉的世界中。
西藏的美,只有來過才知道;西藏的燦爛歷史與文明,只有走進去才會瞭解。當我第八次走進西藏時,這塊古老、神奇的土地再一次嚮往展示了什麼是美,什麼是神奇。
傳奇昌都,卓卓康巴!
第一次進昌都就被深深吸引了,在藏東最負盛名的神山達瑪拉山腳拂儀的背景下,昌都之旅,註定是難忘的,也填補了以往西藏之旅的所有空白。
昌都古稱“察木多”、“叉木多”等,藏語意為江河交匯之地,地處西藏東部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江並流的橫斷山脈。
東與四川省隔江相望,東南與緬甸及雲南接壤,北與青海省交界,是川藏公路和滇藏公路的必經之地,也是“茶馬古道”的要地。幅員面積10.87萬平方公里,是西藏第一面五星紅旗升起的地方。
毫無疑問,昌都是西藏的一個重要旅遊口岸,是川、滇進藏後的第一站,“中國香格里拉旅遊區”的重要區域。
昌都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算起,卡若遺址的發掘證明了昌都是藏民最原始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同時也說明昌都自古就是康巴文化的腹心地,是康巴乃至整個西藏古文明的中心。
吐蕃時期,昌都地區是著名的“東女國”和蘇毗王國的所在地。其中,東女國是以女性為中心,其社會制度是對女性的崇拜。
東女國的國王為女性,其丈夫也是國王,但不掌權,只負責對外戰爭。內臣均為女性,男性只能服兵役。據記載,東女國時期,昌都地區及四川西北藏區已有較發達的文明。
而另一個蘇毗王國也是一個崇拜女性的“女國”,為母系社會,有人稱這個王國是“女兒國”。與東女國一樣,蘇毗王國也是女性內政男性在外打仗。
在今天昌都地區,至今還能看到東女國和蘇毗王國文化的痕跡。除了女性文化的繁榮,昌都地區的古道文明也是十分燦爛。
唐朝和吐蕃之間著名的交通大道唐蕃古道也是經過昌都,翻山越嶺,向拉薩蜿蜒而去。這使得昌都也是唐代以來中原一帶往來青海、西藏腹地乃至尼泊爾、印度等國的必經之路。
除此之外,在橫斷山區的高山深谷間南來北往,川流不息的另一條古道也十分繁榮。
北有絲綢之路,南有茶馬古道。茶馬古道起源於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茶馬古道主要有三條線路:青藏線(唐蕃古道)、滇藏線和川藏線。
這三條線都離不開昌都。其中,滇藏線和川藏線必須經過昌都,它們的發展與茶馬貿易密切相關的。如此昌都,回溯歷史。聽一聽那被甩在身後的駝鈴聲,是百年前的繁榮貿易和文化交流。
在這裡,既有茶馬古道的厚重悠遠,也有千年古鹽田的悠久歷史。
位於芒康縣鹽井鎮的千年古鹽田是世界上唯一儲存最完整、最原始的手工曬鹽方式的地方,迄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自唐朝起就已存在。
隨著茶馬古道的繁榮發展,鹽井的鹽也運往了各地,成為當時整個藏區最富盛名的產鹽勝地。
雖然茶馬古道雖已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但新時代的柏油公路和汽車,書寫了“茶馬古道”的歷史新篇章,掀開了昌都更多鮮為人知的歷史文化與風光。
優越的地理位置、古老的燦爛文明、神奇的女性崇拜……昌都的種種傳奇,真是卓卓康巴。不愧是為“西藏東大門”、“康巴腹心地”,“藏東明珠”。
同時,昌都地區的自然風光也是相當迷人。
三江之源的大氣磅礴,然烏湖的緲曼雋秀,來古冰川的晶瑩剔透,梅里雪山的峰巒挺秀,紅拉山的雄奇俊秀,孜珠山的嵯峨峭拔,三色湖的美麗傳說……無不生動地詮釋著藏東大地的傳奇風采。
由於受南北平行峽谷及中低緯度位置等因素影響,昌都並不像日喀則那般光禿禿,更不像阿里那麼荒蕪。
整個昌都地區原始森林較多、草原更是常見,境內橫斷山區繁衍著種類眾多的珍禽異獸,其豐富的動物資源約佔全西藏野生動物種類的80%,有專家家稱昌都境內的橫斷山區為全世界的動物分佈中心之一。
如此昌都,如此傳奇,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卓卓康巴的傳奇風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