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的一天,一位年輕人在收購協議上,沒有任何情緒地簽下了自己的名字,成功套現665億人民幣,隨後收購方CEO熱情地表示,歡迎他們加入大家庭。
這個年輕人就是超級獨角獸餓了麼的創始人張旭豪,而那個財大氣粗的收購方則是大名鼎鼎的阿里巴巴,而這個收購案則成了中國網際網路行業全現金收購的最大一筆。
如果不說,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餓了麼已經賣給阿里巴巴了吧,畢竟當初能和美團匹敵的外賣平臺,也就只有它了。
能成為美團的頭號競爭對手,餓了麼的實力自然不容小覷,為何最後還是逃不掉被收購的命運呢?為何創始人張旭豪用了十年,才把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大學生創業公司帶到人盡皆知,卻又在巔峰時期賣掉它呢?成功套現百億後,這位年紀輕輕的富豪又去哪裡瀟灑了呢?
其實,當你真正瞭解完餓了麼的故事,就會知道當時33歲的張旭豪做出這樣的決定一點都不奇怪,甚至可以說這對餓了麼來說才是最好的歸宿。
張旭豪,1985年出生於上海。與其他貧苦人家出身、白手起家的富豪不一樣的是,張旭豪出生於一個商業世家,祖父是當年上海灘知名的紐扣大王,父親也是名商人,做的漁具生意,所以他從小就耳濡目染了不少商業知識,甚至還幫經商的老爸討過債。
不僅如此,張旭豪還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本科畢業於同濟大學,碩士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可以說,家庭的經商氛圍和良好的教育,都為他後來的創業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其實按照他的人生履歷,哪怕不創業未來也是一片光明,事實上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張旭豪原本是要去香港理工大學繼續深造的,但因為研究生在讀期間,他和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學搞起了創業,自然也就沒再繼續讀書了。
時間拉回到2008年,此時23歲的張旭豪正在上海交大讀研,在忙完學業後,他經常和宿舍的同學一玩起遊戲就忘了吃飯,等反應過來的時候已經到了深夜,結果他們把學校附近餐館的電話打了個遍都沒人接,這時候就有人抱怨要是可以從網上點餐就好了。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張旭豪仔細一琢磨,還真是這麼回事,既然自己希望餓了就能有飯菜送到手上,是不是其他年輕人也有這個需求呢,再說現在網路也發達了,是不是也有很多人足不出戶就想吃到香噴噴的飯菜呢?
年輕人最禁不住的就是有想法,一旦有了思路,不管前路怎樣都是要去折騰一番的。就這樣,張旭豪拉著幾個夥伴走上了創業路。
經過合計,幾人決定開發一個訂餐軟體,讓大家都可以實現從網上訂餐的願望,正巧此時交大軟體學院的葉峰也很看好這個專案,便加入了他們。於是,餓了麼的幕後初始團隊正式形成。
創業初期,幾個人都沒什麼錢,雖然說張旭豪家庭富裕,但他也沒伸手要,反而是自己在折騰,可以說起步資金都是創始人東拼西湊來的,甚至最後把學費都給貼了進去。
不僅如此,為了搞事業,幾個人還放棄了光明前途。張旭豪主動放棄去香港理工大學繼續深造的機會,康嘉選擇了休學,而葉峰則在畢業後主動拒絕了去微軟的好機會,選擇和大家一起全情投入創業。
就這樣,幾個年輕人於2009年4月推出了“餓了麼”訂餐軟體,其實關於這個名字的由來也很簡單,不過就是上學期間同學之間的一句口頭禪。
由於是個新興的行業,前面也沒有可參考的案例,創業初期的幾人可以說既是老闆也是員工,很長一段時間幾人每個月只能拿著5000的薪水。
但好在幾個年輕人從未想過要放棄,否則也就沒有後來的故事了。
為了儘快熟悉行情和業務,他們先是承包了一家餐飲店的外賣業務,先教會老闆如何接單,再騎著電動車披掛上陣當起了“騎手”,團隊的領頭人張旭豪更是連續幾個月每天只睡5個小時,每天風雨無阻地送餐。
一位交大的學生還曾發微博描述過,當年張旭豪騎著車滿頭大汗在校園送外賣的情景。由此也可以看出,雖然張旭豪家境優越,但真的幹起事來,可一點沒大少爺的樣子。
與此同時,幾人為了宣傳這個外賣平臺,還到處貼小廣告,結果被城管逮了個正著,不過這並沒有讓幾人退縮,反而是越挫越勇。
貼小廣告不行,幾人乾脆印了兩萬張宣傳海報,每天早晚不停地去周邊或者學校掃樓。
此外,他們還利用上海交大學生的身份,積極拓展線上宣傳,在學校論壇上大肆宣傳餓了麼。
就這樣,靠著張旭豪和小夥伴的線上線下宣傳以及風雨無阻地給使用者送餐,終於把餓了麼做成了交大學生群的流行語,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餐館入駐,外賣平臺早期的供應鏈也初步形成。
雖然完整的外賣鏈條搭建起來了,大家對線上下單也有了初步的瞭解,但畢竟還是在外賣發展的早期,很多商家對他們都是觀望狀態。
為了解決商品的多樣化問題,張旭豪又不得不開始一家一家去遊說,據說最誇張的一次,他們整個團隊跟一戶商家死磕了二三十次,直到把對方都談煩了,人無奈只好答應上線平臺。
不過也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堅持不懈,才能看到後來的“獨角獸企業”。餓了麼就這樣在幾個人的帶領下,規模逐漸大起來,團隊也從開始的幾個人發展到後來的幾十人,甚至上百人。
不過就算如此,餓了麼的發展也不算快速,直到2011年9月才拿到第一筆投資,隨後雖然也獲得過幾輪投資,但都不算大手筆。所以,餓了麼的發展一直都不能說是快速發展,只能說是穩步發展。
不過說實話,餓了麼能在那個時候發展起來,除了幾個創始人的堅持,還得益於整個市場。2010年前後,不僅網際網路高速發展,智慧手機更是席捲全球。
這兩個都是外賣行業發展的必要條件,但它們催生餓了麼發展的同時,也給它帶來了新的挑戰。
因為這時候,其他人也盯上了外賣行業,想要下場分一杯羹。2013年下半年開始,美團外賣、百度外賣、大眾點評紛紛入場,甚至連阿里都推出了淘點點,整個行業瞬間掀起了一場市場搶奪戰。
而在整個市場中,最先發展起來的餓了麼此時反而變成了體量最小的那個。當時的餓了麼員工不足400人,也拿到過幾輪融資,估值在1億美元左右,這怎麼看都不能算小呀?
其實說它小,不過是參照物不同,美團外賣、百度外賣、淘點點哪個背後不是有強大的資本支撐?餓了麼有什麼?
的確,是融過幾次資,但歸根結底它的創始團隊不過是一群沒經驗、沒資本的小年輕,這又怎麼能跟那幫經驗足、家底厚的網際網路大佬比呢。
隨著新玩家的湧入,已經發展了6年的餓了麼也迎來了創業史上最艱難、最漫長的一次混戰,而這場混戰中的頭號勁敵就是美團。
美團外賣APP的服務種類繁多,功能也比餓了麼更齊全,平臺給出的政策也比餓了麼更優惠,這一度讓餓了麼陷入了困局。
與此同時,美團的擴張速度也比餓了麼更迅猛。僅過了半年的適應期,2014年夏天,美團的團隊就擴張到上千人,城市突破100座,而此時已經6歲的餓了麼還不到20座城市,還都是一線城市,因為成本和團隊的預判失誤,很多他們以為沒有發展前景的小城市,這時候都被剛剛入場的美團攻下了。
此後,美團更是透過強勁手段,迅速擴張到200座城市,員工5000人,交易額更是突破百億。
如此迅猛發展的美團,打得餓了麼措手不及的同時也招架不住,不過張旭豪可不是那麼容易認輸的人。
看到美團大肆進軍三四線小城,他也緊追其後,加速了三四線城市的佈局,範圍拓展到全國200個城市。
可以說那個時候不僅整個市場進入了混戰狀態,餓了麼整個團隊也進入了混戰狀態,張旭豪開始給員工貫徹狼性文化,每次與城市經理開會時,都會拍著桌子怒吼:“不要管成本!只要市場份額!”,而專門負責技術的創始人之一汪淵則在短短時間內胖了十斤,員工也在快速擴充套件中突破5000人。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外賣行業2014年的那場混戰,一點不亞於當初的百團大戰,當然在這場大戰後大部分的外賣市場都落到了餓了麼和美團手裡,也就是說整個市場就剩下他們兩家角逐了。
換句話說,整個外賣市場這個時候也就變成了張旭豪和王興的“對戰”了。不過,2014年的混戰不過只是兩人的開胃菜,兩人真正的較量是2015年。
其實,外賣行業之所以能那麼快速發展起來,除了時代的需要,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捨得燒錢,這招也是後來滴滴快速佔領市場的招數。
啥意思呢?大家可以想想最開始點外賣的時候,是不是平臺除了有不少的優惠政策,還有不少的補貼政策,這些補貼從何而來,不就是平臺方在買單嗎?
所以,誰給的優惠多,誰給的補貼誘人,誰吸引的使用者就更多,這不就是赤裸裸地燒錢嗎?
因此,為了吸引新客戶、留住老客戶,大家也就展開了燒錢競爭。美團不用說,之前的百團大戰,它就是最後贏家,並且早已實現盈利,有錢燒,餓了麼也發展了好幾年,市場估值也是上億,自然有不少人願意融資。
到了2015年1月,餓了麼又拿到了來自中信產業基金、紅杉資本、大眾點評等在內的第四筆融資3.5億美元,然後又繼續著燒錢遊戲,到了8月餓了麼又獲得了一筆6.3億美元的融資,與此同時,餓了麼估值突破10億美元,正式邁進“獨角獸”企業行列。
此時,餓了麼正發展得如火如荼,但它的對手美團賬上已經沒錢了,這對餓了麼來說可是天大的好機會,就連他們的合夥人都是信心滿滿。
然而,接下來的一件事讓所有人都始料未及,同時也改變了整個市場格局。2015年10月,餓了麼的盟友大眾點評在沒有任何預兆的情況下和他們的死對頭美團合併了。
此前大眾點評可是餓了麼的忠實盟友,後者不僅注資過餓了麼,還為餓了麼挖過人才,最為重要的一點它還承擔著為餓了麼引流的工作,可以說過去一年,兩者的合作一直很愉快,也很信任。
大概張旭豪也從未想過有一天會被自己的盟友背叛吧,畢竟當時的他可是帶著餓了麼的高管正在外面美滋滋地度假,所以大眾點評和美團合併的訊息他們也是被知道的那方。
大眾點評和美團合併後,整個外賣市場的格局也就變得更加複雜起來,原本騰訊持有大眾點評20%的股份,而大眾點評又投資了餓了麼,這就說明餓了麼已經是騰訊繫了,但這下大眾點評倒戈和美團合併了,也就意味著餓了麼什麼都不靠。
再加上合併後,大眾點評也掐斷了對餓了麼的所有流量入口,轉接美團,同時騰訊又對合並後的大眾點評和美團發了新一輪投資,這就讓美團徹底成了騰訊系。
失去了資本的餓了麼,孤立無援,只得被迫倒向阿里。很多人可能會好奇,餓了麼怎麼說也是一“獨角獸”企業,怎麼靠不到騰訊,就非得倒向阿里。
其實,國內整個網際網路市場雖然有好幾個派系,但大方向還是以騰訊系和阿里係為主,很多的網際網路企業也都根據自己的需求和目的站隊這兩派系,或者說或多或少的都和這兩個派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所以,餓了麼被騰訊系踢出局後,自然也就站隊了阿里,同時阿里又向餓了麼注資12.5億美元,這麼一來餓了麼也就徹底成了阿里系。
此時,雖然兩家都背靠大樹,但整體來說,餓了麼還是落後於美團,因為餓了麼是一個單純的外賣平臺,引流單一、服務單一,所以在流量上一直都處於弱勢,尤其是大眾點評切斷流量後,餓了麼就更加窘迫了。
而此時的美團早已完成了前期積累,它的業務已經多元化,資源也都傾斜給了外賣業務,所以不管是流量還是服務美團都優於餓了麼,更加雪上加霜的是,餓了麼這一年又“上榜”了3.15名單。
在內憂外患的夾擊下,餓了麼的發展陷入了困境,不僅速度落後於美團,引流也越來越困難。
無奈之下,張旭豪開始寄希望於兼併其他公司來擴大市場佔有率,於是他向百度外賣拋去了橄欖枝,經過幾個回合的談判,最終餓了麼以8億美元收購了百度外賣。
可惜的是這一招並沒有什麼用,餓了麼的市場份額依舊沒有任何擴張,而這時候的美團正高歌猛進,餓了麼被打得節節敗退,盈利狀況也不容樂觀。
其實,這時候整個外賣市場的新格局已經形成,美團可以說已經一家獨大,而餓了麼雖然正發展到巔峰期,但實際上面對美團這個強勁對手它再無反擊之力。
時間來到2017年,阿里巴巴收購了餓了麼10億美元的股份,自此張旭豪的股份被稀釋到只剩2%,公司話語權也不再他手上。
這時,張旭豪已經明白餓了麼不可能再崛起,而最後的結局無非就三種,要麼和行業龍頭老大美團合併,要麼被一家資本雄厚的企業收購,要麼就是自己死撐。
顯然,第一種他不會選,因為和美團合併後也就意味著以後市場上不會再有餓了麼,而且美團的出價也達不夠他的滿意,第三種苦撐他也不會選,畢竟以後用錢的地方還多著呢,而餓了麼融資已經變得越來越難,那就只剩下第二種了。
所以,他決定把這個自己含辛茹苦養大的“孩子”交給資本雄厚的下家。當然,在權衡利弊後,他最好的選擇就是阿里了。
於是,2018年初,張旭豪先是跟合夥人見了個面,告訴了他們自己的想法,並頭頭是道地給他們分析了當時餓了麼的局面和對未來的預測。
最終大家達成一致,同意把這個養了十年的“孩子”交給更適合、更有實力的人去打理。
2018年4月阿里聯合螞蟻金服以95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665億)的價格全資收購了餓了麼,而張旭豪也憑藉手中的股份成功套現上億。
自此,張旭豪養了十年的“孩子”成了阿里眾多娃中的一個。
那賣掉餓了麼的張旭豪,是不是就帶著上億身家去瀟灑了呢?並沒有。雖然餓了麼已經不屬於他了,但畢竟是自己養大的“孩子”,怎麼捨得離開呢?
於是,張旭豪轉身投到阿里旗下,出任餓了麼的董事長,併兼任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的新零售戰略特別助理。
其實,張旭豪把餓了麼賣給阿里也並沒有拯救它的敗局,因為對手美團實在太過強大,所以哪怕背靠阿里這顆大樹,餓了麼也並沒有翻身,甚至還不斷失去市場佔有率,從2018年開始就逐漸下滑,而美團則逐年上升。
不過,這倒並不影響張旭豪的身家。2019年10月28日,胡潤研究院釋出的《2019胡潤80後白手起家富豪榜》上,張旭豪以55億元排在第19名;2021年5月,張旭豪以90億元財富位列《2021新財富500富人榜》第490名。
如今的餓了麼雖然和美團的差距越來越大,但起碼它還“活著”,而當初和它們在混戰中廝殺的那些早已退出了歷史舞臺。
所以,在餓了麼巔峰時,把它賣給阿里,自己帶著上億身家去給阿里打工,這大概是張旭豪創業以來做得最對的決定了。畢竟如果當初他堅持不賣,也許不僅自己不能位列富豪榜,還有可能賠了夫人又折兵。
其實,餓了麼的結局不過是中國整個網際網路的大縮影,只要攪進了網際網路這攤水都離不開資本,最後都會或主動或被動地做出選擇,再走向不同的命運。
所以,與其說餓了麼是被美團幹掉,不如說它是被資本裹挾了,本來是一個獨角獸企業,最終還是因為資本被迫選擇站隊。
當然如果當初扭轉市場格局的故事換個版本,比如收購大眾點評的不是美團,而是餓了麼,那這個故事的結局會不會又不一樣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