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軍的前身是東北野戰軍第五縱隊,以五縱為番號的全軍僅此一份,因為各家都覺得“第五縱隊”這個番號有叛徒、破壞分子、敵特份子之嫌。唯獨東野沒管這個,1948年2月成立了第五縱隊,縱隊司令員是號稱“不怕一萬,就怕萬一(毅)”的萬毅將軍。
五縱雖然番號較大,但資歷甚淺,序列在它後面的八縱、九縱、十縱都早已先於五縱成立。在東野12個野戰縱隊中,五縱排名靠後,論主力此時尚沒有它的份。
1948年11月,解放軍全軍統一番號,五縱改為第42軍,下轄第124、第125、第126、第155師,全軍共4.7萬餘人。
42軍也經歷了大大小小無數場戰役,尤其是遼瀋戰役在黑山殲滅國民黨新一軍和入關後解放安陽,這兩仗都打得很出色。然而42軍的兄弟部隊都是諸如“東野七個頭等主力師”、“鋼鐵部隊”、“旋風部隊”這樣的神級存在,這就讓42軍顯得不夠耀眼。在四野主力渡江南下時,42軍被留在了河南剿匪,後來又安排去往黑龍江屯墾準備集體轉業。
如果朝鮮戰爭沒有爆發,42軍的軍史估計也就到此為止了。
42軍軍長吳瑞林被手下將士戲稱為“末代軍長”,他們已經做好了紮根北大荒的思想準備。此時,上級命令卻再一次下達:42軍解除農業生產的任務,全軍備戰,準備支援朝鮮。
42軍被編入東北邊防軍、志願軍,加入第13兵團序列,成了第一批入朝部隊。
四野第13兵團,最早組建於1948年9月1日,當時稱之為東北野戰軍第2兵團,司令員是程子華。1948年11月,按照全軍新的番號序列,改為第13兵團,下轄第38軍、47軍、49軍。四野主力南下後,第39軍奉調受13兵團指揮。
朝鮮局勢惡化後,中央未雨綢繆決定成立東北邊防軍,將鄧華的第15兵團司令部改為第13兵團司令部,由鄧華帶著原班人馬和38軍、39軍,和原屬12兵團的40軍一道去往東北。
38軍、39軍、40軍,這都是林彪麾下最驍勇善戰的部隊。38軍是平江起義部隊、八路軍山東老一師的底子,根正苗紅,戰力出色。39軍在解放戰爭中的戰績甚至還要優於38軍,其所屬116師(原2縱5師)是東野頭等主力師。40軍是令蔣軍聞風喪膽的旋風部隊。三位軍長梁興初、吳信泉、溫玉成個個都是大名鼎鼎、威風八面。
跟這些兄弟部隊相比,42軍和軍長吳瑞林,無論是資歷、戰績、名聲都遜色不少。可就是這支默默無聞的42軍,卻在朝鮮戰場上表現得十分出色,交出了一份靚眼的成績單,並且創造了志願軍“七個之最”。
01 最早集結到位
中央決定組成東北邊防軍時,42軍是當時留在東北地區唯一成建制的軍級機動部隊,部隊分散在黑龍江省的齊齊哈爾、北安地區擔負屯墾、開荒、生產建設任務,並準備集體轉業。
在接到被編入東北邊防軍的命令後,42軍立即由民轉兵,僅用四天就完成了部隊收攏,七天內全部到達指定的吉林通化地區完成集結。
同一時期,其他三支兄弟部隊還在河南、湖北、廣州等地乘火車向東北地區疾馳。
雖然42軍佔有了地利近的因素,但這支部隊收攏部隊、完成集結的動作之迅速,也證明了這支部隊的素質之過硬,不愧是經歷過遼瀋戰役、平津戰役兩次大決戰考驗的部隊。
02 最早到朝鮮境內偵察地形
四野部隊雖然長期在東北地區作戰,部隊中也有一些朝鮮族官兵,能適應朝鮮的地理、氣候與人文,但這次畢竟是出國作戰,我軍對朝鮮本土的情況並不掌握,兩眼一抹黑,這樣是打不了仗的。
到達指定地區完成集結後,第42軍軍長吳瑞林經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高崗的同意,秘密帶領一名作戰參謀和一名情報參謀裝扮成火車司機,到朝鮮境內偵察地形。
這一行動即使在戰爭年代也可謂十分大膽,連當時42軍政委周彪都不知道吳瑞林的去向。
吳瑞林他們三人,跨江後從新義州到平壤,從平壤到江界再返回平壤,又到平壤以東能通火車的地方,在鐵路沿線偵察6天,對於看到的有關情況,吳瑞林讓作戰參謀記錄、情報參謀繪圖。
進入朝鮮實地偵察後,吳瑞林將這些材料進行了整理上報給東北邊防軍總部,總部把材料提供給入朝作戰部隊團級以上單位,為後來志願軍入朝作戰提供了重要參考。
畫像:繪製了抗美援朝戰爭我軍第一幅作戰地圖的42軍偵察處處長孫德普
03 最早架設水下過江通道
42軍集結的吉林集安地區,與朝鮮隔鴨綠江相對,同丹東地區一樣建有鴨綠江大橋。
雖然部隊可以透過大橋出兵,但當時美軍掌握了絕對制空權,志願軍一旦參戰,美軍勢必要炸燬中朝兩國交通線,這將嚴重影響部隊過江入朝。
面對沒有制空權和防空力量的窘境,如何保證部隊在美軍空襲時依然可以順利過江呢?經吳瑞林親自勘察,決定在鴨綠江中游一帶鋪設一條水下橋,隱蔽在江面以下,這樣美軍飛機在空中偵察時就不會發覺。
在集安當地黨委政府支援下,42軍工兵部隊用石條板鋪成了水下橋。這一經驗為42軍首創,為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江河橋樑被炸燬的情況下,保證部隊順利渡過江河提供了重要經驗。
04 最早開赴朝鮮
1950年10月8日,毛澤東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名義簽署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命令,將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
1950年10月18日,中央軍委正式命令志願軍於19日黃昏開始向朝鮮境內開進。
但在中央軍委正式釋出命令之前,42軍因離戰地最近,已於10月16日晚派出第124師第370團在副師長肖劍飛率領下作為偵察部隊開赴朝鮮,當夜進入朝鮮境內達30餘公里。
志願軍正式向朝鮮境內開進後,第42軍也是最早全部渡過鴨綠江的部隊。
05 最早打響抗美援朝第一槍
志願軍進入朝鮮後,部隊一直晝伏夜行,秘密向指定地域開進,美國和南朝鮮軍隊毫無察覺。
由於美軍進攻速度很快,為了不使東西兩路敵軍達成會師合圍的目的,志司制訂了“西攻東防”的第一次戰役計劃。10月25日,抗美援朝戰爭正式打響。
這一天共有4次戰鬥。上午8:30左右,40軍第120師第360團痛擊南朝鮮軍第1師,使敵軍未能北進一步。上午10:30左右,40軍第118師353團、354團與南朝鮮軍第6師發生激戰。當夜24時,志願軍第118師、120師2個團攻佔溫井。
彭總要求志願軍出國第一仗就要打出威風,打掉敵人的囂張氣焰。40軍確實做到了,尤其是40軍118師在兩水洞附近,全殲南朝鮮第6師第2團1個營和1個炮兵中隊,這是志願軍出國作戰取得的第一次殲滅戰的勝利。於是,10月25日成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紀念日。
別忘了我們剛說了只3場戰鬥,還沒有提到的這場戰鬥其實才是10月25日這一天最早打響的。25日拂曉,42軍124師第370團第2營,在東線黃草嶺地區阻擊南朝鮮軍第3師第26團的進攻。爾後,第124師在黃草嶺地區阻擊南朝鮮軍和美軍先後各以1個師的猛烈進攻,達13個晝夜。
雖第40軍的作戰影響最大、戰果最輝煌,但第42軍的作戰卻是打響得最早的。
42軍126師副師長蘇克之在指揮戰鬥
06 最早獨立承擔一個戰略方向作戰任務
第一次戰役分為西線和東線兩個區域性戰場,志願軍集中38軍、39軍、40軍3個軍在西線打美第8集團軍,在東線阻擊美第10軍交由42軍獨立完成。
只能靠本部將士的力量,42軍第一仗就面臨著嚴峻的考驗。42軍提出“先敵搶黃草嶺,打好出國第一仗”的戰鬥口號。
進入陣地後,42軍據險堅守,將士們說要把黃草嶺變成敵人的鬼門關,除了敵軍的魂魄和俘虜,一個也過不去。
此後的13天,42軍孤軍奮戰與南朝鮮第3師、美軍陸戰1師反覆鏖戰,使其傷亡2700餘人,牢牢堅守住了陣地,粉碎了東西兩路美軍合圍的計劃。
黃草嶺一戰,讓兄弟部隊對42軍格外刮目相看,尤其是42軍完全是靠著一己之力阻擊敵軍,完成了東線作戰任務,確保了西線的勝利。
07 最早在防禦作戰中運用了兵力部署“前輕後重”的戰法
42軍在黃草嶺阻擊戰中,面對美軍天上地下的狂轟濫炸,在戰術上進行了首創實驗,提出了兵力部署“前輕後重”的原則,就是將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兵力部署在第一線,將主力部隊部署在第二線、第三線,這樣多設幾道防線,層層佈防,可以最大限度減少我軍傷亡,並遲滯敵軍進攻時間。
這個戰術十分有效,美軍驚訝地發現,我軍的陣地怎麼也掃不清、拔不完,一道防線撕開了後面還是一道新的防線,無數的志願軍戰士從戰壕裡冒出來。42軍把“前輕後重”的戰法運用到極致,創造了現代戰爭史上的輝煌篇章。
彭德懷司令員等志願軍首長在11月3日通電志軍全軍並報中央軍委表揚第42軍的電報中,非常鮮明地肯定了防禦作戰中兵力部署的這一原則。
此後,在志願軍全線轉入運動防禦時,將“前輕後重”這一原則作為整個防禦作戰的兵力部署原則。
42軍第124師第370團4連,被授予“黃草嶺守備英雄連”榮譽稱號
戰爭改變了42軍的命運,更被載入戰史
原本在13兵團和志願軍內並不出眾的42軍,透過朝鮮戰爭證明了自己,讓38軍、39軍、40軍這些四野同門兄弟也不敢看輕自己。
與42軍相似,由國民黨起義部隊改編的四野第50軍也在朝鮮戰場一鳴驚人,全殲英國皇家重坦克營、首攻進入漢城、死守漢江五十晝夜,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四野無弱旅。
從朝鮮戰場歸來,42軍聲名大噪,後來更是參加了對越自衛反擊戰,成為一支威震四方的王牌部隊。它在南粵大地時刻處於待命狀態,守護著國防安全,被譽為“嶺南雄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