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7月1日,由王願堅、陸柱國編劇的電影《閃閃的紅星》上映,產生了巨大的轟動效應。這部紅色經典電影,教育了幾代人,也影響了幾代人。
王願堅
王願堅是著名軍旅作家,他1929年出生于山東諸城相州鎮的王氏家族,他的伯父王翔千是山東最早的共產黨員之一。在王翔千的影響下,王氏家族有多人投身革命。1944年7月,在王翔千的安排下,15歲的王願堅來到山東抗日根據地,參加了八路軍。
戰火紛飛的莒南,是八路軍奮勇抗戰的戰場,也是王願堅成長的搖籃。他在遺作《人民的乳汁》中寫道:“人民軍隊是我的家,莒南人民把我養大成人。”
在反“掃蕩”鬥爭中,他被隱蔽在老鄉家裡,房東大娘把僅剩的兩個窩窩頭給了他,而把花生皮嚼碎餵給兩歲的女兒。這一場景深深印在他的記憶裡,成為他的短篇小說《黨費》中的一個細節。
對人民軍隊和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是王願堅後來進行文學創作的源泉。他先後在部隊裡當過宣傳員、報社編輯和記者。1952年,任《解放軍文藝》編輯。
1953年,王願堅到福建東山島採訪,路途中在訪問一些紅軍老戰士時,聽到了許多壯麗動人的故事,這些故事極大地震撼了王願堅。回來後,他克服了從新聞報道過渡到文學創作的重重困難,完成了他的第一篇小說《黨費》。此後,又陸續寫出了《珍貴的紀念品》《糧食的故事》等作品。
“一切都像整個草地一樣,霧濛濛的,只有那隻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著,像一隻路標,筆直地指向長征部隊前進的方向……”王願堅在短篇小說《七根火柴》裡講述的一位生命垂危的紅軍戰土甘願犧牲自己,把儲存下來的七根火柴,委託戰友交給部隊的故事,曾經讓無數讀者流下感動的淚水。
1956年至1966年,王願堅參加“解放軍三十年徵文”革命回憶錄《星火燎原》的編輯工作,在訪問老幹部、老紅軍和整理來稿中,他聽到了更多感人的故事,他覺得有責任把這些故事告訴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特別是青年一代受到革命傳統教育。這一時期,他創作出了《七根火柴》《後代》《親人》《普通勞動者》等十幾個短篇小說。
1972年至1975 年,王願堅幾次重走長征路,沿著雪山、草地、大渡河等長征路線,追尋革命前輩們艱辛崎嶇的革命歷程。他訪問當地群眾和紅軍老戰士,採訪了100多位老將軍和9位元帥,收集了大量紅軍題材的資料,他立志“寫盡紅軍英雄志”,將革命先烈和前輩的高貴品質和精神財富用文字轉述出來,讓更多的人受到感染和教育。
這種想法就像是一盞燈,照亮著王願堅幾十年的創作道路。《燈光》《三人行》《草》等一批優秀短篇小說,《閃閃的紅星》《四渡赤水》等劇本,無不展現著革命者的堅定信仰和堅毅的革命精神。
1991年1月25日,王願堅因病於北京逝世,終年62歲。
王願堅終其一生孜孜不倦地為人民創作革命鬥爭題材作品,多部作品被收錄進中小學課本,被譯成多種文字向世界發行。作為中國當代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軍旅作家,他作品中令人震撼的故事至今讓人深受感染,並永存鼓舞人心的力量。(大眾日報客戶端通訊員 朱軍 記者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