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組1930年內蒙古包頭地區老照片,讓我們一起看看90年前包頭地區黃河岸邊百姓生活風貌,感受當年繁榮的商業貿易盛景及五當召內外風光,本組照片出自1924年8月至1944年間日本人發行的雜誌《亞東印畫輯》。
包頭,是蒙語“包克圖”的諧音, 別稱九原、鹿城。包頭歷史悠久,是溝通北方草原遊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之間的交通要衝,公元前306年築九原城;公元前221年置九原郡;433年,鮮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設懷朔鎮。
清朝時在1809年設立包頭鎮,成為溝通蒙、新疆、甘肅的貿易集散地。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前後,包頭修築城牆,闢東、南、西、東北、西北五座城門,形成了近代包頭的城市規模。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包頭已發展成為中國西北著名的皮毛集散地和水旱碼頭。 其貿易盛景完全可以透過本組照片得以展現。
以下為本組照片預覽:
以下10幅照片所在雜誌的發行日期為1930年1月,所以本組照片拍攝時間在1930年1月之前。
包頭 黃河岸邊 大量的皮筏子等待裝貨運輸
包頭 黃河岸邊 正在製作羊皮筏子的船伕
包頭 黃河岸邊 牛皮筏子
包頭 黃河岸邊 充滿氣的牛皮
包頭 黃河岸邊 停靠著大量運貨船隻。
織羊毛,應該是在編織羊毛麻袋
包頭 運輸貨物的駱駝隊
包頭城
包頭土城牆
包頭 塞外露天市場
以下三幅照片出自1930年3月的雜誌,主要拍攝的是五當召。
五當召,蒙古語“五當”意為“柳樹”;原名巴達嘎爾召,藏語“巴達嘎爾”意為“白蓮花”,“召”為“廟宇”之意。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年—1722),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重修,賜漢名廣覺寺。第一世活佛羅布桑加拉措以西藏扎什倫布寺為藍本興建,經過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光緒年間的多次擴建,逐步擴大至今日規模。 因建在五當溝的一座叫做敖包山的山坡上,所以通稱其名為五當召。
五當召的僧侶宿舍
五當召是一幢層層依山壘砌的白色建築,群山環繞,為蒼松翠柏掩映,雄渾壯觀。
召內的唸經堂。
蘇古沁獨宮坐落全召的最前部,是舉行全體集會誦經的場所。經堂內的立柱全用龍紋的栽絨毛毯包裹,地上滿鋪地毯,牆壁繪有彩色壁畫,後廳及二、三層內供奉釋迦牟尼、宗喀巴及歷代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