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平天國早期諸王中,有兩位王堪稱天才,他們分別是東王楊秀清和南王馮雲山。倘若沒有他們二位,“拜上帝教”根本不會鬧出天大的動靜,直攪得清王朝的江山動盪了十餘年。
馮雲山是“拜上帝敎”的實際創始人。他是位讀書人,同一樣的讀書人洪秀全相比他做事之堅韌不拔卻遠超過洪,雖然洪秀全是“拜上帝教”始作俑者,但沒有馮雲山的參與,恐怕洪秀全的“拜上帝教”最多也就是在廣西的偏僻山村小打小鬧而已。太平天國的禮制、軍制、官制包括天曆皆出於馮雲山之手。惜乎這樣的天才犧牲於1852年6月的蓑衣渡的清軍江忠源部的炮擊。
楊秀清雖然目不識丁,而且還瞎了一隻眼,但無論是太平天國內部還是清朝方面都承認他是位軍事天才。楊秀清因內訌被殺以後,面對太平軍在各戰場的表現,洪秀全的族弟幹王洪仁玕曾深有體會的感嘆道:“過去東王在世時,拓土開疆,猶有日闢百里之勢,而今進寸退尺,戰勝攻取,大遜於曩時!”
楊秀清曾經三次挽救過太平天國面臨的危機。第一次是紫荊山“拜上帝教”創業時,當時由於教眾信服的馮雲山的被俘,洪秀全又去了廣東,一時間人心惶惶的敎眾幾乎欲各奔東西,幸虧楊秀清利用當地的迷信以天父的身份降臨凡間,一番大道理下及時穩定住了教眾的情緒。
第二次是太平軍佔領永安州時,由於軍帥周錫能的叛變,清軍幾乎成功的和周錫能實現了裡應外合把太平軍消滅在永安的陰險計劃。還是楊秀清發現了異常,又一次以天父臨凡的形式揭開了周錫能的叛徒面目。
第三次就是楊秀清的“道州決策”。雖然他的“道州決策”和古時戰略家相比凸顯不足,但誰也不可否認,沒有楊秀清的“道州決策”就沒有太平軍攻取南京並建都於此,更沒有太平天國十四年的國祚。
且說太平軍自金田起義後就一直在山溝溝裡打轉轉,如果不是清軍逼得太急,估計洪秀全也就是稱稱天王搶幾位美女快樂一天算一天。如果不是馮雲山、石達開力主攻打永安州然後再伺機而動,也許洪秀全這夥人只能成為打家劫舍的強人。
太平軍攻克永安以後,他們在此休整了半年。在此期間,洪秀全完成他的的封王建制,同時頒佈了由馮雲山制定的太平天國一系列制度。
太平軍自1851年9月佔據永安以後,清欽差大臣賽尚阿就督諸路清軍包圍了永安。
賽尚阿的原意是把太平軍困死在永安這座孤城,不甘坐以待斃洪秀全只能忍痛放棄了他還沒有享受夠的州城,下令全軍突圍。
1852年4月3日,天王洪秀全下令全軍突圍。太平軍以猛將羅大綱為先鋒,率兩千人從城東北突圍而出,隨後洪秀全率全軍包括婦孺老幼從羅大綱殺出的血路冒著大雨衝出了永安。是戰,太平軍在犧牲兩千餘將士的情況下殲敵五千,清總兵長瑞、長壽、董光甲、邵鶴齡等被斬,副都統烏蘭泰身受重傷。
太平軍出永安以後,本來的目標是攻打廣西省城桂林,但由於桂林城防衛甚嚴,太平軍在攻取不下的情況下向湖南進軍。馮雲山就是在向湖南的進軍中在湘江上的蓑衣渡口中炮犧牲。
上帝第三子馮雲山的犧牲極大的打擊了太平軍將士計程車氣,所以當太平軍攻佔湖南道州時,很多人都想退回老家廣西當土匪去。
關健時候,楊秀清又一次以天父降臨的形式穩定了太平軍將士們波動的情緒。楊秀清以為我們已經鬧出這麼大的動靜,退回老家只能是死路一條。我們要想活下去,只能拚命向前殺向長江,然後奪取江邊諸城直到佔領南京。
楊秀清是這樣敎育太平軍將士的,他耐心的說:“(我們)已騎虎背,豈容復有顧意?今日上策,莫若舍粵不顧,直前衝擊,循江而東,略城堡,舍要害,專意金陵,據為根本,然後遣將四出,分擾南北,即不成事,黃河以南,我可有已。”
大眾聞天父之教侮,共呼萬歲,然後整軍向前,以銳不可當之勢奪取了金陵,然後改南京為天京,一個與清王朝抗衡十餘年的政權自此產生在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