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貓西蒙輕鬆自在地跟大家打招呼,“嗨,我叫西蒙,也是貓家族的。”
一眾大型野生貓科動物山獅、獵豹、老虎、黑豹,先是愕然,然後爆發出嘲弄的大笑,它們驕傲地列舉各自的優點,質疑小西蒙“你能嗎?你有嗎?你怎麼會是貓家族的成員?”
身為社恐成年人,讀繪本《我是一隻貓》的前幾頁,有點五味雜陳。那些野生貓科動物的嘲笑臉像極了唯恐避之不及的某類人,不希望時常被比較評判和質疑,是社恐們迴避與人交往的最大原因。然而,人生漫漫,迴避非長久之計,尤其做父母后,如何培養孩子自信面對質疑化解尷尬的能力,是更重要的功課。
小貓西蒙有理有據地改變質疑者的故事,在帶給孩子鼓勵的同時,也值得父母們反思。
一、無條件支援,讓孩子自我悅納
態度不友好的質疑讓人沮喪和慌亂,根本在於被質疑時,內心立刻湧起“我錯了,都是我不好”的羞愧感,來不及思考對方態度與言辭中的問題。
繪本中的小貓西蒙,卻始終篤定安然,有趣的是它的表情跟每種發出質疑的大貓神似,這模仿透露出它的不以為然。
當黑豹說:“我們住在叢林和雨林中,你可曾見過叢林?”畫面是西蒙和黑豹一起趴樹幹上逗弄蝴蝶。
如此放鬆顯示出西蒙深深的自我悅納。其實每個孩子最初時都和西蒙一樣,成長的過程中,因為有些表現不夠優秀,讓父母失望,尤其入托入學後,各種比拼帶來的壓力,父母以愛為名用“別人家的孩子”打擊自家娃。振振有詞,不容反駁,漸漸地,孩子習慣了以認錯改正平息家長的不滿。
天然處於強勢地位的父母,沒有發覺自己所貼的負面標籤,所追求的說一不二,傳達出的是對孩子的不接納,讓他們心理上產生嚴重的匱乏和不足感。
親子共讀小西蒙的故事,仔細觀察它和大貓們的表情,體會和表演西蒙的經歷,為改變親子溝通中的強弱不平等帶來了契機。
二、尊重差異,友善包容不同
故事情節隨著小貓西蒙與大貓們的對話展開,我們由此瞭解到,雖然都是大型貓科動物,都生活在野外,山獅、獵豹、老虎、黑豹和獅子也因具體的生活環境和習性而各不相同。
孩子們何嘗不是如此?天賦、家境、養育方式等多種因素塑造了他們,有的內向安靜,有的活潑好動,有些對數字敏感,有些常常天馬行空想象力豐富……原本不分高低優劣的特質,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被屈服於功利單一評價標準的成年人尤其是父母們區別對待,他們對“贏”的偏執和羨慕,對“無用之用”的忽視和貶抑,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
人生而不同,卻有相同的對愛與認同的需求,被善待和包容的孩子,才能友善對待他人。
三、平等爭論,教孩子獨立思考
故事中,當大貓們一個個傲慢地發出質疑,西蒙沉著地留意到細節,冷靜思考,發現了其中的可疑之處,並以反問回應,為故事的反轉埋下伏筆。
不被對方拋來的問題嚇到,不受他人思路的影響,需要有獨立思考的習慣,遇事多想一想,這樣的言行、處理方式對嗎?還有哪些解決辦法?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會有怎樣不同的感受?
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在陪孩子讀故事或看動畫片時,就感興趣和特別有觸動的情節做相關討論。每當孩子提及在學校看到聽到的同學間的矛盾衝突,都是引導他思考並提出自己看法的好機會,即便不夠成熟合理,平和有條理的說服對方的過程,對親子雙方都至關重要。對父母而言,能贏得孩子的信任,聽到更多孩子的心裡話。對孩子而言,在據理力爭中明白什麼是不卑不亢。
中川李枝子說,孩子並不會因為父母不斷用言語煽動就會強大起來。說到底,還是要靠孩子自己用自身的力量去踏實地鍛鍊,由此逐漸強大。 《我是一隻貓》不僅讓孩子們與小貓西蒙一起,獲得自信面對質疑的“心靈體驗”,更提醒家長思索,如何培養“小西蒙”式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