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不僅包括一個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同時也包括學科教師對學生的輔導方式。良好的教育起點對於一個孩子,乃至一個家庭,一個學校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當今社會,在教育不斷內卷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這一話題。然而,糟糕的是,家長和老師面對如此氣勢恢弘的挑戰,無從下手又或盲目跟風,結果是不但沒有改善起點,還落得自己滿身焦慮,孩子的心理也逐漸出現陰影,學習效能感持續下降,生活也無快樂可言。問題到底出在哪?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聊聊我們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育兒方式?
首先,無論作為新手老師還是母親,自己擁有平和、冷靜的心態是前提條件。這也就決定了我們要培養孩子的第一項技能是: 坦然處之的生活態度。我們要承認,孩子或學生只是漫長人生中遇到的一個特殊群體之一而已,他們不應該成為我們幸福感和成就感的一切來源。因此,在與他們的相處中,尤其是彼此間有隔閡時,我們應該把他們當成一個“社會人”看待,平等的對話是必不可少的。這種對話無關成績好壞,無關年齡大小,你需要的是學會傾聽他們內心深處的想法,像親密朋友一樣。正如夫妻二人吵架,雙方也總是希望瞭解清楚彼此的想法,而不是任意一方的強詞奪理。否則,不對等的關係很容易出現裂縫,以至於最後淪落到被瓦解的地步。從孩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他們就開始有自己的思想和需求。不過在早期只能藉助肢體語言來表現罷了。父母和老師的這種言傳身教,必定在無形中向孩子傳遞了今後處理事情應該具備的良好心態。
其次,以“順應自然,保護天性”的方式培養孩子的學識。這裡所理解的天性一詞,不是指亞當、夏娃墮落以後所有人不能逃脫的那種腐敗,而是指我們初始的原本的狀態,我們必須回到那種狀態,如同回到起點一樣。我國古代的“明善復初”思想正是如此。這裡的方式跟人們崇尚的“散養式教育”有著本質區別,前者是在遵循客觀規律基礎上的努力變好,後者則是隨心所欲,為所欲為。沒有明確的目的,也沒有相應達到目的的方法。但與之相反的是,當前也有很多傾向於選擇“急功近利,拔苗助長”的長輩們,恨不得在孩子會口頭表達開始,就灌輸給腦袋遠高於能力的一切知識。短期看,也許這是一種不錯的體驗,因為有“分”,分數可以決定成就感;可再往前看一步,你將會發現孩子已經變成一個造分機器,那裡沒有複雜多變的情感波瀾,也沒有接受新事物的好奇心,更沒有足夠的興趣主動關注身邊的東西。等待你的將是日漸消逝的童真和失去了好些神色的目光。
最後,重視孩子的德行和虔信的傳輸。如果說寓於我們內部的理性的靈魂具有感覺器官,那麼指導理性思考的器官正是我們的公德之心和虔誠之心。出了學校這扇大門,你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去和更加複雜的人群打交道,譬如面對一個你平時看不順眼的人,你會選擇奉承、對抗抑或是和平交流?任何一個選擇,都受著你內心關於道德觀念的判斷與支配。這些技能,很難在學校的書本里學到,也很難有人像是師傅教授一門手藝一樣,告訴你詳細的步驟。這時候,與孩子最親密的老師和家長的示範、出去廣交朋友顯得格外重要。孩子能夠從你眼神裡判斷出你對對方的態度,也能夠在與朋友的相處中慢慢摸索出怎樣和他人打交道。
著名教育學家杜威曾經說過,“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是社會的職能”,父母和老師要教會孩子以一種聯合生活的方式,共同交流經驗的方式,參與別人的行動,使自己的行動變得有意義和有方向。這種方式的實現,就是態度、學問和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