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您家裡有沒有個慾望無窮盡的寶貝?我家的小寶算是一個吧!
先盤盤點,小寶“十一”假期的收穫:握筆器、噴錢槍、互動拋接球、樂高積木,不算少吧!
可就在昨晚,他又有了新的需求:桌面清潔器。“媽媽,我想要這個桌面清潔器,你看。”說話間,手機就遞到了我的眼前。“你看,平時我寫錯字了,擦出的橡皮泥就這樣輕輕一掃乾乾淨淨。”果然,影片裡,清潔器一路所向披靡。
“我可不能剝奪你勞動的樂趣,勞動最光榮。”我搪塞道。
“媽媽,我上次桌子髒了,上廁所拿了把掃帚,掃了十五分鐘才掃乾淨。你看,這個清潔器輕鬆一掃乾乾淨淨,還節省時間。”他接著說。
“嘖嘖嘖,不髒嗎?”我故作聲勢的回答。
“同學都有桌面清潔器,就我沒有,別人笑話我。”他接著說。
“管別人做什麼,我們的東西又不是給別人看的。”我輕描淡寫的回答。
他用杜撰的“理由”,表達著內心深深的渴望。
今天中午,他又提起了清潔器的事情,說著說著還熱淚滿面呢。
……
在一番你來我往的爭執之後,他說“媽媽,你給我說說,不給我買的理由吧!”。
“第一個理由,十一期間已經給你買了許多玩具了。(開始給他羅列);第二個理由,我感覺你不是喜歡,只是想佔有,握筆器你喜歡了也不過一個星期吧!(他笑了)然後其他的呢?”我回答。
看我還是不給他買,他很不開心,擠到了沙發的角落裡,背靠在了牆上。我伸手遞給他一個靠枕,“倚在背後吧!省的著涼咳嗽了。”
他沒有拒絕,順從的把靠枕放在身後,然後用力的用腳蹬了一下沙發,開始抹起眼淚來。
“你一定想告訴媽媽,你生氣了,我一定要給我買,對嗎?”我說。
他停止了情緒,等著我的回答。“可是不行,你想要什麼東西可以告訴我,合適的話可以買,不合適的不能買。”
他依舊不開心。
“我們現在能做什麼事情,讓你開心起來呢?”我說。(妹妹教給我的辦法,目的是教孩子在困境中找到讓自己開心的辦法。)
“除非你給我買。”小寶氣呼呼的說。
“不是所有你想要的東西,媽媽都會買,別人的媽媽也不會這樣做。”我肯定回答。
……他思考了片刻,
……我停頓了片刻。
“我們能做一些什麼事情,能讓你變得高興一些嗎?”我又對他說。
“咱們一起去玩球吧!”說話間,他拿出了互動拋接球。
午休時分,躺在床上,就有些感慨,感慨自己在情緒管理方面好像有進步了呢。
然後發現,當我能夠管控好自己的情緒,只是先對孩子情緒的合理性加以肯定,就輕鬆的接收到了孩子給我的正向反饋,而這些正向的反饋又反哺了我的好情緒。
這是一個良性的迴圈。
這只是情緒管理,問題要怎麼處理呢?
是不是要給孩子買玩具呢?買多了會不會是一種溺愛呢?下午真的就在Miss薔薇的一篇文章裡找到了答案。
作者的建議是,能力範圍內的合理需求和願望,應該大大方方地滿足和成全。
“合理需求”的判斷者是孩子,凡是能夠豐富孩子的體驗,發展孩子心智和人格的需求,都算“合理”。
“能力範圍”呢?則在於父母對於自身情況的把握,這時候父母應當保持覺察,避免讓自己的匱乏感扭曲現實,結果明明可以滿足,卻不願滿足。
人的慾望是個無底洞,一味地滿足而不加節制,會不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貪婪呢?
作者回答,慾望本身是中性的、可被滿足的,只有慾求不滿的黑洞,才會將健康的慾望變成貪婪無度的渴求。而認為孩子有“貪慾”,可能正是家長將強烈的的匱乏感投射出去的表現。
對於超出能力範圍的需求,更多要求父母修通自戀,能夠坦然地與孩子討論自己的侷限,保護好他的自我價值感。
最後,要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可以設計或陪同孩子參加一些社會實踐專案,幫助他在勞動中體驗賺錢的辛苦與樂趣,既能增進對父母的理解,又能讓孩子體驗自我滿足的滋味,為將來獨立實現和享受慾望賦能。
建議是很好的,在實施的過程中,父母就要有很好的覺察力,覺察到自己的侷限,覺察到孩子的內心需求。
接著要勤加練習,鞏固認知。
這絕非一蹴而就,必將在一點一滴中成就。
對於我來說,在下次(我想時間不會太久),小寶再要玩具,我是不是可以對他說,“你選擇的玩具很好,但媽媽的能力範圍有限,只能完成你其中的一個願望,你可以選擇一個。”這樣,小寶會不會選擇的更慎重、目標更清晰呢?還會不會能挑出自己真正喜歡的呢?
可以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