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螽斯》這首詩歌前,我們先到北京故宮的螽斯門下轉轉吧!
螽斯門是故宮內西二長街的南門,建於明朝,大清入關佔領紫禁城後,其它地方的名稱都改了,唯“螽斯門”保留了舊稱。
在前幾年很火的兩部影視劇《甄嬛傳》和《如懿傳》中也都提及過此門。
《甄嬛傳》中,因皇后宜修自己或令他人動手,暗害其他妃嬪之子,致使雍正皇帝兒子寥寥,被太后罰站於“螽斯門”下反思。
《如懿傳》中,阿箬因在“螽斯門”下對蓮心說出無兒無女這種大不敬的話,慧貴妃責其在雨中跪了六個時辰。還有一幕是嘉妃為求子沒事兒就去“螽斯門”下轉。皇后富察氏也曾跪在“螽斯門”下為嫡子祈福。
清朝後期,慈禧也曾利用“螽斯門”的典故,提醒敲打光緒,希望他與皇后早日誕下子嗣。
聊了這麼多與故宮“螽斯門”有關的事兒,那它與《詩經·螽斯》有什麼關係呢?
因為《螽斯》就是一首先民為祈求多子多福而傳唱的民歌。在皇宮中用此命名,寓意了帝王家祈願子孫繁盛,國運綿延。
“螽斯”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蟈蟈”,也有說是“蝗蟲”,是一種繁殖能力超強的昆蟲,一年可產子兩代或三代,據說每代產子99個。
這首詩歌共三章,每章四句,每章的結構類似,內容也只是在疊詞的運用上稍作改變,一共有六個疊詞分別用到每一章中。
這種疊詞疊句的疊唱形式,使整首詩歌韻味無窮,並將詩意逐層推進。
首章先描寫“螽斯羽,詵詵兮”,寫出螽斯群集飛翔的情景;讓人聯想到“宜爾子孫,振振兮”,這麼多的子孫,家族真是興旺啊!第二章主要寫世代昌盛;末章則是講它們和睦喜樂。
詩歌不僅借“螽斯”子孫繁多來祈願,末章的“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這是講它們這麼多的子孫,還能歡聚一堂、和睦相處。
表達了人們不僅祈願子孫眾多,還希望這麼多子孫能夠做到不妒忌、不猜疑、不爭鬥、不殘害,能相親相愛、互相扶持。
這首詩歌在以上這種解讀之外,也還有其他一些兒不同的理解。
高亨在《詩經今注》中說,這是一首諷刺剝削者的短歌,他稱“螽斯”為“蝗蟲”,把“螽斯”比做掠奪勞動人民糧食的剝削者。
他這個解法不怎麼被採用,理由是螽斯和蝗蟲是有區別的,螽斯會吃部分害蟲,給人的印象並不是很壞的。
還有一解,說這是一首祭祀時的禮辭,詩中的“宜爾”兩字,可以證明這一點,“宜”在詩經中常常與先民的祭祀活動有關。
不過我們現在普遍採用的是祝願多子多福的那種解讀,要不如此,也不會被用於皇宮中建築的一個名字了!
在後世的一些古詩詞中,亦有借螽斯子多之意,讚頌或表達感情,如“聞子有賢婦,華堂用《螽斯》”,“羨螽斯之振振兮,吐玉英而樹庭蕙”,“德如財雎,盛如螽斯”等
這首詩是《詩經》中的第五篇,前四篇都是與愛情婚姻有關的,結婚之後自然是要繁衍後代,所以把它排在這個位置,可能也是孔子的良苦用心吧(相傳《詩經》是由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的)!
學習古典詩詞,先從《詩經》學起吧!本文所寫內容只代表個人的理解,希望更多朋友關注評論,願與君共勉!
學古典詩詞,承國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