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連玉語錄:“我們的文化,便是我們民族的靈魂。”“我們文化的傳遞與發揚,必然寄託在華文教育的繼續存在與發展的上面。”
被尊稱為“族魂”的林連玉,已經離開我們36年了,但他無畏無懼爭取民族文化、教育平等的精神,仍在影響著後輩子孫。也正因如此,馬來西亞是除了中國兩岸三地以外擁有最為完整華文教育體系的國家,大馬華人也將這一教育體系親切地稱為“華教”。
為何還不認識林連玉?
林連玉(右)和葉麗珍(左)的養女林達(中)
1985年12月18日凌晨,被尊稱為“族魂”的大馬華人林連玉逝世。在他生前很長時間,林連玉是一個沒有國籍的人,但他卻為維護民族的靈魂(我們的文化和華文教育)奮鬥了一生。他生命中的最後那幾年,孤寂、困厄,但他之死卻備極榮哀,他的葬禮,有上萬民眾相送他的最後一程。
即便林連玉離開了36年之久,大馬華人每年仍為他舉辦公祭典禮,很多人都會自覺參加“林連玉行”義跑活動。每逢林連玉公祭,有不少和他素不相識的老人,帶著自己的孫兒,跪在地上拜他,這位被尊稱為“族魂”的大馬華人、華教鬥士,在很多人的心中已經被奉為神一樣看待。
生前過著相當簡樸生活的林連玉,經常是粗茶淡飯。他與陳嘉庚女婿、“橡膠大王”李光前,以及李成楓、邱祥熾、沈慕羽、林晃昇、陸庭諭等是莫逆之交,他們或為戰友、或為知己,彼此都有很深的緣份。當李光前先生知道林連玉被褫奪公民權、失去教職後,知道他經濟情況不好,特地從新加坡到馬來西亞的甘榜峇汝找林連玉,希望在經濟上提供援助,但林連玉不想連累李光前,婉言拒絕了李光前的好意。
養女林達(原名叫林碧雲),是林連玉與在馬來西亞的夫人葉麗珍女士的養女,葉麗珍是廣東人。後來,林達與尊孔中學的老同學朱治和結婚。有一次林連玉的生日,朱治和請岳父到酒樓去慶祝,朱治和後來回憶,要不是岳父真的很愛吃滷豬腳,是不會隨他們去酒樓的。可見林連玉生活簡樸之程度。
林連玉(右)在董總三十週年紀念晚宴上演講
1985年8月4日,吉隆坡中華獨立中學舉辦的董總三十週年紀念晚宴上,林連玉做了一場令大馬華人至今仍不能忘懷的演講。當時的林連玉已經85歲了,他說自己“老眼昏花到幾乎看不清東西,已有五年多不敢出門了,加以近來氣喘甚劇,實在不宜參加公共集會。”
林連玉說:“我所做的事已成為歷史上的陳跡了,在當時我只是盡時代的責任而已,當時代的責任落在我的身上的時候,我絕不規避,即使要赴湯蹈火,粉身碎骨,我也鼓起勇氣,義無反顧。雖然我遇到異族執政者的迫害,但我不認為是失敗,我相信等待時間證明,真理終必實現的。我曾不止一次的指出,我僅是揭發問題,使問題存在的人,不是解決問題的人。因為我知道爭取民族生存權利是任重道遠的,必須要全族人士一德同心,賡續不斷的奮鬥,然後可以實現的。”
除了中國兩岸三地以外,馬來西亞是擁有最為完整華文教育體系的國家,在這個國家有自己的華文小學,華文中學以及高等華文院校,今天的馬來西亞華人,可以在這個國家堂堂正正地學習華語,而這些權利,是以被尊稱為“族魂”的林連玉,以及他的繼任者、被稱為“族英”的沈慕羽為首的華教鬥士們,篳路藍縷奮爭不止換來的。
因爭取因華文教育而被褫奪公民權,林連玉死不瞑目,去世的時候,他的眼睛睜得非常的大,而他的戰友、“族英”沈慕羽,也為守護華文教育幾番獲刑入獄。
本文的小標題《 為何還不認識林連玉?》,採用的是原刊於2015年12月《東方日報·名家》、曾就讀拉曼中文系的廖明威為紀念林連玉逝世三十週年而寫的標題改來的。廖明威說,他就讀中文系以前,對於林連玉先生,乃至於整個華教歷史及建國時期的風風雨雨,依舊“知之不詳”。在文章中,他引述了何國忠《舉首忽驚明月冷》裡的話:“我1984年進入大學,林先生1985年去世,但我對林連玉先生先生知之不詳,對一個想念中文系的人來說,當然有些不可思議……與其說是我的不幸,倒不如說是林先生的無奈。”
我想,要了解或深入研究大馬華人社會,乃至於大馬近現代的歷史,假如您對大馬華人自身族群譽為“族魂”的人物都“知之不詳”的話,一定是“閉門造車”,認知上有巨大的落差的。
為何還不認識林連玉?
就讀臺灣成功大學的大馬學生在林連玉紀念館的林連玉塑像合影
也許,你不認識被大馬華人尊稱“族魂”的林連玉,他不是富可敵國的富豪,也不是叱吒風雲的政客,確切地說,他是個儒生,而且是個“落魄書生”,連公民權都被褫奪;但大馬華人將“族魂”之榮譽給了他,“林連玉”這三個字,就是一座為維護民族的靈魂奮鬥一生的精神豐碑。
順便交代一下,被譽為“族魂”的林連玉,是福建泉州永春人,他的戰友也是摯友、被譽為“族英”的沈慕羽,也是福建泉州人,祖籍晉江。有詩曰:“橫揮鐵腕批龍甲,怒奮空拳搏虎頭。”就是說林連玉、沈慕羽二人為推動大馬華文教育的不懈努力與頑強抗爭的傳奇事蹟。今天的馬來西亞,是除了中國之外華文教育最發達的國家,這個成就來之不易,我們有必要紀念林連玉先生、沈慕羽先生、發揚他們的精神,貫徹他們的理想。
爭取公民權,全面解決華教問題,林連玉是華社公民社會的先行者。林連玉、沈慕羽等華教鬥士為之而無所畏懼的努力,就其實際意義和影響力而言,遠超過單純華文教育的範疇了。林連玉堅毅勇進的人格,為人景仰,他被譽為華社“族魂”,但他生前的事業迄今為止,也不算是完全成功,多年來仍有很多人在為“平反林連玉運動”而不懈努力中。
中國以外將華語當成“母語”的國家是哪一個?也許,你會信口說新加坡,可這個回答是錯的,應該是馬來西亞。有個馬來西亞華人博士是這麼說:“記住!除了中國,只有馬來西亞將華文作為‘母語’。”
馬來西亞華人,佔大馬人口總數比例僅為25%,而新加坡卻有75%高比例的華人,可馬來西亞卻是兩岸四地以外擁有最為完整華文教育體系的國家,其80%的華人皆以中文為母語。相比之下,華人佔比居多的新加坡,有98%的華人是以英語為母語。如此鮮明的對比,有助於我們深刻理解林連玉等人為華文在馬來西亞教育付出之畢生心血。
林連玉,儘管被褫奪了公民權,失去了任何國籍,但大馬華人社會決心以人民英雄之禮相待。1985年12月21日下午林連玉先生的葬禮,靈柩是在萬人陪送下,繞吉隆坡市區遊行五公里後,在舊飛機場路福建義山入土為安。七日之後,大馬十五華人社團成立了一個以教總主席沈慕羽局紳為首的“林連玉基金委員會”。1987年12月,大馬華人將林連玉先生忌日,定為“華教節”。
在舉國歡慶的國慶佳節,“一波說”再度組稿刊發紀念林連玉先生的文章,我想有特別的意義。一個個方塊漢字,鑲刻東方古老的不朽文明,中華文化和華文教育招喚了無數海外遊子思鄉之情,母語所在,即是吾鄉!
“族魂”林連玉:母語教育與生命同比重
林連玉之長孫、原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館長林建春(中)在余光中文學館
林連玉的精神,也一直在其家族後代傳遞中。林連玉的長孫林建春,2019年退休前,是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館長,位於歷史文化名城福建泉州的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是反映祖國大陸與臺灣歷史關係為主題的國家一級博物館,是海峽兩岸交流的橋樑和紐帶。
林連玉,乳名皇敬,字採居,1901年農曆七月初六生於福建省永春縣蓬壺鎮西昌村,今年是林連玉先生誕辰120週年。林連玉有兄弟5人,他是次子,有妹妹3人。
林連玉的結髮妻,於1935年去世,育有三子。長子林多欣遺孀及三女一子,現居印尼屬峇來;次子林多才,留在家鄉永春,現已故去,生前曾任永春縣郵政局長、稅務局長等職。三子林多文,在陝西省韓城,退休前是一名電機工程師。在馬來西亞吉隆坡,林連玉有繼室葉麗珍、養女林達。
馬來西亞林連玉基金曾邀請林連玉在中國的家屬林多文一家參加華教節,2019年又邀請林連玉的長孫林建春夫婦及其弟弟林躍春、林暉春,赴馬來西亞參加華教節活動。
林建春兄弟三人,是林連玉次子林多才之子。由於當年馬中兩國沒有建交,林連玉自1946年最後一次回鄉之後,再也沒有機會與其留在中國的家人見面。直到1992年,次子林多才才能夠到馬來西亞拜祭父親,並親眼目睹這塊父親曾經為之奮鬥與犧牲的土地。
今天,華教節已成為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傳統節目,為悼念馬來西亞華教“族魂”林連玉,林連玉基金於1987年將其忌辰設為“華教節”,每年的12月15日,都會在吉隆坡福建義山林連玉墓園舉辦墓園公祭、林連玉精神獎頒獎禮、參觀林連玉紀念館等紀念活動。
林連玉基金舉辦“走入校園”中學生公民權利課程試課活動
2021年是林連玉先生冥誕120週年,也是林連玉先生褫奪公民權案60週年。林連玉基金舉辦了“120·60”系列活動,讓大馬民眾特別是中學生等大馬華人新生代認識“族魂”林連玉先生,瞭解林連玉先生及華教先賢爭取公民權利及捍衛母語教育的事蹟。
林連玉生在一個世代書香的家庭,他的祖父林以仁,是前清的歲貢生,也是本地著名的老塾師,有一次,一榜秀才二十四名,他的學生就佔1/4。他的父親林賡颺、字亮澤,又名林奉若,是前清的廩生,他因成為中國天文學會會員,曾參與編纂永春縣誌。林連玉7歲時,就跟祖父、父親讀《三字經》、《千字文》及四書五經。
他的父親林奉若,與弘一法師有一段不解之緣。由於他和父親二代皆是寒儒,認為讀書人沒有好出路,有意讓林連玉往商界發展,在林連玉16歲時,被父親送到廈門中街永豐參行當學徒,這家廈門參行是林連玉姑父與他人合股的。
在參行三年,林連玉預料自己可以在商界安身立命,適逢陳嘉庚先生於1919年將他的私立集美學校師範部擴充,大量招生。出於好奇,也為了檢驗自己的學識,林連玉報考後,在一百四十多名考生中考到第六。也由於陳嘉庚先生給師範生一切免費,父親林奉若答應他棄商求學。林連玉入學時,一直用的是“林採居”原名,家族族譜中他是“採”字排行次序,直到後來到馬來西亞巴生共和學校,他才改名“林連玉”。
在集美學校師範部攻讀文史地專業的林連玉,由於勤奮好學,畢業考試各科成績均在90分以上,破了該校有史以來紀錄,受師範部主任李昭茂先生的器重,被聘留校擔任師範部國文教員,這也是集美學校以前所未有的。任教第二年,碰到1926年北伐戰爭,有些學生亂肆破壞,無理攻擊,校主陳嘉庚避免事態進一步擴大和惡化,從新加坡電告停辦學校。
1927年初,林連玉赴馬來西亞投靠族兄林採仁,先在愛大華國民學校代課。不久,轉至印尼爪哇抹埠學校任教,後被聘為校長。行程初期,他曾到新加坡謁見校主陳嘉庚先生,為母校請命,一席長談後,陳嘉庚同意復辦集美學校。
“族魂”林連玉
在馬來西亞,林連玉曾在東爪祙埠中華學校、加影育華學校等華校任教,母親病故後,他曾回國奔喪,到永春太平小學任教一年,後轉到廈門大同小學後,再度渡海南下,在吉隆坡尊孔中學執教,一直到1961年他被取消公民權、吊銷教師註冊為止。
日軍侵略馬來西亞時,他曾隨隊赴新加坡前線抗日,日軍攻佔全馬來西亞後,他一度隱姓埋名,在巴生農村中以養豬為生。日軍投降後,他拒絕擔任校長,以校務委員會主席名義負責進行復校工作,讓因戰亂滿目瘡痍、沒有一桌一椅、連空殼的校舍也是門破牆穿的尊孔中學,重新恢復生機。
復建尊孔中學,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他甚至把此前避難時候養的豬,賣了然後將籌到的錢拿來建學校。奔波了兩年後,尊孔學校恢復了原來的面貌,而林連玉個人經濟狀況非常拮据,連飯都吃不飽,妻子葉麗珍生病了,不知如何是好,口袋僅5毛錢,吃了一碗麵再買一包香菸便不剩下一個銅板。同事知道後,大家捐錢,卻被他婉拒,後來是校長苦苦相勸下才收了下來。
早在1952年,林連玉就說:“我們的文化,便是我們民族的靈魂。”他還說:“我們文化的傳遞與發揚,必然寄託在華文教育的繼續存在及發展的上面。”在他看來,“平等的權利重於生命;不平等毋寧死。”
在1961年12月《告別教總同仁》中,林連玉說:“我自從決心獻身為公眾服務以來,早已把個人的利益置諸度外,我曾經託妻寄子,我曾經預立遺囑,……我已經把公眾付託我的,做到不能再做為止。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是非自有公論,功過交予歷史批評。”
1956年4月,林連玉促成了全馬華團爭取公民權大會,並起草宣言,為大馬華人爭取公民地位。此後,他受監視、被迫害,1964年10月23日,林連玉的公民權正式取消。事實上,他要保住公民權也是有“辦法”。一位類似特使的政治人物當時曾經私下對他表示:“只要你不出聲,公民權不會有問題的。”但一向直率、認真、倔強、剛烈的林連玉,直截了當道:“不能說話的公民權要來做什麼?”
林連玉堅信自己爭取民族平等,“目標正確,歷久彌彰,最後決然實現”。接受記者訪問時,林連玉說:“我個人的利益早置之度外,為華文教育而犧牲永不後悔!”
本文內容為一波說原創內容
未經授權嚴禁任何形式的轉載和摘錄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