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廣軍事·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楊鴻 袁萌婷
洣水河靜靜流淌,穿越湖南衡東山區的原野河谷奔向湘江。幾十年來,一個溫馨而又傷感的真情故事,在洣河兩岸廣為流傳。2020年3月31日,湖南省衡陽市衡東縣南灣鄉茶旺村91歲的郭吉桂老人去世,自從唯一的兒子陶榮華在1984年的邊境作戰中英勇犧牲後,老人一直和兒媳婦李發英生活在一起。臨終前,老人緊緊拉著李發英的手說:“這麼多年,辛苦你了!”
李發英:婆婆對我說,我是個好兒媳婦,是我扶持了這個家。如果沒有我,這個家就散了。婆婆說我不但把她和公公送上了山,也把兒子、孫子一起帶大了。婆婆囑咐我,要把這個擔子繼續挑下去,不要辜負她的希望。我說好,你放心。
陶榮華烈士犧牲前的戰地留影
李發英和陶榮華今生的情緣,從一個美好的愛情故事開始。他倆從小生長在茶旺村的兩個村民小組。上學的時候,李發英每天要從陶榮華的家門前路過。時間久了,他們慢慢從陌生變成熟悉,再到後來的情竇初開,彼此產生了愛慕之情。1979年秋天,高中畢業後,已經在村裡擔任會計的陶榮華報名參軍,去了位於祖國南方邊陲的部隊。在軍營裡,他給李發英寫信,捅破了那層“窗戶紙”,兩人正式談起了戀愛。
李發英:他到部隊後不久,就給我寫了一封信,我也給他回了信。就這樣,我倆互相寫信,慢慢地就談起了戀愛。
1983年的春節前夕,已經當了班長的陶榮華從部隊探親歸來,在村裡和李發英舉行了簡單的結婚儀式,成為了夫妻。探親假快要結束時,陶榮華帶上新婚的妻子回到部隊,等到李發英從部隊回到老家時,已經有了身孕。
李發英:他正月初三就要回部隊,讓我跟他一起去,於是我就跟著他到了部隊。探親假結束後,我就懷上了孩子。1983年10月份,兒子就出生了。
丈夫犧牲後,李發英守在老屋,悉心照顧烈士的家人
就在兒子快要出生的時候,陶榮華卻隨著部隊上了前線。雖然未能在妻子生產的時候陪伴身邊,但陶榮華對還未曾謀面的孩子充滿了期望。他給兒子起名為陶凱,要妻兒等著他從戰場上凱旋的那一天。然而,他終究沒有機會見到兒子。
1984年4月,在搶佔某高地的一場激烈戰鬥中,陶榮華帶領全班戰士冒著炮火衝鋒,接連攻克多個敵軍火力點,並協助穿插連俘獲了7個敵人。眼看勝利在望,突然,敵人的一梭子彈打過來,陶榮華不幸胸部中彈,年僅23歲的他壯烈犧牲,倒在了離高地只有十幾米遠的地方。而此時,妻子寄來裝有兒子照片的那封家信,還靜靜地躺在後方營區的收發室裡,等待他的開啟。
李發英:我生兒子的時候,他沒有回來。他們父子倆從來沒有見過面,連照片都沒有看見過。兒子3個月大的時候,我給他寄了一張照片,他也沒有收到,信一直在部隊營區裡面。
李發英在竹器廠打工,扛著粗壯的楠竹翻山越嶺
兒子出生後,李發英幾乎每天都會在家門口眺望,等待著丈夫從戰場上歸來,擁抱她和襁褓中的兒子。可是等來等去,卻等來了丈夫犧牲的訊息。噩耗傳來的那一刻,她感到整個世界都坍塌了。在丈夫犧牲半年後,李發英背上兒子,陪著婆婆一起前往麻栗坡烈士陵園。在丈夫的墓前,婆媳二人哭倒在地。
李發英:我們哭了好久,婆婆已經哭暈過去了,喊都喊不起來。我一邊要勸婆婆,一邊又要背兒子。那時候兒子還不能走路,我手上還要拿著包裹,當時真的要崩潰了。
然而,看著年邁的婆婆和年幼的兒子,李發英心裡明白:今後的人生,自己必須要堅強,一定要為丈夫撐起這個家。因為,這是當初在部隊和丈夫分別時,她對丈夫應下的承諾。
李發英:當時他對我說,你回去要好好照顧爸爸媽媽,有時候他們脾氣不太好,你要忍耐一點。我說好,你放心。
在這間低矮的廚房裡,李發英為丈夫一家延續著人間的煙火(楊鴻 攝)
老人只有陶榮華兄妹兩個子女,妹妹當時也已出嫁,只有李發英守在老人身邊。丈夫犧牲後,李發英擦乾了眼淚,用瘦弱的肩膀挑起了整個家庭的重任。家裡有六七畝水稻田和70畝山林,李發英除了農忙時節插秧、收稻子,平時還要上山挖竹筍、砍毛竹補貼家用,所有的艱辛都被她咽在肚裡。
李發英:我要插秧、打稻子,還要到山上去砍毛竹。從山上砍下來後,還要用車子拖著去賣。家庭所有的負擔都在我身上,那麼多的農活,有時候我真幹不過來,還要帶孩子,那些日子,我確實很辛苦。 有段時間,由於勞累和悲傷過度,李發英出現了精神恍惚。有一次插秧時,她沒有搞清自家責任田的邊界,竟然在別人家的水稻田裡忙了大半天,直到對方發現後提醒,才知道自己搞錯了。
李發英:也不知道怎麼了,我一下糊塗了,連自己的田在哪裡都搞不清楚,跑到別人的田裡忙了一下午。隔壁田的鄰居說:“嫂子,嫂子,這不是你的呀,你怎麼幫別人插秧啊?”我才反應過來:“哎呀,我這腦殼糊塗了。”
那些年,由於茶旺村位置偏僻、產業單一,村民們除了種植水稻,家庭收入主要靠砍山上的楠竹去賣錢。本來,李發英家擁有70畝山林,每年可以靠賣竹筍和竹子來增加收入。然而,在1996年,公公在自家的水稻田邊點火焚燒稻草垛時,不小心引發山火,把鄰居的山林燒燬了。事後,只好把自家的山林換給了對方,此後20多年,家裡再也沒有了山林的收入。
李發英:我們在田裡幹活的時候,公公在田邊燒垛塊。他也沒想到,火勢一下就燒到了山上,把別人的山林給燒了。後來沒辦法,我們家就把自己的山林賠給別人了。燒過的山光禿禿的,什麼都沒有了,一直到現在沒有竹子的收入。
當年的戰友來家裡看望烈士的老母親和兒子
從那一年起,李發英在每年農忙之後,就把孩子交給老人,自己外出打工。她先是在附近的竹器加工廠當伐竹工人,每天像男人那樣扛著粗壯的楠竹翻山越嶺來回十幾趟。遇到雨天,她一次次滑倒在泥濘的山道上。後來,她又去往株洲打工,在外面省吃儉用,把掙到的每一分錢都帶回家裡。
李發英:那幾年,我在外面打工,公公婆婆就在家裡面幫我帶小孩。在外面打了兩年工,我賺了一點錢就回來了,因為那時候孩子要讀書了。
2019年清明時節,李發英來到烈士陵園祭奠丈夫
1999年,李發英用打工攢下的積蓄,再加上陶家大伯從外地寄回的一筆錢,在原來的土磚房旁邊新蓋起了四間大瓦房,讓兩位老人從破舊低矮的老屋中搬出,住進了高大寬敞的新房子。陶榮華犧牲以來,兩位老人在李發英的悉心照料下,逐漸走出了失去兒子的悲傷,在靜逸的山村安度晚年。公公在73歲突然患病去世後,李發英對寡居的婆婆給予了更為細緻的照料和陪伴,同時也悉心撫養兒子長大。2005年,兒子陶凱結婚成家,第二年生下了孫子。李發英的婆婆在失去兒子22年後,擁有了四世同堂的天倫之樂。
李發英在烈士墓群中尋找丈夫的墓碑
30多年了,李發英心中有許多話要向丈夫傾訴
這些年,李發英一直渴望帶著長大成人的兒子去雲南掃墓。然而,由於經濟條件所限,一直未能如願。2019年清明節,在衡東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和民政部門工作人員的陪同下,李發英終於帶著兒子來到麻栗坡烈士陵園。伏在丈夫的墳頭,李發英失聲痛哭,她告訴丈夫,她已經為老父親養老送終,母親和兒子過得都很好,這30多年,她信守了承諾,守住了這個家。
李發英:我至今還記得,那天我對他說的話:“35年了,你的兒子來看望你了。你爸爸已經安葬好了,你交代給我的任務,我也完成了。至於你媽媽,你放心,我會一直陪著,會安排好、照顧好她老人家的,你安心吧。”
李發英在丈夫當年戰鬥過的地方留影
掃墓歸來,李發英回到茶旺村,繼續承擔著照顧婆婆的責任。在去雲南掃墓的前一年,89歲高齡的婆婆就已中風癱瘓,李發英在病床前悉心侍奉老人,直到兩年後的春天,老人在過了91歲生日後安詳離世。
李發英:婆婆臥病在床的日子裡,我每天都要幫她擦身子,要餵飯給她吃,還要幫她洗臉、為她洗澡,這些事情最不好做了。去年我給她過了91歲生日,後來沒過多久,老人就離世了。
丈夫犧牲時,李發英剛23歲,正值風華正茂。38年的時光過去,如今她已經年過六旬,白髮叢生,還堅守在茶旺村的陶家,帶大了兒子,又開始帶孫子。歲月催老了李發英的容顏,卻帶不走她的思念。多少個清冷的夜晚,丈夫一回回出現在她的夢裡,只是,夢裡的丈夫依然守著邊關,短暫的停留又要離開。
李發英:好多次,我都夢見他穿著軍裝叫我開門,他說他請假回來了,回來兩三天還要回去。我說為什麼別人回家,你不回家?你爸爸媽媽還有你兒子等你盼你,你為什麼不回來?為什麼要留在部隊?
一生愛、一世情,李發英已經在山村老屋堅守了整整38年
衡東流傳著一首名叫《一塘清水一塘蓮》的民歌,雖然只有4句唱詞,但悠揚婉轉的歌聲,唱出了當地群眾對美好愛情的嚮往。這一生,李發英雖然結婚後與丈夫只有短短3個月的相聚時光,而她卻一輩子在家裡為丈夫守望。對此,李發英卻說不後悔。因為,愛情對她而言,就如池塘裡的清水與蓮,一旦嫁給了陶榮華,便是一生愛、一世情。
(央廣軍事·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