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爾提出三環外交
1948年10月9日,丘吉爾提出三環外交。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走向衰落。前首相丘吉爾極力想恢復大英帝國的昔日榮耀,於1948年10月9日在保守黨年會上提出三環外交。
由英國前首相溫斯頓·丘吉爾提出的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的外交戰略。其主旨是企圖透過英國在與美國、英聯邦和聯合起來的歐洲這三個環節中的特殊聯絡,充當三者的聯結點和紐帶,以維護英國的傳統利益和大國地位。
丘吉爾提出三環外交
【三環外交"誕生】一戰後英國帝國之夢未變
二戰結束時,英國的經濟已接近崩潰的邊緣:外債累累,國內民用生產萎縮,出口不及1931年的1/3,40年代又出現了嚴重的支付危機,使國外債務問題更加惡化。1945年英國的赤字達7.04億英鎊,1946年為3.86億英鎊,1947年為6.52億英鎊,1948年為4.96億和1949年的4.88億英鎊。[1]此時,保守黨領袖丘吉爾根據二戰的經驗以及國際局勢的變化,提出了旨在維持英國大國地位和榮耀的"三環外交"方針。1948年10月9日,在保守黨的年會上他正式丟擲了其"三環外交"的方針。他說:"當我展望我國未來時,我認為,在自由民主國家中存在著三個大環。……對於我們來說,第一個環自然是英聯邦和英帝國及其所包括的一切。其次是我國、加拿大、和其他英聯邦自治領域以及美國在其中起著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語世界。最後是聯合起來的歐洲。這三個大環是並存的,如果它們連結在一起,就沒有任何一種力量或聯合的力量足以推翻他們,或者甚至向它們挑戰。現在假如你們想到這相互連線的三個大環,你們就會看到,我們是在這三個大環中都佔一大部分的唯一國家。事實上我們正處在連結點上。這個島位於許多空中航線的正中心,我們有機會把他們全部連結在一起"。[2]丘吉爾的這一外交思想,就是試圖以英美特殊關係為基礎,希望法、德和解,恢復歐洲均勢,並利用原有的殖民地體系,挽救和恢復在二戰中被削弱的英國的國際地位。乃是一個國力日趨衰微的大國在外交戰略上的一種無奈選擇。
丘吉爾提出三環外交
【三環外交弱點】很顯然,在"三環外交"的構想中,英國一廂情願地把自己放在頗為重要的位置上。眾所周知,經濟決定政治,是政治的基礎。大英帝國之所以存在最根本的原因是她擁有不可比擬的經濟優勢,而如今英國的經濟已到了捉襟見肘的地步,為何她還能在英聯邦、英美特殊關係和歐洲這"三環"中佔據如此重要的地位呢?讓我們一起看看英國在這三環中真正的作用和地位:首先是英聯邦,不可否認,戰後初期英國仍以各種形式佔有世界20%的土地和人口,但我們還須注意到的是英聯邦各殖民地日益高漲的民族意識使得許多原殖民地相繼獲得獨立,而他們由於在種族問題、政治觀念、經濟利益和戰略部署方面與英國矛盾重重,英聯邦內的離心傾向越來越明顯。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在英聯邦這一環中的作用也日趨衰退。其次是英美特殊關係這一環,這種特殊關係只是對於經濟處於劣勢地位的英國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美國似乎並不像英國那樣看重這種關係,具體表現在租借法案的撤除,麥克馬洪法案的出臺,以及兩國在阿以問題上不同的態度。因此,英國在英美特殊關係中只是一個被動的配角地位。最後是歐洲這一環,戰後,英國與歐洲聯絡越來越緊密,而英國為了保持自己所謂大國地位,不甘與歐洲各國為伍,因此在戰後初期的對外政策中英國並未給與歐洲足夠的重視。
丘吉爾提出三環外交
【三環外交破產】蘇伊士危機--英國帝國之夢的幻滅
二戰結束後,埃及國內的民族意識日益高漲。納塞爾取得政權後埃及決定開始建造象徵新政權的阿斯旺水壩。由於該項工程的複雜性和鉅額投資,納塞爾便將希望寄託於西方工業國家的援助上。西方國家由於擔心蘇聯勢力滲透中東,於是便決定向埃及提供貸款,然而埃及還宣稱不放棄蘇聯向其提供的援助。更為甚者,埃及與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交往甚密,這些言論和行為無疑觸怒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美英隨即宣佈取消給阿斯旺水壩貸款的允諾。無奈之下,納塞爾宣佈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運河公司的收入將用來資助阿斯旺水壩的修築工程。
"蘇伊士危機"發生了,訊息傳到英國,立即引起了軒然大波。在多方面努力均告失敗的情況下,英、法、以於1956年10月底悍然發動了入侵埃及的武裝行動。英國國內就蘇伊士危機的局勢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國際輿論紛紛譴責英法以對埃及的侵略(第二次中東戰爭) 。許多國家的人民舉行遊行示威,支援埃及收回運河主權的行動和反抗侵略的鬥爭。英法在外交上陷入了空前的孤立,而更大的挑戰是來自美國的。美國認為軍事幹預可能招致蘇聯的插手,並且,與美國的全球性戰略相比,"蘇伊士危機"的重要性相對來說就小很多了。在英法以軍事進攻埃及一週後,艾森豪威爾政府嚴厲警告英國,並敦促其停火。無奈之下,英法終於11月6日被迫停火。